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县民间信仰习俗探析
我谈潍坊优秀传统文化
• 风筝,风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 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 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 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 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 空,深受人们喜爱。 •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 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 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 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 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 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 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 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是山东潍坊特有的汉族 传统手工艺品。清康熙年间, 潍县的铜业 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扩大销 路, 便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金 银错,战国时代用金银嵌上装饰花纹的青 铜器),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 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
• 外交作用 • 嵌银漆器作为潍坊的特种工艺品,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来厂参观的中外来宾、各级领导络绎不绝,芹经常作为党 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友人和出访的礼品,潍坊嵌银漆器 以其典雅古朴、秀美飘逸的独特风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 青睐。 • 1959年,潍坊市团委将嵌银丝松鹤图手杖敬献给毛泽东主 席 1961年,承外交部之托,制国用文具一套,外交部 派专人送砚台一方、古墨一顶配制文具,作为周恩来总理 代表国家与世界各国签字用 1978年,邓小平总理访问 日本时将嵌银套八文具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1992年,将嵌制百寿图的红木手杖送给了邓小平同志 1993年6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来厂视 察并题字“国宝”。
关于潍坊市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潍坊市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前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精神追求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流,人们不再只在乎吃穿住行,每日为衣食而忧,为住行而碌,而是把眼光集中在精神生活上,注重心灵上的寄托,再加之现在工作压力巨大,使人不得不拥有一份心灵上的慰藉。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宗教。
调查目的(1)、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发展后,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变。
(2)、为农村建设下一步提供建议。
(3)、为了掌握宗教近年来在农村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4)、全面了解宗教发展对农民需要的影响。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周边农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典型案例、网上搜索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潍坊农村宗教信仰情况,从潍坊十二个县中随机抽取十个村庄进行走访调查。
调查人群为20~70岁农村男女人群。
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14日——11月10日正文根据数据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之间其年龄和性别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女性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佛教两种,其中佛教多是在40~70之间的妇女与老人为主,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思想,服从宗教教义。
从全市信教群众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中趋向于年轻化,,其中学生的比重约为8%~10%,数量上可以看出来,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是,近几年出现高教育水平人才入教增多趋势。
信徒学历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更有不少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向佛,共有甚者挣钱盈利也不为少见。
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来的发展最为迅速,信仰者人数也最多。
有58%的人自我认同为佛教信仰者,这就意味着潍坊农村有约58.5万的佛教信仰者。
但是,在这些佛教信徒中,只有1.7%的人是“三皈依”的信徒,也就是说只有5.73万人是正式皈依的佛教信仰者。
潍县五道庙的“老师父”和五道将军
潍县五道庙的“老师父”和五道将军说起老潍县五道庙,潍坊原住居民总有拉不完的话题。
老潍县五道庙一般指位于老潍县西南关的五道庙。
实际上,老潍县五道庙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
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
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
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
