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刍议陕西民间工艺品布老虎的渊源以及美学鉴赏
刍议陕西民间工艺品布老虎的渊源以及美学鉴赏作者:高慧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摘要:布老虎是陕西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民族艺术发展的活化石。
通过探究其历史渊源,综合解析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美学价值,旨在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和光大传统民间艺术,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注入厚重的精神底蕴。
关键词:陕西民间工艺品;布老虎;渊源;美学鉴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152-01布老虎是一种陕西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物用上集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于一身,使用功能明显;同时,它又具备了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布老虎被赋予了驱邪避灾、保护财富、平安吉祥的功能,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它是希望的艺术,是吉祥的艺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一、陕西民间布老虎的历史渊源。
虎因其威信、英勇和尊贵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千多年的上古岩画中,虽说其带有浓厚的信仰崇拜色彩,但与近代纯用于玩赏的各种民间玩具不无瓜葛。
其中掺入母系氏族时代祈求生育的信仰遗风和为儿童避邪驱恶,以保平安健康的意识。
传说在很久以前,山里的野兽总是趁着过年来村子里偷吃小孩,百姓无力阻止,就请求天神帮助,保佑关中的骊山老母就派来“百兽之王——老虎”赶走了野兽,从此小孩才得以安全成长。
后来,当地村民每到过年时都会做各种样式的布老虎,用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民间布老虎也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但它的出现都是与当地民间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联的。
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陕西的妇女依旧喜爱缝制布老虎,因为这一针一线,不仅是她们心灵手巧的体现,更承载着对孩子们的爱意和祝福。
二、陕西民间布老虎的民俗考究。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遗存与装饰风格研究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遗存与装饰风格研究韩月峰(美术学)摘 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县曾经为陈楚故地的中心区域,较为完整地保存与流传着多种民间美术,且地域本原特征较为明显。
笔者就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代表--淮阳泥泥狗和沈丘顾家花馍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多方面研究,通过这“南白北黒”的经典遗存,结合具有地域图式特征、装饰风格和审美意蕴,对陈楚故地民间美术进行梳理和探究,把陈楚故地民间美术本原的诡秘、深沉、质朴、简洁、吉庆、超然物外的装饰风格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丰富到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地域民间美术的遗存。
陈楚故地的民间美术在历史演变、工艺传承和发展中,虽然使用的工具有了改良,但其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始终保持着本原特征,造型、色彩、制作通过不断积聚而浓缩成一种地域特征明显、装饰风格突出的审美意趣。
它不但丰富了地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而且以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本土装饰风格。
近年来其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大,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社会的机械、理性、乏味,使得人与人交往的目的性增强,人情味淡薄;人们更渴望纯朴的、率真的、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和人际关系,因此充满着生命意义、神秘、率真、质朴而有情趣的泥泥狗、顾家花馍、布老虎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凝聚着创作者真挚感情的民间美术精灵自然地成为了艺术家和大众所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
陈楚故地的民间艺人们用最易得到的材料,直觉的表达着对生活的渴望、对神灵的崇拜。
无论是泥泥狗、顾家花馍、还是布老虎、糖画都,在艺术的长河中不仅没有被消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仍保持着其传承延续的空间。
曾经是孩子手中玩物的精灵,如今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作为“文物”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同时也表达着陈楚故地的人们对繁衍后代、祈福、纳祥的期盼,从而展现着质朴且浓郁的人情味和单纯性、随意性、意象性的地域装饰风格。
关键词:民间美术;泥泥狗;顾家花馍;装饰风格Study on The Remains and Decorative Styles of Folk Arts in Chen Chu Old HauntYuefeng Han (Fine Arts)Abstract:Huaiyang , located in southestern of Henan province was the central area of Chenchu Old Haunt ,where all kinds of folk art has been existing completely and preserved wel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m are still obvious.We 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and study of Huaiyang Clay Dogs and Shenqiu Figure Buns of Gu Shi,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in Chen Chu old haun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ypical remains of “South White and North Black”, combining the region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ith esthetic implication, we try to apply the secretive, deep, simple, festive, aloof style of decoration to modern art design, enrich the art education of our university and drive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mains of regional folk art.Although the tools used of folk art in Chenchu Old Haunt have improved, the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corative