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1九年级言专题复习资料
九年级言总汇
孟庆玲
《陈涉世家》
一、〖知人论世〗
1、司马迁(约前14—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学家。

字子长,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重点词句〗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是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驻守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1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1、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本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命令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
21、藉第令毋斩:即使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
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答: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答:(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四、〖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补充——史记体:本纪(帝王、皇后)、世家(诸侯将相)、列传(普通人)、书(奏)、表(大事年表)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人论世〗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学家。

本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十二策。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1、说:(uè)通“悦”,高兴。

2、错意:注意,放在心上。

错,通“措”。

3、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
词,即使)
以:A、以头抢地耳(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因为)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古今异义〗
1.休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解释重点字词〗
1 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3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4 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加强语气的助词答应
愿终守之,弗敢易守护不
6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7 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
8、秦王不悦高兴
9 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10 请广于君扩充
11 而君逆寡人违背
12 非若是也您所说的这样
13、若士必怒假如(倘若)
14 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6 布衣之怒平民
17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光着脚撞
18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志士)
19 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20 天下缟素穿丧服
21 秦王色挠屈服
22 长跪而谢之道歉
23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24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言虚词〗
“以”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以君为长者(把)
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以头抢地耳(拿)
“于”字的用法
1、仓鹰击于殿上(在)
2、受地于先王(从)
3、请广于君(给)
4、使唐雎使于秦(到、往)
〖人物称谓〗
1、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2、布衣:平民。

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三、〖疑难句子翻译〗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答:用大换小,这非常好。

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
②唐雎不辱使命
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④长跪而谢之
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⑥岂直五百里哉
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⑧否,非若是也
答: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答: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⑩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四、〖理解探究〗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

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本的中心
本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人物性格
秦王:狡诈、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不畏强暴、勇于牺牲
7、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
语言。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奸诈狡猾、蛮横无理——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的伏虎英雄。

8、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
9、唐雎的说话技巧
概括说:第一言之有“节”第二言之有“据”第三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孟子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
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ì弼,辅弼。

衡于虑:衡:héng横,梗塞,指不顺。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兵器甲胄;
、[委]舍弃;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7、[溪]河;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10、[至]极点
三、[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使百姓定居下,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理解探究]
1、本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上看,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积累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 )
2、法家拂士(bì)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ùe )
4、百里奚(xī )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田亩,田野)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不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填空题]
①全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是“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⑥短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四、[问答题]
1孟子在选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孙子膑腿以成兵法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苏武牧羊而得封侯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

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再拿航行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

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我们已葬身鱼腹了。

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

“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

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
大贡献。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求学?就是因为城市的教学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础。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3、孟子说理散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赞
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词语积累
[注音]箪(dān)蹴(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ù)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重点词解释]
1、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贤者能勿丧耳:有道德的人不丢掉
4、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
8、万钟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1、义,亦我所欲也:正义或仁义。

12、死亦我所恶:厌恶。

13、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三、[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说有什么益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8、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整体把握]
1、本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五、[理解及背诵]
1、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