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
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
五道堂及其神灵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
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
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
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清末以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里建有五道庙。
仅老潍县一带就建有两处。
一处是西南关的这座五道堂;另一处位于老潍县东城(东关),这一处未见相关情况记载,仅有一条五道庙街可提供旁证。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东城五道庙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叶挺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
据记载,这条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庙而得名。
五道庙街在解放初期注销名称并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国美家电城内——这是与老潍县五道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
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
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
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
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祠堂。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潍坊,作为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潍坊的历史与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本文将带您一起玩转潍坊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一、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潍坊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潍坊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便是潍坊丝绸花会。
潍坊丝绸花会是潍坊地区独有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花会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以花车、花帽、花伞等花艺品为装饰,游行街头,展示潍坊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民俗舞蹈、民俗音乐等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潍坊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潍坊,新人结婚不仅要进行传统的拜堂、拜天地等仪式,还有很多有趣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不能自己解鞋带,要由新郎解开。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潍坊人民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潍坊的传统手工艺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潍坊还以其传统手工艺驰名。
这些手工艺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潍坊的文化底蕴和工艺传统。
1. 泥塑艺术潍坊的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潍坊的泥塑作品形象生动、传神,常常用于庙宇供奉和民俗表演。
在泥塑艺术中,人物造型、动物形象、传统节庆场景等都能够以泥塑形式再现,形成了独特的潍坊艺术风格。
2. 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而潍坊是中国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潍坊的剪纸作品造型多样、线条精细,常常作为装饰品或礼品使用。
潍坊剪纸的特点是注重细致入微的剪裁和精妙的图案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3. 木雕艺术潍坊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精湛。
潍坊的木雕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细、纹饰繁复,常常被用于室内家居装饰、庙宇供奉等场合。
潍坊的木雕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线条的流畅以及雕刻技巧的运用,给人以凝练的艺术感受。
潍县全真教小史
潍县全真教小史王宗昱山东潍县的全真史迹已经见于《道家金石略》的有多篇,以马丹阳和金国公主的故事最为著名,记录了早期全真教的历史。
一直到清代,马丹阳的故事还是玉清宫传说的主体,而尹志平及其弟子的活动只是留在残存的碑刻上。
最近,我阅读了1941年编纂的《潍县志稿》,不但又搜集了一些元代的全真史料,而且还找了一些清代全真教传承的记录。
元代全真教团的发展尹志平是山东半岛人氏,受潍县富豪舍宅建立了玉清观,后来又升格为玉清宫。
《道家金石略》里有几篇文字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玉清宫的信息,它们依次是《玉清宫摹刻圣旨碑》、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李鼎《重玄广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铭》、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弋彀《玄门掌教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并序》、王恽《大元故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玄门掌教大宗师尹公道行碑铭并序》。
《玉清宫摹刻圣旨碑》在《道家金石略》里是排在前面的,然而它未必是1235年所刻,有待搜寻书丹人王可道的年代。
现在看来记录尹志平的最早的碑刻是《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这是尹志平去世以后的作品。
据这篇文字说,尹志平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年。