style still keep its primitive character all the time as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s developed. Meanwhile, its sculpting, color and facture has condensed a kind of aesthetic taste which has obv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distinctive decorative style through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Not only has it enriched the art languages of folk arts, but also created a strong local decorative styl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forms. The main reason of its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is because the demand has been increasing these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peeding up of life rhythm make the intercourse among people more purposely and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more lacking. So we look forward to simplicity, outspoken art and relationships that are full of humanity more intensively than before. Therefore, Clay Dogs, Shenqiu Figure Buns of Gu Shi and the cloth tiger which is life-meaningful, mysterious and divertive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folk art frankness which embody the sincere feelings of human being naturally become a common pursuit goal of general public and artists. The artists in Chenchu Old Haunt convey their aspiration for life and the worship of god directly with tools gained easily. Whatever are clay dogs, Gu flower bun, or the cloth tiger, sugar paintings, all the folk art frankness, not only don’t disappeared, but still keep their continued spa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uaiyang Clay Dogs and Shenqiu FigureBuns of Gu Shi which were once the fairy of playthings in children’s hands , now far exceed the value of their own and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Herita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veal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breeding , blessing and praying ;thus demonstrates simple , full-bodied milk of human kindness and simple, random, imagist local decorative style.Key words:folk arts; clay dogs; figure bun of Gu Shi; decorative styles;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三)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2)第二章 陈楚故地现存民间美术的状态 (3)(一)陈楚故地的概述 (3)(二)陈楚故地的民俗 (7)1、民俗遗存最完好的太昊陵庙会 (8)2、具有地域特色的传说与民俗形式 (9)3、民俗活动承载的心愿 (14)4、关于庙会歌曲 (16)(三)陈楚故地的巫术祭祀对民间美术的影响 (18)第三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代表--泥泥狗 (21)(一)关于泥泥狗的传说 (21)1、狗图腾的神话传说 (21)2、伏羲诞生的传说 (22)3、女娲的神话传说 (23)4、关于抟土造人的流传 (23)(二)泥泥狗的庙会情结 (24)(三)泥泥狗的装饰风格 (27)1、泥泥狗的工艺流程 (27)2、造型特点 (29)3、赋色特征 (32)4、泥泥狗装饰的纹样形式 (33)(四)泥泥狗遗存发展折射出的地域审美意趣 (33)第四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奇葩--顾家花馍 (35)(一)顾家花馍的发源地—沈丘县老城镇 (35)(二)关于馍的习俗 (36)(三)顾家花馍的传说 (38)1、顾家花馍的起源 (38)2、“贡馍”的由来 (39)3、顾家花馍的近代传奇 (40)(四)顾家花馍的现状 (40)(五)民间艺人说做馍 (41)(六)顾家花馍的工艺流程 (43)1、材料 (43)2、工具 (44)3、和面 (44)4、做花馍 (44)5、上笼蒸熟 (45)6、上色、点染 (45)(七)顾家花馍装饰风格 (46)1、主观造型的装饰美 (47)2、色彩语言的视觉美 (48)3、赋色特征的配置美 (50)第五章 陈楚故地其他形式的民间美术 (52)(一)布老虎 (52)1、布老虎的造型特点 (52)2、布老虎的制作工艺 (53)3、关于布老虎的习俗 (53)4、关于布老虎的传说 (54)(二)糖画 (54)第六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 (56)(一)造型体系 (56)(二)纹样形式 (57)(三)色彩体系 (57)第七章 结语 (58)参考文献 (60)参考书目 (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64)致 谢 (65)第一章 绪论(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随着“民族性”的回归,民俗活动、民间美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研究民俗的人很多,但从区域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民间美术经典案例的装饰风格探究梳理的的人却很少。
布老虎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反思
布老虎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布老虎的传统工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2. 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活动准备:1. 收集各种布老虎工艺品,提前布置展览场地。
2.为学生准备画纸、水彩、剪刀、胶水等绘画和手工材料。
3. 教师提前学习布老虎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准备相关知识和问题。
三、活动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布老虎的来历、寓意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对布老虎产生兴趣。
