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
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
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
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
”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
“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
在规律和制度方面,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
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
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渝生《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书·律历志》记载了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
B.古代儒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的“六艺”教育,是为了培养“博学通才之士”。
C.《大学》中的前四目注重探究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后四目把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更为重要。
D.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领先于世,影响了世界并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吴文俊研究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例子,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中庸》的话来论证古人的学习过程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C.文章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对“当仁不让于师”更为显性的阐述,赞赏了这种可贵科学精神。
D.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其现实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既有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的继承,又是在这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B.中国古代诞生了许多传统科学的专著,说明作为“六艺”教育教材的古代经典中遍布着古代科学的因子。
C.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基因,努力发掘,为我所用,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D.我国古代与西方的科技交流,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大力推动和更新自我科技水平的发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会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主要经济组织之一。
行会制度形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
由于城市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出于对工商业者的管理和征敛的需要,设立行会,“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行是按各手工业,商业的行业而设立的,故有“行”之名。
行会制度即是监督工商业者“合法”经营,贯彻统治阶级管理工商业者的意图、向官府缴纳税赋的工具。
城市行会制度的产生,说明了城市工商业的空前发展。
没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就没有行会制度成长的前提条件。
城市工商业的活跃,客观上需要行会制度在官府与工商业者之间进行直接沟通,工商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经营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到了明清之际,行会真正成为工商业者的组织,有的称会馆,有的称公所、行、帮。
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生产的扩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工商业者实力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手工业者之间,商人之间竞争日益加剧,于是,他们各自组织行会,行会内部是减少竞争,统一协调,行会外部是保护自身利益,防止外来竞争者侵犯自己的权利。
这种行会实际上是工商业者的自发组织,民间组织,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们代表本行业,本部门或本地区工商业者的利益,内部具有一套制度,行规,其利益具有一致性,共同对外,具有强烈的利益自我保护色彩和排外性。
明清时代一些同业公会工商业会馆,商人帮会,如激州商会,洞庭商会,具有相当大的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
明清时期,在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中小型城市和大型城市,一批有相当影响的市镇也崭露头角。
这些城镇型社区,
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商业十分活跃,市场连接海内外。
城市手工业、商业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化,打开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牙行和牙人在商业市场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工商业会馆、公所纷纷建立,交换活动中货币的作用日益广泛,手工业工场涌现,自由劳动力市场在城市中出现,手工业工场中雇佣关系形成。
总之,这时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一批城市和一些市镇中萌芽。
明代后期的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与西方封建城市不同的是,我国封建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军人等消费人口,工商业者不占多数。
汉代王符说过;“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
……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
”所谓“农夫”,是指农村居民,“浮末”是指工商业人口。
可见,洛阳城工商业者比“游手”还少,再加上官吏,军队,工商业者的比例在城市中更少了。
开封城中虽也有“九市之富,百廛之雄,越南海贾,朝盈夕充”,但城内到处是“天姬之馆,后戚之里,公卿大臣之府,王侯将相之第”,大量消费人口充斥城市,即使带来城市的繁荣,也只是虚假的,没有根基的。
(摘编自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会制度形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它的成长离不开城市经济的繁荣。
B.行会是工商业者的自发组织,民间组织,它们主要是为各行业自身的利益服务。
C.明清时期,货币交换、雇佣关系等资本主义因素在一批城市和一些市镇中萌芽。
D.明代后期的苏州,纺织业内分工明显细化且相对固定,工匠按天数来计算工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产生背景看,行会制度的产生既是工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管理和征敛的需要。
B.从存在形式看,行会是一种专门组织,曾经有会馆、公所,行、帮、公会,商会等称谓,内部具有一整套制度与行规。
C.从发挥职能看,行会是官府与工商业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工商业者保护自身利益、提升竞争力的一种工具。
D.从长远影响看,行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繁荣,导致城市手工业、商业的规模扩大,打开了商品经济发展新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古代城市中的主要经济组织之一,行会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独有产物,有一定的封建特性。
B.明清时期,工商业者各自组织行会,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行会具有强烈的利益自我保护色彩和排外性。
C.行会及其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某些时期具有相当大的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
D.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工商业者人数在城市居民总数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部分是消费人口,与西方封建城市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
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3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几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愉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
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乃髡钳季布,
衣褐衣
..,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滕公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
..,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尝为书嫚吕后
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
..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
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
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
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
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
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季布宣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
(2)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①
王安石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②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事,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
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
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
②朱轓,古代高官之车。
辇毂,代指朝廷。
均输,指均输法。
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
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6、默写
(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
(《孟子》)
(4)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5)太守即遗人随其往,_______________,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6)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
(《老子》)
(7)物轻人意重,_______________。
(邢俊臣《临江仙》)
(8)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请看下面的两幅漫画及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两则漫画
材料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规定》显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篇文章来论述你的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