刘仲禄来山东传达召见丘处机的圣旨时尹志平是在玉清宫的并且是他去向丘处机转达了圣旨。
我认为这二十年就是指的是贞祐(1213—1216)以前的二十年。
《仙迹碑》说:“此地当诸郡往来之冲,领众耕稼,竭力管谷师友,凡二十年。
或境界涉违顺,殊不□心,由是□洋海岱,长春叹慕最深,咸结夏避冬,多寓于此。
贞祐末,兵尘四起,潜迹海岛,待甫定,却栖真本观。
”[1]以此计算,玉清观的创建大约是在1195年前后,那时尹志平二十五岁上下。
当时正是丘处机等道士受到金朝皇帝恩宠的时期,所以也是全真教在山东的发展时期。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知道这里的全真教发展也和丘处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李鼎《重玄广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铭》说孟志源就是在泰和三年癸亥(1203年)前往玉清宫拜丘处机为师傅的[2]。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第一篇: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最终版)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在白浪河沙滩上打“转秋千”的热闹情景。
据邓华《潍州旧影》老照片故事会第六场时间8月14日地点潍坊百大汽车园主讲人张黎明潍坊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大家都知道,祖上是正宗老潍县人的家庭,过年过节在礼节和吃喝上都有许多特殊的习惯。
虽说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在潍坊,4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老潍县舞龙灯、打“转秋千”之类的传统节日活动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8月14日上午,在百大汽车园老照片故事会现场,主讲人张黎明为大家讲述了老潍县人过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时的传统活动。
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老潍县城里过节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好像重现在大家眼前。
主讲人简介张黎明,64岁,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北海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百大汽车欢迎各位文史爱好者莅临参观,如您有珍藏的老照片,可发送扫描件至**************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预约参观电话:73634637363989。
元宵节―――耍龙灯步骤复杂在老潍县,过元宵节时,最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花灯,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出灯耍”。
以前,老潍县城里爱好扎灯、画灯和耍灯的子弟们从大年初二的晚上就开始“出灯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并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
所谓的“出灯耍”并不只是耍花灯这么简单,还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杂耍项目,全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图个开心。
在整个“出灯耍”的过程中最有看头的压轴大戏便是耍龙灯。
据史料记载,1915年潍县城里郭家巷所出的龙灯是这样耍的:表演开始前,先听见吹海螺的声音,意为“龙吟”,喜欢看灯的人有的顾不上吃完饭就扔下碗筷跑到街上去了。
表演开始后首先出场的花灯是“四大帅”,即鱼鳖虾蟹。
后面跟着“小四大帅”,就是由四名孩童挑着的四盏小花灯,造型与前面的“四大帅”相同。
在这些花灯之后还不是龙灯,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日月双灯,紧跟着是八对云彩灯、八对花瓶灯和八对蝴蝶灯,伴随着不同的锣鼓点出场,还根据所经地点的不同而排出如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等吉祥字形。
潍坊民风民俗总结汇报材料
潍坊民风民俗总结汇报材料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里,民风民俗独特多样,融合了山东的习俗与地域特色。
在以下的1000字的汇报材料中,我将从潍坊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方面来介绍潍坊的民风民俗。
首先,潍坊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潍坊坊子庙普遍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坊子庙举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
庙会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如舞狮、舞龙、龙灯以及杂耍等,还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
此外,潍坊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活动和习俗,增添了潍坊的节日氛围。
其次,潍坊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潍剧,潍剧起源于明朝,被誉为“山东曲艺之源”,是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
潍剧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激昂豪放的念白闻名,剧中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既有武打动作,又有舞蹈演出。
除了潍剧,潍坊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潍坊花灯、刺绣、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潍坊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最后,潍坊的饮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潍坊的食物以海鲜为主,尤其以鱼虾蟹为特色。
潍坊的黄河大虾、潍坊蟹煲和潍坊烤鱼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潍坊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糖卷、鸭脚花、大散河等,这些小吃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潍坊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为游客提供了品尝当地美食的机会。