2. 欣赏:组织学生参观布老虎工艺品展览,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纹饰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欣赏。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布老虎工艺品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如:“你喜欢哪一只布老虎?为什么?”“布老虎身上有哪些图案和纹饰?它们有什么寓意?”等。
4. 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布老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布老虎作品。
5.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在欣赏和讨论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在创作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4. 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五、教学建议:1. 教师要提前学习布老虎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3.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民间传统“虎文化”艺术形式之“布老虎”艺术探究
民间传统“虎文化”艺术形式之“布老虎”艺术探究作者:胡晓雷来源:《神州》2012年第17期摘要:虎是勇猛精进、雄强威武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崇拜。
中国的虎文化衍生出许多种艺术形式,本文主要对“布老虎”艺术进行了说明,并从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布老虎的地域分布及特点、布老虎的种类等方面具体进行了分析,旨在保护和开发这种具有民间趣味,寓意吉祥的“布老虎”文化。
关键词:虎文化布老虎艺术民间传统虎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
中华虎文化起源较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腾。
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
据说有2000年的历史,在即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瘟疫流行,人们制布老虎以保平安。
人们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
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
不同种类的布老虎有不同的寓意,但都是借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1.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1.1布老虎的总体形象传统布老虎,大都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
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忽略,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
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
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1.2布老虎的制作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贴眉、点睛等等一系列的装饰,大和小的方法、用材也都不一样。
民间传统“虎文化”艺术形式之“布老虎”艺术探究
民间传统“虎文化”艺术形式之“布老虎”艺术探究民间传统“虎文化”艺术形式之“布老虎”艺术探究摘要:虎是勇猛精进、雄强威武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崇拜。
中国的虎文化衍生出许多种艺术形式,本文主要对“布老虎”艺术进行了说明,并从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布老虎的地域分布及特点、布老虎的种类等方面具体进行了分析,旨在保护和开发这种具有民间趣味,寓意吉祥的“布老虎”文化。
关键词:虎文化布老虎艺术民间传统虎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
中华虎文化起源较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腾。
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
据说有20XX年的历史,在即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瘟疫流行,人们制布老虎以保平安。
人们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
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
不同种类的布老虎有不同的寓意,但都是借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1.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1.1布老虎的总体形象传统布老虎,大都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
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忽略,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
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
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1.2布老虎的制作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贴眉、点睛等等一系列的装饰,大和小的方法、用材也都不一样。
中原民间布老虎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中原民间布老虎的造型及色彩特点作者:李东东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3期摘要:中原地区民间布老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独特的造型特点及色彩表现体现着当地人民的审美特点及生活智慧。
研究布老虎的造型及色彩特点,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布老虎设计所体现的当地美学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对挖掘民间艺术、传承地域文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调查,深入的分析了中原地区布老虎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关键词:民间布老虎;造型特点;色彩特点一、中原民间布老虎的造型特点中原地区布老虎的整体造型丰富多彩,局部的造型存在细微区别,通过考察和资料的收集,归纳中原地区布老虎的造型元素,感受造型元素中的美感。
本文主要对布老虎眼睛、眉毛、鼻子、嘴进行造型分析。
(一)布老虎眼睛造型结构布老虎中眼睛的造型结构基本上分为3种:第一种为圆形结构,第二种为火腿或水滴纹结构,第三种为花瓣结构。
1.圆形结构以若干同心圆的形式表现布老虎的眼睛結构,一般分为4层,最外层或最底层用大的圆形作为眼睛的外轮廓,色彩上选择与底色对比的色彩,若底色是黄色,则选择运用蓝色或者红色圆形作为眼睛的外轮廓,这一层上还会加入半径线来丰富布老虎眼睛的结构。
里面一层为眼白,眼白的位置一般不添加装饰,但也有个别布老虎眼白位置加入圈折线或半弧线来增加装饰感。
在里面一层为黑眼珠,布老虎的黑眼珠的比例偏大,是为了突出老虎的威严,最后是眼珠的高光,高光的表现有些直接用白布或白色印上去,有些则运用亮色的珠子代替,增加眼睛的立体感。
2.水滴或火腿纹结构此结构突出了布老虎丹凤眼的状态,它与圆形结构的区别在于最外层或最底层,它将最外面的圆形结构造型改为水滴或火腿造型,水滴四周或者水滴顶端添加线段来增加其装饰性。
