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知识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出自《庄子·外篇》,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以下为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其作品想象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作品风格
《庄子》一书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文章往往通过奇幻的寓言故事、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二、重点字词
1、实词
(1)泾流之大:泾,同“径”,径直。
(2)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3)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辨别。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在这个时候。
焉,语气词。
欣然,高兴的样子。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认为。
美,美景。
尽,都,全部。
(6)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7)至于北海:至,到。
(8)东面而视: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9)不见水端:端,尽头。
(10)始吾弗信:始,开始。
弗,不。
2、虚词
(1)野语有之曰:之,代词,代指后面所说的话。
(2)我之谓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况且。
少,
轻视,看不起。
轻,轻视。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则,就。
殆,危险。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译文: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译文: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向东前行,到达了北海,面向东边望去,看不到大海的尽头。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译文:“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译文: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四、文章内容理解
1、主旨
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要不断开拓视野,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2、河伯的形象
河伯在秋水涨时,看到自己的浩大,于是欣然自喜,表现出他的盲
目自大。
当见到北海的广阔无边后,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自
我批评,表现出他知错能改的品质。
3、北海若的形象
北海若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见识,给河伯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展现出他的智慧和谦逊。
4、写作手法
(1)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河伯见到北海前后的不同态度和认识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2)设喻说理
以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为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
五、启示
1、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自大。
2、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才能避免坐井观天。
3、认识事物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能故步自封。
总之,《秋水》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
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通过
对以上知识点的梳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