总之,潍坊的民风民俗独特多样,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潍坊市人民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潍坊的民风民俗是该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1. 引言1.1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潍坊地区世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传统习俗、传统美食等,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潍坊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情感和生活智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通过保护和传承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
它蕴含着文化的底蕴和智慧,是潍坊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
只有深刻理解和尊重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字数:205】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和探讨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促进传承和发展。
研究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潍坊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加深对潍坊地区文化传统的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壮大,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潍坊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深入研究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的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加以规范和保护。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潍县旧时节俗简述
地 不同之 处是转秋千 。 《 潍 县志 稿- 7 x L 俗》记载 : “ 城外 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 ,竖一木 杜 ,上缀横梁 ,四l 画 绳索 画板 ,渭之转秋千 。小家女子多着新农 ,同坐画板上,柱下 一木栅, 内有 人推柱 使转。节之 以锣 。当 锣声急时,推走如飞 ,画板可筛 出丈余 ,看似危 险而小女子则得意 白若也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此景
作词描述 : “ 纸化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 四同,五色罗裙 风摆动 ,好将 蝴蝶斗春 归。” 端午节 : “ 农历 五月初 五 日为端午 节,也称端 阳节。这天潍 县乡 民以食粽 子纪念屈原 。 《 潍县志稿一 风
俗 》载 :五 日食角黍 ,饮雄黄 酒,以除五 毒。以五色丝系, J , J L 臂 ,门上插艾 ,或制艾虎香囊等物 ,馈遗戚 串 小儿。 ”雄黄 为中药 ,有解毒 杀菌之功效 。酒和 以雄黄 ,挥发 的气味可驱虫除秽 。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驱
上花牛,食者 兆示长 寿:栗 了,食者兆市予也;枣予,食者兆得甜头 。钉 H 】 钱 ,食者诮得财 C ,一年中不缺钱
花。
春节所 食水饺 ,一般是 白菜 肉馅 ,或是韭菜 肉馅 。家 中有食斋者 ,水饺是索馅,取 “ 一年 素净之意 ”。 元宵节 :农 历正 月 卜 五 口为元宵节 ,义名上元节 ,俗 称灯节 。相传始于汉 盛于唐 ,至北宋木 为鼎盛时
纸 牛,所送纸 牛堆垛 如山,午后运 到河边 焚烧 , 谓之 “ 发老 牛”, “ 发老 牛”却足一大盛会 ,几乎全县远近
从潍县《重修城隍庙碑记》看民俗文化
从潍县《重修城隍庙碑记》看民俗文化作者:肖延安衣可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3期摘要:潍县城隍庙建于明代。
据清代碑记记载,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举办庙会,活动包括城隍出巡仪式、祭拜、戏曲表演等,是一年一度最为盛况空前的民众集会,旺盛的人气促进了小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庙会相关的街区逐渐成为集中的商业街区和市民文化气息最浓的地区,是使城隍信仰成为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民俗文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城隍信仰;戏楼;庙会;商业街;民俗文化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悠久,《周易·泰卦》中就有“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的句子,但那时的“城”“隍”指的是城墙和护城河。
《周易集解》引虞翻注:“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
《说文解字》曰:“城,所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因此,最初的“城隍”是指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是物质化的存在。
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城隍开始人格化。
至唐代,城隍信仰在全国各地逐渐兴盛起来。
到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城隍信仰传遍天下。
明初,朱元璋下旨各府州县建城隍庙,城隍正式进入国家祭祀体制之内,成为国家祀典。
自此后的明清时期,城隍信仰遍及朝野,城隍庙所在区域往往发展为这座城市的商业街,进而带动周围地区成为整座城市市民文化气息最浓的地区,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所以梳理一座城市的城隍信仰及城隍庙演变过程,对了解这座城市市民文化的沿袭发展有重要作用。
潍邑城隍庙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据《潍县志稿·营缮·坛庙寺观》中记载,潍邑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如今城隍庙正殿、寝宫尚存,1980年确定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建成后,历代均有维修或扩建,其中,以清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倡修最为著名。