内部眼珠大多采用半立体的浮雕造型,突出眼睛的立体感及层次。
3.花瓣结构花瓣结构与其他结构的区别在于最外层变成了一片5瓣或6瓣的花朵结构,在花瓣上用不同颜色的线缝上放射性的线段。
我国民间布老虎布艺装饰的艺术特征
a n d de v e l o p men t , a n d t h en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c l o t h t i g e r ’ s de c o r a t i o n l a ng u a g e
f r Om t h e t h r e e a s p ec t o f p r o c e s s . c ol o r a n d or n a me n t a t i on
上说 , 北 方大多喜 欢将红黄两色作为布老虎制作的主色 , 再 搭配上各种刺
绣和布 贴装饰 , 让布老虎 总体呈 现出一种大气 、 喜庆的格调 ; 沿海 各省多 以蓝色印花布作为布老虎创 作的主要原 料, 风格 秀气 , 质 感朴素、 温 馨;
西 南地 区的少 数民族 喜欢用蜡 染布料 制作布老虎 , 这让老虎 具有浓烈 的 民族气 息和别具一格 的装饰趣味 ; 河 南、 山西等 中部省份的布老虎则 多采 用彩 绘布制作 , 装饰绘画风格 浓烈, 有一种强 烈的 中土气息 。 再从 造型上 说, 最为常见的是单头 虎, 在各个地 区都 非常普遍 , 但 除此之 外还 有双头 虎、 子母虎 、 枕 头虎等布虎 造型。 不同造型的布 老虎大 多在 功能上存在一 些差别 , 但它们都 具有 明确的装饰 性 , 既非 常实用 , 也 照顾到 了使用者 的
化特征 。
2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布老虎是一种艺术创 造, 它是人 的心灵产物 , 不是老虎 本身 的样子,
是创作者生 活背景、 自身情 感和所处 文化 氛围的 映射。 从读音上讲 , 在中
国很 多地 区,“ 虎 ”的发音与 “ 福” 甚 为接 近 , 在 民间广受欢迎 的 “ 福娃 ” 最初 就是 “ 虎 娃”的谐 音。人们 用拟人化的手 法将虎与人联 结起来 , 用 以
布老虎-淮阳布老虎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起源: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
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
”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种类: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寓意: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人们便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
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
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
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
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本文由:淮阳特产网总结推出,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淮阳布老虎,欢迎进入我们网站,前来咨询选购。
“设计河南”背景下淮阳布老虎的符号学分析
“设计河南”背景下淮阳布老虎的符号学分析
黄慕瑶;聂宇轩
【期刊名称】《中国包装》
【年(卷),期】2024(44)4
【摘要】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不仅重视工业转型,同时也更为重视文化转型。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设计河南”,淮阳布老虎作为河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本文通过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分析其共时性与历时性特点,把握布老虎的造型色彩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弘扬淮阳布老虎的文化意蕴。
【总页数】4页(P134-137)
【作者】黄慕瑶;聂宇轩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创背景下的淮阳县黄花菜品牌包装设计
2.从符号学视角审视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个性化室内设计研究
3.符号学语境下的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研究——以郑州地铁7号线河南博物院站为例
4.设计符号学背景下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间布艺虎形饰品如何与流行文化的“自觉适应”
论民间布艺虎形饰品如何与流行文化的“自觉适应”摘要:“非遗”保护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词,对于它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匍匐前进。
在众多的非遗文化中,“非物质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又更难以较为规律的实体得以呈现。
“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缔造的各种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民间艺术构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商品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且以快餐文化为主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生存危机。
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既是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诉求和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非遗;布艺虎形饰品;流行文化;自觉适应一、传统布艺虎形饰品起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虎为百兽之王,是强壮和权力的象征。
远古时期,人类长期与猛虎搏斗终而伤了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虎的强大,认为到虎具有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有一种期许,希望能够像老虎一样强壮、勇猛、彪悍,希望自己的民族坚不可摧且生命力顽强。
因此人们对虎的认识逐渐由恐惧转化为崇拜,将虎奉为圣物。
人类的文化信仰赋予了图腾一定的象征寓意,以一种情感寄托的方式呈现,也饱含理想化的诉求,因而人类对虎文化的信仰也赋予了其一定的象征寓意。
虎形图案存在于民间的多种艺术形式中,民间布艺虎形饰品呈现着诸多形式,其造型别致,多样夸张,在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有着源远流长的形式体现。
虎形一直以来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并且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二、传统布艺虎形饰品的造型特点、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研究民俗文化是有内涵、有目的、有追求的,人们对虎形文化崇拜是有精神需求及审美诉求的。
各地区文化迥异,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区别的布艺虎形制品。
同样,这些布艺制品反映或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或是审美诉求。
浅析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艺术表现2
