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失地农民再就业关系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失地农民再就业关系的探讨
作者:杨立铭张丽英贾圣武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2期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是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后深化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我国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失地农民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以滨海旅游名城秦皇岛市为例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失地农民;产业结构;剩余劳动力;秦皇岛市
中图分类号:F592;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34-03
引言
乡村旅游业是上个世纪末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后来逐渐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渠道,并成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据2013年国家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 8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 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 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最高。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乡村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第三产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最初以农家旅馆、乡村饭店、农家乐等形式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周边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

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类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而从研究的结果看,我国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农村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土地资源被占用,一些靠耕种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劳动的根本,成为失地农民,进而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3年国家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 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点。

同时,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

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有效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广阔空间,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旅游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失地农民再就业途径现状评析
随着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逐渐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点。

当前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

异地转移以外出打工为主,随着城镇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镇企业吸纳的几率越来越低;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多数企业不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保险、养老金等,务工人员的一些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中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也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都导致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降低。

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很大的优势。

据国家2013年国家统计公报的数据可知,2013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 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外出农民工16 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 284万人,增长3.6%。

可以看出,农民工本地就业的增长率(3.6%)远远高于农民工异地就业增长率(1.7%),由失地农民为主体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再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秦皇岛市乡村旅游产业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失地农民实现本地再就业的功能非常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对从业者的素质的要求不是很高,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在环卫服务、餐饮服务、旅馆服务等方面更为突出,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女性从业者更具有优势。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每增加15万欧元的收益,就可以创造5—6个就业岗位(王云才,2006)。

秦皇岛市现由失地农民为主体构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技术技能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缺乏就业竞争力,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秦皇岛市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显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比如,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每年直接解决近200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以观光园为依托提供“农家乐”服务项目的间接的解决当地农民近2 000人的就业问题,带领近1 000户农民共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每年为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900万元;秦皇岛市望峪山庄自2002年开发生态旅游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石河镇为中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近20几个村庄的集田园观光、农家食宿、果品采摘、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秦皇岛市青龙县隔河头乡花果山村充分发掘地处祖山脚下的优势,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开发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当地农民增收。

近年来,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各项指标连创新高。

在旅游兴市战略的带动下,全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旅游产品提档升级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 59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0.9%;实现旅游总收入256.32亿元,分别增长10.9%和19.6%。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9.85万人次,增长4.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 058万美元(全省排名第一),增长6.6%;景区门票收入4.42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6%。

来秦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5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来秦国内游客平均停留2.31天;来秦游客消费构成中住宿占23.7%,交通占22.6%,餐饮占20.7%,游览占16.2%,购物娱乐及其他占16.8%。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经济指标中,乡村旅游的贡献约占10%以上。

乡村旅游作为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旅游经济增长新亮点,已经成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秦皇岛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秦皇岛市地理区位优越,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接京津、东出东北;交通便捷,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4条铁路干线和京哈高速公路、秦承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秦皇岛市位于燕山山脉东段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市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山海关区、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分别被授予“中国大樱桃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甘薯之乡”的称号。

目前已形成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为代表的观光农业游,以昌黎葡萄沟、卢龙鲍子沟、望峪山庄为代表的农事体验游,以青龙花果山、抚宁董家口长城等为代表的山水揽胜游等乡村旅游景点。

2013年以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提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旅游兴市、文化铸市”的发展策略,明确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指出本市的名胜古迹游(长城、山海关等)、自然景观游(滨海、沙滩等)发展的相对完善,乡村旅游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起来讲,秦皇岛市从区位、自然资源、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已经具备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四、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京、津等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小、经营项目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第二是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尤其是新进入此行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业务素质亟待提升;第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化,秦皇岛市相邻的承德、张家口、唐山及京津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部分地区地区的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优于本市,对本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第四是游客对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对游客吸引力不强;第五是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秦皇岛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第三产业的建设从而促使第一产业与农村第三产业的紧密结合,进而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展失地农民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失地农民的就地再就业。

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服务质量,质量决定产业发展的前途。

通过培训逐步提升失地农民素质,培训不但应包括基本服务技能等内容,还应包括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促进他们顺利在乡村旅游业中实现再就业。

3.加强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要因地制宜,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统一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行总体规划。

旅游项目建设要做好合理化的论证,防止项目开发中的盲目行为以及急功近利的模仿行为。

4.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乡土特色。

一是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形象,更是难得的无形资产。

二是突出乡土特色,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

结语
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只靠政策措施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只靠失地农民自身努力能解决的,它需要社会、政府和失地农民自己的共同努力。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就地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有效途径。

失地农民再就业这一问题能否解决,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水否得到提高,更是关系到经济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空间,有效地解决好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2.
[2] 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2.
[3] 秦皇岛市统计局.2013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2.
[4]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
[5] 马伦姣.以乡村休闲旅游促进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
[6] 刘邦凡,等.论农村休闲经济的开发与城郊休闲经济的开发[J].经济纵横,2008,(8).
[7] 李丹.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途径——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J].闽江学院学报,2008,(8).
[8] 李周,等.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9] 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 王显成.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与机制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柯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