至清光绪年间,邑宰德铨、李务滋又主持重修,先后历经八年始竣,有清宣统元年(1909)陈恒庆撰、郭恩赓书《重修城隍庙碑记》纪其事。
潍坊民间文化调查
潍坊民俗——打秋千
• 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 复。 •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 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 秋天不招瘟疫。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当年的秋 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 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 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 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 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 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 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儿坐殿’、‘鸭鸭 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 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 从正月十六日吊秋千;若清明在三月, 就从二月二日吊秋千,总要 跨一个月头,所以叫“月秋千”。
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布老虎的存在源 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 《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 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 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 种类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 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鸢都之魂——风筝
山东潍坊风筝因其“历史久远、选材讲究、造型优 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 的特点闻名于世。特点是:造型优美,选材讲究, 扎 工精巧,形态逼真, 色泽鲜明,题材广 泛,集各种工艺及 造型艺术美于一体, 但有浓郁的东方工 艺风格与强烈的乡 土气息。
潍坊的民俗文化
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
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
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
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今天,小编收集了一篇潍坊的民俗文化,欢迎阅读!潍坊市,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
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
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
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促使这里形成“十里不同俗”的丰富风俗民情。
潍坊自古以来,文事昌盛,辈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潍坊的民族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
史载,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潍坊市域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百人之多。
辈出的名人,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在潍坊地区这块充满齐鲁风范的大地上,催生、造就、传承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彩多姿的潍坊民情风俗。
使潍坊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继承了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性民族文化,它的发展受到地理、经济、政治和学术及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萌芽于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地区的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有的已成为潍坊地区民俗风情的标志物。
从民俗上讲,潍坊地区广大人民历史地注重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趣说老潍县民间信仰供奉物
趣说老潍县民间信仰供奉物老潍县百姓有五花八门的民间信仰,以及各种版本的传说故事,用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大多数无疑带着迷信彩,不能宣扬其糟粕封建思想,不过这些传说故事当成文学作品来看待,以艺术手段加工,应该也是可以的。
有这么几种小动物,体型都不是特别大,一个成年人和它肉搏的话,应该也能打得过,但在老潍县却被有些人供奉着,它们有“老师傅”、“胡三太爷”、“黄大仙”等等。
多么萌的一种猫科动物,竟然叫做老师傅清代某年,从东北来到潍县有一位白胡子老头,能治百病,传为神医,后来老头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去哪儿。
于是有人说,西南关某处,有一个洞穴。
老头化作一物,从洞穴走了。
至于何物,无人说的清,反正没人见过,说什么的也有,有说是狐狸,又说是黄鼠狼,更多的是说铁狸子,但老百姓都不这样称呼,而是叫老师傅。
像不像一只卖萌的大狸猫铁狸子是老百姓口中的一种俗称。
像大狸猫,又不是大狸猫,体型比猫大。
不怕人,又喜欢拿眼睛瞪人。
长相诡异,下巴一撮毛,耳朵一撮毛。
查了一下,发现猞猁与此物最接近。
猞猁和豹猫很像,属于猫科动物。
生性凶猛,也可伤人。
其在潍县奉为老师傅,确实匪夷所思。
耳朵上那一撮毛,有木有很喜感至于“胡三太爷”,其实就是狐狸,或者是皮狐子。
狐狸生性狡猾诡诈,又有媚态,多被描述为狐狸精和皮狐子精。
形象常见于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
有一种白狐,眼神诡异,一般人不敢与其对视,也有胆大的人不怕,还可以养狐狸,杀狐狸,剥狐狸皮,吃狐狸肉。