3、民间色彩中象征手法的表现布老虎也常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其色彩不仅是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还是民众集体意识传达的方式。
先民根据自然的变化体验总结出阴阳、五行等观念,赋予了民间美术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黄色的虎身,黄与五行中的土相连,表现土能生金的观念,表达了对财富的追求。
因虎与上古遗留下的虎崇拜意识有关,在民间象征健康,寓意驱灾辟邪、祛病及祝福。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布老虎故事里,寄托着人们对梦想的期盼和希冀。
布老虎中大胆、明亮、鲜艳的色彩象征奋发向上的精神,蕴涵了吉祥、好运、健康等美好的祝愿。
美好祝愿、纳吉求福的文化心态根植于民间百姓的心中,孕育了这些质朴无华的艺术情感与作品,寄托了传统与风俗背后的精神需求。
民间美术的审美核心是吉祥、喜庆。
老百姓通过缤纷的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表现,来宣泄情感、烘托气氛和表达自我趣味,使其蕴含了特定的生命含义,衍生出吉祥瑞庆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固定的文化因子传承下来。
也正是其寓意象征改变了老虎的精髓气质,将儿童式的稚气赋予了老虎的形象。
布老虎上大胆、鲜艳的色彩表现,灵活、自由的搭配组合,呈现热烈的气氛,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其积极乐观向上的审美基调也正是民间布老虎能长久保存下来并兴盛不衰之所在。
二、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表现载体民间色彩在布老虎中的表现不仅受艺术手法的影响,而且受载体材质的影响。
布老虎色彩的呈现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使用的材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材质上的色彩所呈现出的效果都会有所差异。
材质作为布老虎重要的视觉表现元素,是传达出美感与价值的媒介。
布老虎的色彩通常以布艺、纸艺、刺绣等为载体,一般是彩色丝绸、绢缎、绒布、皮毛、彩线、金银线、空心珠等,以棉布、绸缎、麻、绒等面料居多。
它们粗糙的材质表面,使色彩纯度看上去比原有的要低,明度偏暗,给人以沉重、笨拙、质朴的心理感受。
民间布老虎经过色彩与织布材质等的巧妙融合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产品颜色有数十种:红,黄,蓝,绿,桃红,红花小花布,绿花小花布等。
从民间布老虎的造型审美看中国传统阴阳观
文化心旅166从民间布老虎的造型审美看中国传统阴阳观■ 张 茹 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摘 要〕传统阴阳观作为我国最基本的哲学意识形态,对民间布艺造型审美观念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对民间布老虎造型特征的阐释,从布老虎的外形、色彩及纹样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阴阳观在民间布老虎造型设计中的审美意蕴以及审美创造中所承载的独特的民俗价值。
〔关键词〕布老虎;造型审美;阴阳观;民俗价值一、传统阴阳观对民间布艺的影响我国的先民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种“简单循环性”的特定,即非“好”必“坏”,非“吉”必“凶”……在“无意识”中逐渐形成了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阴阳辩证观”,它可以说是我国哲学意识形态的基础。
《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指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分为一阴一阳的对立状态,但二者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①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与传统阴阳学说产生共鸣,这种以血缘系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理,深刻地反映到民间布艺的创作观念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大量保留了原始艺术对生命、生殖等崇拜的痕迹。
布老虎作为民间布艺中浓墨重彩的演绎单元,延续了传承千年的民间文化审美习惯,在通过布老虎的造型审美传达出我国的传统阴阳哲学观的同时,也借此塑造出布老虎雅拙质朴的艺术装饰风格。
人类造物是一种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能动地进行创造,从我国哲学文化体系的特征来看这一过程中又包含着对伦理道德、科技理性、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选择。
传统民间布艺的造物思想重视人与造物的交流、沟通和融合,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借民间布艺这一艺术载体来表达造物者的情感。
当有新人成婚时,在女方的陪嫁品中总有隐喻着阴阳交合、子孙长续的手工布艺品,如鸳鸯戏水的被子、鱼戏莲的枕套以及布老虎等,都暗示着婚后对新生命的向往与期盼。
这种造物思想和待物观念同时具有实用功能的合理性与使用者心理稳定性的特征,让人与民间布艺染上了相亲和的色彩,②通过其视觉传达与语义传达让人与世界交流,倾诉其背后的阴阳观念,达到了和谐的人机关系,让民间布艺作品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
以《布老虎》为例浅谈美术欣赏
以《布老虎》为例浅谈美术欣赏艺术是用来表达的,表现阶段的系列活动是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表现、表达自己对民间艺术教育某一内容的理解、感受等。
而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美的欣赏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笔者以《布老虎》为例浅谈一下如何进行美术的欣赏。
一、参观布老虎展,初步感知布老虎的美此为美术欣赏的描述阶段,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充分利用他们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的特点,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积极性。
让幼儿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布老虎”的第一印象。
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欣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种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的自我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也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强调学生活动的过程价值。
以展览的形式可以让幼儿通过零距离的观察,直接感知“布老虎”获得表征,直观地探索发现“布老虎”的几大基本特征:头大、眼大、嘴大、身小。
新颖的环境变化、浓郁的艺术氛围吸引孩子的眼光,成为他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布老虎展审美情境的创设,还能让幼儿在与环境积极、主动地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二、集体交流讨论对布老虎的认识和感受此为美术欣赏的形式分析阶段,本环节采用的主要是讨论法。
讨论为学前儿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提供机会,并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之后,我们以热情的布老虎来到了现场的情境贯穿,将各色各样的布老虎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提问幼儿:“你看到了什么?布老虎是什么样子的?学一学这上面老虎的样子,你有什么感觉?觉得它怎样?和真的老虎一样吗?”通过动作模仿法,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动作去模仿表现布老虎可爱、稚拙的特征,以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刻体验和理解;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使得重难点得以突破。
