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水镇创建全省产茧大镇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槎水镇创建全省产茧大镇的实践
摘要近年来潜山县槎水镇蚕桑发展迅速,各项增幅喜人,效益非常显著。

认为政府高度重视、农技部门真抓实干、多部门协同配合、蚕业协会发挥作用、蚕农意识提高是其成功的经验。

期望其他地区借鉴,促进蚕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蚕桑;实践经验;安徽潜山;槎水镇
槎水镇位于潜山县西北,大别山南辳,是典型的山区乡镇。

全镇辖12个行政村,9 600余户,37 000余人,面积176km2。

近几年来,槎水镇蚕桑发展迅速,各项增幅喜人,效益非常显著。

到2007年底,已有桑园1 202.5hm2,养蚕户4 800余户,年养蚕3.3万盒,年产茧1 410t。

现将其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是蚕桑业发展的前提
槎水镇历届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一届接一届地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

主要领导亲自问,分管领导具体抓,对各村包点干部和所有村干都定有责任和任务,并将蚕桑生产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实行绩效挂钩。

镇政府全力支持农技站的具体工作,为蚕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农技部门真抓实干是蚕桑业发展的关键
2.1产前抓发展
任何产业不具备一定的规模,很难发挥最佳效益。

槎水农技站多年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从项目调研、规划设计、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一抓到底。

通过多年艰苦的努力,已发展66.7hm2桑园基地4处,24处6.67hm2示范片,建成了17.2hm2集中连片高产优质示范园,全镇桑园面积已达到 1 202.5hm2,蚕农户均桑园0.25hm2,具备了较好的规模优势,为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2产中抓服务
2.2.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的养蚕水平。

每年分村、分片、分季节召开专业技术培训班20余次,参训蚕农达3 000人次。

田头会、现场会不计其数。

每年赠送技术刊物和相关资料3 000余份,并利用镇电视台经常播放专题科教片和针对性技术宣传片。

同时组织养蚕大户和骨干共育室到江浙以及本省先进蚕区参观学习,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广大养蚕户的技术水平。

2.2.2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等,以提高蚕桑效益。

近几年来,引进新蚕品种黄山×平湖1.3万张,调进农桑14号、育711等桑品种400万株。

应用方格蔟58万片,桑园杀虫灯100盏,大、中型专用电动喷雾器30台套,自动伐条机2台,JFH-20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3台套。

这些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种、一流的设备都对蚕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2.3实行物资跟踪配套服务。

在全镇建立了5个蚕桑服务点,选择养蚕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定点咨询服务,使养蚕户既能就近学到技术,又能买到实用价廉的专用物资。

2007年共供应肥料430t、微肥4.2t、蚕药12.3t、蚕种
3.5万张。

2.3产后抓销售
根据产业发展的规模与特点,槎水农技站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积极介入蚕茧收购。

近几年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先后建立了3座大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站,5年来共收购加工鲜茧800t。

在收购经营中,试行订单蚕业,与农户签约收购,实行“基价包收、实价从市、优质奖励”。

此种做法,丝厂欢迎、农户满意。

3部门协同配合是蚕桑业发展的条件
多年来,省、市、县的农业、财政、商务、妇联、科技等部门对槎水蚕业发展给予了多方面支持。

一是业务上指导。

先后有18位专家亲临指导,传经送宝。

二是传递信息。

无偿提供发展形势、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市场行情等。

三是资金支持。

各有关部门在皖西南农发项目、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国家茧丝绸资金、国债“沼气项目”、国际大使资金等都对槎水蚕桑生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提升槎水蚕业发展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4协会在蚕桑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槎水农技站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于
2001年组建了“潜山县槎水镇蚕桑专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388人,遍布全镇蚕桑区域。

该协会在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蚕桑发展,上联政府部门,中接市场,下为农户,通过桑园发展、技术服务、收购、加工销售等全程服务,为本地蚕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被评为全省示范协会,2006年获省政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5蚕农意识的提高是蚕桑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广大群众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整体素质,掌握了专业技术,更激发了他们发家致富的欲望,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人。

仅2006年,蚕茧收入超5万元的有8户,超2万元的有168户,超1万元的有1 000余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养蚕能手,并成为当地的土专家,不仅自己致富,还积极协助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广大农户发展蚕桑生产,逐步形成“人人懂技术、个个是能手,家家都致富”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