白狐的眼神,有木有一种诡异感雪地里的白狐,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黄大仙”是黄鼠狼子,与铁狸子和狐狸相比,它体型小很多。
皮毛黄色,拖着一条长尾巴。
生性机灵,警惕。
和狐狸一样,皮毛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它们都能发出异臭的气味,或许这气味就能迷惑人的神思,一旦人的定力不够,或者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受这俩小动物迷惑。
黄鼠狼,也是一种很呆萌的小动物人们常说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黄鼠狼吃鸡偷鸡,是不争的事实。
从潍县《重修城隍庙碑记》看民俗文化
从潍县《重修城隍庙碑记》看民俗文化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悠久,《周易·泰卦》中就有“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的句子,但那时的“城”“隍”指的是城墙和护城河。
《周易集解》引虞翻注:“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
《说文解字》曰:“城,所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因此,最初的“城隍”是指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是物质化的存在。
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城隍开始人格化。
至唐代,城隍信仰在全国各地逐渐兴盛起来。
到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城隍信仰传遍天下。
明初,朱元璋下旨各府州县建城隍庙,城隍正式进入国家祭祀体制之内,成为国家祀典。
自此后的明清时期,城隍信仰遍及朝野,城隍庙所在区域往往发展为这座城市的商业街,进而带动周围地区成为整座城市市民文化气息最浓的地区,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所以梳理一座城市的城隍信仰及城隍庙演变过程,对了解这座城市市民文化的沿袭发展有重要作用。
潍邑城隍庙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据《潍县志稿·营缮·坛庙寺观》中记载,潍邑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如今城隍庙正殿、寝宫尚存,1980年确定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建成后,历代均有维修或扩建,其中,以清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倡修最为著名。
至清光绪年间,邑宰德铨、李务滋又主持重修,先后历经八年始竣,有清宣统元年(1909)陈恒庆撰、郭恩赓书《重修城隍庙碑记》纪其事。
碑记详细记载了城隍庙会的情况,现以此碑记为依据,结合其他文献记载,分析潍县城隍信仰及其由此衍生的民俗文化。
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城隍庙碑记》碑文如下:潍邑城隍庙在县署迤西,不知建自何代,在明有万历、成化间重修碑记。
国朝康熙间再修之,至乾隆十七年郑板桥宰潍倡率绅士集资重修,高其闬闳,美其轮换,扩后寝,设内室,备几榻衾枕,奉事如生人;前殿两廊列牛鬼蛇神、刀山油镬,刻划靡不毕肖,入其中者,毛骨皆悚,师古先王神道设教之意。
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
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在老潍县,中秋节流传着念“月”的习俗,每到中秋,在许多小时候念过“月”的老潍县人的记忆里,“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的朗朗诵念之声言犹在耳,恍如昨日。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老潍县过八月十五的习俗送“月”了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活蒸“月”了,不光是因为节令到了,还因为孩子们那眼巴巴企盼念“月”、吃“月”的眼神。
面最好是“头箩面”,枣最好是乐陵小枣。
而在乡下,人们也都急着去推“头箩面”,卖枣的更是城里、乡下生意一*的好。
已经做了姥姥的,蒸“月”的时间要稍稍提前,乡下尤甚,因为她们不但要蒸“月”,还要留出时间给外甥送“月”。
蒸“月”了发面、煮枣、准备物件,一切按部就班。
等这一切忙活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做“月”了。
“月”一般由两层圆形的面饼,中间密布煮熟的小枣,再在其上做一层圆形的“云肩”组合而成。
发过的面要揉得软硬适中,富有**还要易于成型,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两个厚圆饼。
在其中的一个厚圆饼上均匀整齐地排上一层煮熟的小枣,再将另一个面饼覆盖其上。
这样,一个“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有了这个雏形,下面的可都是精细活了,因为接下来所要做的“云肩”就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了。
如果说哪个小媳妇老太太做的“月”能出*,那么这“*”肯定就出在这“云肩”上。
所谓的“云肩”,是妇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云”的装饰物,用在“月”上,无疑也是为了装饰。
“云肩”实际上就是“月”最上面的一层带花边的较薄的面饼,而就是在这层较薄的面饼上,却大有文章可做。
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各种精巧的花卉图形;小兔、刺猬、小猪等各种动物的图案,在这层薄薄的面饼上被妇女和老太太们的巧手摆弄得服服贴贴。
在“云肩”上的花蕊中间再“栽植”上五颗鲜红的大枣,象征着这日子像这鲜红的大枣一样红火、甜蜜。
大概是因了“嫦娥玉兔”的美丽传说,给孩子做的“月”,“云肩”上一般都会做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用红豆点睛,那小白兔一下子便“活”了。
潍县民间信仰习俗
潍县民间信仰习俗
魏素梅
【期刊名称】《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俗话讲“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民间信仰亦是如此。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魏素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新年习俗来看中日两国民间信仰的不同
2.潍县民间信仰习俗
3.民间习俗与农耕文化的区域解读——以宝鸡地区民间信仰为例
4.三官文化与杨府信仰: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范式——基于温州地区林家塔村下元节习俗的考察
5.淮河流域民间信仰习俗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潍县地区春节习俗