民间布老虎的艺术设计特征及发展对策探究
民间布老虎的艺术设计特征及发展对策探究作者:李珂白力宇李笑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4期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代表地域的民间手工艺重新焕发了璀璨的光彩,但机器流水线的发展给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民间布老虎的艺术设计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山西“黎侯虎”为例通过梳理山西地区民间布老虎的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探究其独特优势,以传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关键词:黎侯虎;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发展策略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2020年株洲市社科课题(ZZSK20214)研究成果。
一、国内布老虎手工艺研究现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总结,可知国内学者对民间布老虎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主要涉及地域造型特征、传统手工艺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
(一)地域造型特征张军辉以苏北地区布老虎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在南北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大多数布老虎的虎纹样兼具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布老虎具有萌萌的大眼睛和虎头虎脑的个性特征,在适合小孩把玩的同时也突出苏北地区人们对儿童美好的祝愿[1]。
李天逸、周小儒认为山东地区布老虎的形象不论造型如何变化,都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布老虎大脑袋、大眼睛、大嘴巴、小身子的特征,并且其色彩运用对比强烈、热烈明快,增添了布老虎憨态可掬、不拘小节的情感化表达[2]。
余浩真在浅析淮阳布老虎创新发展中提出,布老虎的造型运用卡通化、夸张化的手法进行描绘,以凸显其威猛神态,使淮阳布老虎更加可爱、更加具有亲和力[3]。
(二)传统手工艺特点刘辰认为,辽宁省庄河市布老虎的制作工艺特点与山东布老虎的制作风格十分相似,在制作过程中还融入了满族文化的特色,作为其传承人的田秀琴,连续三代人从事手工缝制,制作布老虎上万个,长达30年之久[4]。
伏倩倩讲述了山东地区的布老虎各具特色,多反映农民意识,根植于民间。
“民俗与民艺”——高密传统泥老虎形象设计中的民俗文化分析
绘術烈谒右究“民俗与民艺”——高密传统泥老虎形象设计中的民俗文化分析□边泽星摘要: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民间玩具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高密泥老虎文化寓意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民间艺术之中,玩具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这一类物件不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制式上往往都颇为巧妙,其好看又好玩的特点使其既受到了儿童的青睐,又吸引了很多成年人。
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
一、高密泥老虎在山东潍坊的高密地区有着这样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玩具一一泥老虎。
泥老虎在高密当地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每年的春节前后,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几家出售泥老虎玩具的店家或摆摊的商贩。
当地民间传有高密“三绝”的说法,即剪纸、年画和泥塑3高密的泥塑在当地十分出名,最知名的产地是聂家庄。
聂家庄泥塑相传始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其先祖由河北泊镇迁徙而来推测或与当时饥荒引发的人口流动有关。
至清代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发展至鼎盛时期。
如今聂家庄泥塑在周边地区已是人尽皆知,老人在谈及聂家庄泥塑时常有一段顺口溜“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可见当地泥塑发展之盛C3]o 此地制作的泥塑种类广泛,各类题材均有涉及E,主要有动物题材、人物题材及生活题材等。
其中,泥老虎是高密泥塑之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题材。
二、泥老虎与民间文化的交织在古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其一是口口相传,如老一辈人的教导、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等。
这类信息基本在传播过程中都经过了夸大和演绎,内容往往让人惊叹。
其二是官方通知。
这类官方消息一般是较为真实、准确的。
其三是一些民间艺术表演。
论淮阳布老虎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作者: 王佩佩
作者机构: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出版物刊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40-1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布老虎;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摘要:淮阳布老虎是中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蕴涵着图腾崇拜、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朴实而又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淮阳布老虎民间艺术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通过对淮阳布老虎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从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淮阳布老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力图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让其在现代生活中散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淮阳布老虎的故事来源、图像及其文化意蕴解析
淮阳布老虎的故事来源、图像及其文化意蕴解析
付爽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4
【摘要】布老虎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中一个标志性的民俗工艺品。
文章以淮阳布老虎为研究对象,对布老虎的故事来源及其图像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淮阳布老虎的意象特征和文化意蕴。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布老虎;故事来源;图像;文化意蕴