老潍县地区春节习俗老潍县地区春节习俗中121-1班刘崇山 201251501114我的家乡是潍坊市寒亭区的一个农村,寒亭区作为曾经的老潍县,还是有不少传统风俗的,尤其以过年的风俗最多。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过年这一风俗还是有不少研究的。
对于老潍县地区的人来说,进入腊月就开始进入年关了。
腊八节作为新年伊始的第一个节日,在每年腊月初八的早上,家里的女主人都会做一碗腊八粥。
早晨每家每户也会放鞭炮。
这也预示着年关到来,要开始“忙年”了。
过完“腊八”以后,尤其是接近年关的集市,称为“年集”。
赶年集是为了购置一些过年期间的物品。
包括食材、祭祀用品、还有一些装饰品。
一般每个村子每五天一集,一些小物件都会在本村的集市上购置。
在没几个村子之间也会有一个较大的集市,称之为“大集”。
“大集”一般是人最多也最热闹的集市,附近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村子的人都参与。
一般都是附近邻居朋友三五一伙去“赶大集”,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
“大集”上物品繁多,小到锅碗瓢盆,大到牲畜家具,各式各样,热闹非凡。
农历腊月二十三,一般都在这一天“大扫除”,也称“扫屋”,虽然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比较注重卫生,但“扫屋”这一项习俗还是必不可少的。
“扫屋”这一天一般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分工,把整个家里都彻底打扫一遍,这样应该是扫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旧时俗传送灶君上天禀报,故称“辞灶”。
家家户户都要贴灶王、发灶马,晚上人们用麦芽糖果等供奉灶君,口里念叨:“灶王灶王,快上天堂,少说是非,多带钱粮”。
“灶马”是一张带有年历的灶王神像,上部分印年历,底下印灶王爷、灶王奶奶等神像,纸质与印制方法都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同,通常是黑红黄绿四色套印。
服丧之家则用黑黄绿三色套印的,称“素灶马”。
神像之外,另附一张印着单色马子图形的小纸片,是人们想象中灶王上天所骑的马子,所谓“灶马”其实是指它,习惯上用之代称灶马神像。
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把新请来的灶王神像贴在灶间(即锅台上方的墙上),旁边镶一副用丹红纸书写的小对联,其词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潍坊是我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
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医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潍坊的文化底蕴,还为潍坊的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例如,潍坊民间艺术形式有小品、评书、相声、手影戏、川剧等;民间音乐有地方戏曲、民歌、话剧、小提琴艺术等;民俗文化有年节、祭祀活动、民间婚礼、丧葬仪式等;民间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民间医药有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手工艺有剪纸、绣花、陶瓷、木雕等。
为了发展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广大文化爱好者进行了大力的努力。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策划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活动、编辑和出版相关的图书和音像产品等。
此外,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图书馆、潍坊市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也积极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任务。
在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创作和传播精品作品、组织和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在社区和学校推广传统文化等方式,为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潍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每年春节期间,潍坊市人民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春联、年画、祭祀等,这些活动成为潍坊各个社区的重要文化节日。
此外,潍坊市的商业和旅游业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地的旅游景点不仅有历史的遗迹和传统的文化建筑,还有许多美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表演,这些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潍坊旅游和观光。
总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机构、文化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关注。
这种趋势不仅丰富了潍坊的文化底蕴,还为潍坊的经济和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是中国古代冶铁文明和青铜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潍坊市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著称于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潍坊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了民俗文化、手工艺品、表演艺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形式。
其中,民俗文化是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坊有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民间娱乐“打神鞭”、端午躲债、中秋祭月等等,这些民俗活动代表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传统文化。
同时,潍坊还有许多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如木雕、剪纸、泥塑、红绸绣等等,这些手工艺品为潍坊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涉及到多种表演艺术,如春秋大典、魏临大鼓等等,这些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在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演出,是当地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潍坊还拥有丰富的音乐和文学资源,如胡琴、唢呐、地方戏曲等等,这些表现形式传递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近年来,潍坊市政府已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该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以便更好地保护、弘扬和推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还支持特别的文化活动、展览和研究,以激发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该地方政府支持各种手工艺品和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以便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产品和展示方式,更好地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总而言之,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不仅代表了该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政府通过保护、弘扬和创新,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之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 ,是守护城池 的神灵 ,是冥界 中的一城之主 。该神可 以保护一城 的安全 ,并管领亡魂 。旧时 ,潍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 ,是城隍庙会 。至时庙门大开,四面八方善男信女涌来烧 香、跪 拜。 农历 月初一 ,是城隍爷 出巡的 日子 ,也是城隍庙会 。出巡队伍 ,浩浩荡荡 ,穿街过苍 ,人 山人海,热
好愿 望。
[ 关 键 词 ]多神崇拜
潍县
习俗
一
个 民族有一个 民族 的风俗习惯 ,一个地 区有 一个地 区的风俗 习惯 ,俗 话讲 “A ‘ 里 不 川风, 卜 里不 I
俗 ”,正是说的这种情 况。民间信仰亦是如此 。 潍县即令潍 坊 l 解放前 ,潍县人 多数人信仰 各种 各样 的神 ( 即多神 )。其中以崇拜关帝、城 陴爷 、观 音娘娘 、 “ 老帅父 ”等最为普遍 。在家庭 乍活 中,人们也还都敬奉财神 、灶神、大地 神、门种 、菩萨等 。这
医术高明 。有一天,老头忽然 不见了。传言足铁狸子精显灵 ,越传越神 ,人们 纷纷捐 资,建起 了仙师庙 。从
庙 门到堂前足 比殿堂还 高的起 脊铁棚 ,棚 内张挂着 “ 有求必应 ”、 “ 神 到病 除 ”等牌 匾和锦旗 。
北海相孔融在都 昌 ( 今 昌邑)被黄 巾军围困,平原相刘 备与关 羽、张飞三千 兵马来北海 为孔融解 围。孔融得 救后 ,亲与刘备、关羽 、张飞在北海城 高埠上 阅兵 点将 。据说 宋代所建 的关侯庙就建在这高埠上 。 关侯庙祀 蜀汉大将军关羽 。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初 一及五月十三 关羽生 日致祭,香火很盛。关羽 原被封 为汉寿亭侯 ,故称关侯庙 。宋代建庙时,庙前为一大空场 ,至 元代 ,在庙前向南建巷,那 时关羽被尊为 “ 关
龛。
庙堂后 院的百子殿 ,有送 子观音 娘娘塑像 ,她 的怀前脚下 ,塑有一 大群神 态各异、活泼可爱的泥娃娃 ,
求 子许愿 者都来这里拜观音娘 娘 “ 拴 娃娃 ”。传说,不生 育的妇女 ,冲服 了男娃娃 的泥 “ 小鸭鸭 ”, 能生 贵子 。 紧邻 五道 庙的是仙 师庙 ,俗称老师父庙 ,建庙 百年左 右。相传 ,清末 民初 ,当地 来了一 老头给人 治病 ,
虽然 人们信 奉一切神 的绝对权 威,f H 在一定的情况 卜 ,人们也只是根据传统的习惯及 自己奇托在 神的意 志 } : ,去祈求 神的保护 ,以得到一些精神 的慰藉。如遇 旱灾就
祈求龙土或大地神 ,想得到钱财求财神,遇 到危险求 关帝 神,想要得 了 求送 了 音娘娘 ,十 了炳 ! I l l J 求 “ 老帅
街 )、岳 王庙 ( 南下洼 街 )、石 佛寺 ( 南寺前 街 )、菩 萨庙 ( 南寺前 街 )、天 仙宫 ( 南宫前街 )、药 王庙 ( 南宫前街 )、关帝庙 ( 北 门大街 南首)、观音大士庵 ( 撞钟 院前街 )、皇姑庵 ( 荷花湾崖 )、碧霞宫 ( 东 门里路 北)、北极庙 ( 城西 北角上 )、武 昌庙 ( 城西南角上 )。 关侯庙,建于宋 代,位 于潍 县城里胡家牌坊街 中段 北侧关 帝庙巷 ( 俗 称老关帝庙巷 )北首。相传 东汉末
些多神 的崇拜及各种仪式,不 象正规 宗教具有 明确 的制度和教规 ,也没有那些 格的仪式和信 。人们只是 以宗教 的传统和习惯来作为 自己的信 条,它 的力量也往往并不在于崇拜 的内容和形式 , 在十一种精神的信
仰。
南十崇拜的是多神,所以在潍 县没有一个 高十一切 的神,而只有何 时、何地 、何种情 F 最合适的神 。
闹非凡。
五道 庙位 于潍城西南半里地五条道路 的交叉 口,建于 明嘉靖三十六年 ( 1 5 5 7 年 )。道 ,就是路 ,所谓道
神 ( 五道将 军 )即 古代所 说 的行神 。行 ,即出行 ,赶路 ,行 神也就 是路神 。将 路神庙建 于 条道路 的交叉 口,寓东南两北 中各条道路 皆有路神所辖 。出行前祭路神 ,便可得到路神 的护佑 ,无论走到哪里 ,都会平平 安安 。 五道 庙坐两朝 东 ,正殿 为五道堂 ,殿 门上: 悬蓝 底金字 “ 神 威远震 ”横匾 ,两旁楹联 是 “ 持宝剑护 卫五 道 ,举钢 鞭威震八方 ”。殿正 中端坐 高大 的五道将军神像 ,一手举钢鞭 ,一手扶膝 ,勇武而威严 。前面塑一 红袍文官 ,手捧 笏板 ,四大神像 矗立两边 ,手持 刀剑 ,怒 目商视 ,令 人生畏 。院北侧建有 “ 关圣帝君 ”神
神州民俗 2 0 1 4 年 第2 2 0 期
文化遗产
山 东 潍 县 民 间 信 仰 习俗 探 析
魏 素梅
( 潍坊市博物馆 山东 潍坊 2 6 1 0 4 1 )
[ 摘 要 ]潍县大多数人信仰各种各样 的神 ,即多神 崇拜。人们 在某时、某地 、某种情 况来选择 自己崇拜的神 ,来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求。反 映 了人 们追求平安、吉祥 、富裕 的美
帝 ”,故巷名为关帝庙巷 。巷南前与胡家牌坊街 接连 处,有一 元代 建的高大石坊,宏伟肃 穆,极 为壮观 ( 民
国时拆除 )。石坊上有 “ 敕封伏魔大帝祠”字样 。
城隍庙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城隍庙街路北 ,始建于明洪武年问 ,成化二 : 年 ( 1 4 6 6 年 )知县祝茂、县丞张杰 倡众重修 。清乾隆十七年 ( 1 7 5 2 年 )矢 l I 县郑板桥倡捐 大修。
父”等等 。这种现象在 民问很突 。从潍 县建有 的庙 宇可见一斑 。
潍县』 山 宇 甚多 ,掘 《 潍 县志稿 》统 计,计有一 百五 卜 二处 ,其 中城里 L 处,其余都在郊 。
一
42 —
城里十九 处是 :关帝庙 ( 东门城楼上 )、关侯庙 ( 老关帝庙巷 )、文庙 ( 东门大街路 北)、东岳庙 ( 东 门大街路北 )、真武庙 ( 城东北 角上 )、文 昌阁 ( 城东 南角上 )、城 隍庙 ( 城 隍庙街 )、增福庙 ( 增福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