【作者】付爽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
【相关文献】
1.淮阳布老虎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J], 吴莉杰
2.论淮阳布老虎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J], 王佩佩
3.浅析淮阳布老虎的审美意蕴 [J], 魏珍
4.淮阳布老虎旅游纪念品系统设计研究 [J], 刘青
5.“观物取象”在淮阳布老虎文化创意中的设计再生 [J], 陈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议陈州布老虎
简议陈州布老虎
李治仲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 河南省淮阳县史称陈州,自古拜祭太吴伏羲的陈州庙会延续至今不衰,陈州布老虎是庙会上的民间工艺品.布老虎的形制较为简单,一般将白色棉布染成土黄色,里面充填锯末,先缝制成其外型,然后用艳丽的颜料勾绘其外表.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李治仲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教育学院中文系,466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议陈州布老虎 [J], 李治仲;
2.简析翻译类型选择偏差带来的语言歧义——以中德农业部会议中的开场致辞译文为例简议工具型翻译的应用 [J], 于佳;
3.简议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J], 任丽
4.南宋哥窑薄胎厚釉瓷烧制工艺简议 [J], 叶传应
5.简议京剧服装艺术 [J], 徐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刘晓琰张礼敏(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摘要]淮阳的布老虎,从艺术形态上看似乎是颓废的,也似乎是一种保守,因为它过于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真正深入地做一次田野考察,才发现它简单的艺术形态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厚的民俗信息。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因信仰而产生,伴随民俗活动而延续,历经世代传袭,外在的艺术形式最终与内涵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从审美角度看,背后观念性的东西决定了艺术存在的形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民间信仰对艺术形态与审美心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淮阳布老虎;艺术形态;民俗信仰[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070-05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中有一枝格外引人注目的奇葩,中国“虎”文化的代表———布老虎艺术。
“龙显与天,虎隐于地。
”龙与虎文化来自原始图腾崇拜,至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成为帝王的专属,虎则落入民间成为庇佑千家万户的神明。
中国人对生命及生命的延续历来是非常重视的,祈求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是民间恒定的主题。
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生命的重担交给了女性,母亲为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虎肚兜、老虎枕头、布老虎等以求庇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母性的艺术”是全国性的,她们手中的针线寄予了多少温情、希冀,把所有的寄托一针一针缝进这个小小的布老虎里。
母亲们用巧手沟通了现实与理想、生活与审美,创造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可爱的老虎形象。
相比之下,淮阳的布老虎制作没有繁缛复杂的工艺,没有母亲细腻的情感寄托,艺术形态上千篇一律,更接近图腾崇拜。
如果说“母性艺术”的布老虎是原始图腾的延续发展,淮阳的布老虎好像时光停止了脚步,它的“复古”艺术形态倒更具有原始性。
一、诗性的集体艺术行为淮阳的太昊陵人祖庙会,会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又称“二月会”,有两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民间艺术品为其所独有,一是淮阳的泥泥狗,二是淮阳布老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庙会的标志和代言。
淮阳庙会规模很大,顶峰时每天达80万人次,布老虎每年在庙会期间的销售量有数百万只。
淮阳布老虎不仅销售量大,还有区别于其他产地的显著特点:集体生产,庙会时集中销售。
这种文化现象很独特。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观念在文化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且这个观念具有恒定性。
吕品田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认为,民间美术有三种“恒常主题”,显然与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三项基本条件以及生命存在的自然要求保持着对应的关系:一、祈子延寿;二、纳福招财;三、驱邪禳灾。
①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人祖庙会,起源于对祖先伏羲氏的祭拜,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伏羲位于炎帝和黄帝之前,为“三皇”之首,是人文先祖。
在淮阳一带,伏羲被百姓尊为“人祖爷”。
淮阳布老虎艺术的产生与人祖祭祀有直接的关收稿日期:2011-02-08作者简介:刘晓琰(1972—),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师,《年画研究》编辑,美术学硕士。
张礼敏(1980—),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①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45页。
系。
我们来看一则当地关于伏羲兄妹成婚的传说:宇宙初开之时,天塌地陷,世上只有兄妹二人后,为繁衍人类,便商定滚石为媒,合而成婚。
成婚之夜由于伏羲羞于看见妹妹,遂自变成老虎模样,女娲则带着草帽出嫁,才使人类得以延续,老虎便是伏羲和女娲的化身。
民间的观念向来是以人类生命繁衍为主脉产生与发展的,淮阳布老虎艺术正是在这种民间观念背景下产生的,它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是早期人类生殖繁衍崇拜的物化象征。
民间一旦确定了某种信念,对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是虔诚的,特别是对赋予了超自然能力的神物,表现得更为充分和鲜明。
人们对老虎身上的生殖神能深信不疑,特别是沾着人祖灵气的虎。
求子者把虎“请”回家去,期冀虎身上的这种生殖力能影响转化到自己身上,繁衍生命,早得贵子。
尽管生殖崇拜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充沛的生殖能力来抗争自然灾害、疾病等以求得生存繁衍,这种与基本生存要求相关联而形成的民间俗信,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信则灵,不信则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虎”信仰文化的一种延续与认同。
民间信仰一方面有突出的功利目的,其特征具有顽固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在其实用性、功利性的现实主义诉求中又有生发性和多变性。
先民在认同了老虎能助人类生育繁衍的神力后,在其恒定的发展过程中,又被赋予了积累财富、保佑平安、祛除疾病等趋利避灾的能力。
至此,老虎如其他的民间神一样,所承载的关乎美好生活愿望的一切功能得以全部实现。
民间信仰这种有选择的塑造特点,追求现实生存之道的世俗心态,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生存欲望下的一种文化选择,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深层的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的连贯性。
基于上述种种民俗心理,在淮阳人祖庙会上,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自觉地加入同一个祭祀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信仰的力量能把若干分散的个体变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庙会期间,人头攒动,人流如潮,时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担着花篮在“统天殿”前或陵墓前唱耍,当地称其为“担经挑”。
据考证,这种流行于太昊陵“进香会”上的“担经挑”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担经挑”唱词也大多与伏羲女娲繁衍人类有关。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们随着巨大缓缓前行的人流,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心愿,虔诚地将高香、纸钱投入堆积如山的“人始门”香火中,人们的祈盼随着香烟烛火的升腾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在朝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凡来太昊陵的香客,尤其是女性,要用手摸一摸象征女性阴部的“子孙窑”,希望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健康。
当一系列的活动完结,朝拜的人们带着满足与希冀,还要买一只神物回去———淮阳布老虎。
至此,整个庙会完成了祭祖、娱神、求子、祈福、娱己的全部功能。
民众的这种希望家丁兴旺、生活富足美满的要求,是自然、朴素、真实的,从这一点上讲,淮阳布老虎艺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淮阳布老虎因信仰而产生,集体制作,依附庙会集中销售,群体消费,从而流传至今。
这样看来,淮阳的布老虎艺术并非以静态的单纯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我们,而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动态存在。
事实上,从农历十月过后,田里的麦子一种上,放下手中锄头的妇女们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虎”运动,家家户户涮染布,男女老少缝布虎。
虽然离庙会祭祖还有一段时日,但其赋予的民俗观念随着一只只布老虎的产生,在人们心里滋生并逐渐强壮起来,直至二月二的到来。
一个庞大的群体还有牢固的民间信仰,跨越5个月时间共同完成了一个诗性的艺术行为。
这个行为的完成,不是靠一群同类的艺术家,而是靠来自许多不同区域的流动性的社会群体。
二、世代因袭的象征符号每年有几百万只布老虎被制作出来,自然会令人想到淮阳的布老虎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其实并不然。
淮阳县制作布老虎的作坊主要集中在白楼乡的庞庄村,这里每家每户几乎都在制作布老虎,尽管花色略有不同,但从外形模样上来看大体一致。
而且整个村子就像是商量好了,做的几乎是一个模样。
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人们固守了多年的区域生活模式,民俗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过去,孩子出生、过百岁,为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母亲用巧手为孩子制作虎头帽、虎头鞋、虎肚兜、布老虎的习俗日渐消退,甚至已无迹可寻。
有些地区虽然还残存着一点踪迹,但随着俗信观念的淡化,手工布老虎的民俗功能逐步减弱。
尽管地方政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中,着手做了一些抢救工作,终究缺失了民俗情感,布老虎正逐步演变为一种单纯的民俗装饰品,似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况味,昔日饱含了多少亲情希冀与母爱寄托的布老虎文化注定要化为一种历史记忆。
在全国各地布老虎面临濒危与消失的语境下,有了庙会,有了集体的参与,淮阳的布老虎却显露出了它的“虎虎生机”,依旧表现出很强的民俗实用特点。
首先,淮阳的庙会是一年一次,布老虎也是一年一换。
当地有“一买买三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必须连续买三年才能灵验,在这种俗信心理的暗示下,更增加了布老虎的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淮阳布老虎的消费。
其次,布老虎是附加了神能的象征物,并不是纯粹作为玩具与装饰品出现的,所以并不太重视它的艺术形态,制作工艺也不太精细。
从以上两点来看,淮阳的布老虎似乎是作为一种消耗品来使用的,与民间木版画———纸马有点相似,造型粗犷,粗枝大叶,不拘小节。
纸马与年画不同,前者不需要张贴,祭拜后都要烧掉,纸马只是作为附加了民俗信仰信息的一种符号来使用。
从这个角度讲,淮阳的布老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淮阳布老虎的艺术形态与纸马一样,不是写实,是意向。
萨特在他的《想象心理学》中说:“意向在本质上,在其本来的结构上就是象征性的。
”①对于艺术的象征,博厄斯阐释:“越是象征之物,形式就越简单。
只有当某种装饰品的解释以及他所代表的含义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稳定地形成以后,这些情况才成为普遍的现象。
”②如上所述,淮阳布老虎既然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物,它们自身的艺术形态特点有着群体共同的认知。
“这些符号性质的事物表象和关于符号意义的‘说法’,在长期的辗转流传过程中已不同程度地模糊或丧失了它们的原始实践意义,演变成相对稳定的观念符号。
作为观念性存在,这些符号通过集体意识的渗透作用深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识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共同语汇。
”③中国民间俗信的相对稳定发展,为民俗艺术符号的传承铺设了一条恒定的路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约束力,并世代遵循传袭下去。
人们对传承下来的这类“艺术符号”的顽固认知度,在随后的田野考察中,也得到了验证。
对于“闯入”庙会的外地布老虎,人们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人们更在乎的是那庙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具有神力的淮阳布老虎。
“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变化。
”④对于人们习惯了某一种特定艺术形式的现象,博厄斯也认为:“一种形式一旦固定下来,人们拒绝接受任何新的、不熟悉的形状,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的觉得某种形式不妥当;有的对用具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或宗教的价值。
”⑤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庞庄村堆积如小山的布老虎为何是一个模样了。
因布艺作品不易保存,我们只能见到40年前的淮阳布老虎,对于更早的样式,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就家族传承的特点与制作工艺来看,结合传承人的访谈口述,还有台湾汉声杂志编纂出版的《虎文化》一书中刊登的七八十年代的布老虎图片,基本可以断定,淮阳布老虎的样式几十年来应该没有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