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转换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乐转换的事例
先苦后甜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大多数名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苦难故事。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凡是成就大事者皆有过人之处。
下面是一些先苦后甜的名人事例,与大家共勉。
一、先苦后甜的名企业家:马云
第一次“起落”:从两次高考落榜到毕业后当大学教师。
马云各门功课中数学最差,第一次高考数学竟然考了1分,从而与大学无缘。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马云开始在杂志社打零工,受到励志图书《人生》的影响下定决心再战高考。
第二次高考,数学19分,再次落榜。
虽然经历两次惨败,但是马云却越挫越勇,边打工边复习,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中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这次他数学考了79分。
1988年,马云毕业后被推荐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教授英语及国际贸易,还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做夜校教师。
担任教师的七年间,马云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也结识了一些做外贸生意的老板,为日后创业打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
第二次“起落”:从海博翻译社的创业尝试到泪别中国黄页。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和英语水平,马云用业余时间成立了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第一次尝试创业的辛酸,新公司成立之初业绩不佳,为了不让公司
倒闭,马云靠当“倒爷”卖杂货维持经营,直到实现盈利。
1995年马云代表杭州市政府去美国处理一起合同纠纷,在洛杉矶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此陷入互联网的魅力中不可自拔。
1995年5月9日,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并立志做中国的雅虎,虽然步履维艰,但是胜利在望。
然而1996年与杭州电信的合作给中国黄页埋下了隐患,由于经营理念的冲突,马云被迫离开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黄页。
这次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他从中体验到了资本的“魔力”和现实的残酷,创业难,在中国创业更难。
更重要的是在那时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就是从那时聚集起来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唯马云马首是瞻,不离不弃,这是马云的人格魅力使然。
第三次“起落”:从应邀为外经贸部建网站到创建阿里巴巴。
1997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当年2月,马云应外经贸部的邀请进京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网站成立后由于与官方“缺少共同语言”,马云的报复无法施展,1998年冬天,马云为了理想毅然决定回杭州创建自己的公司。
尽管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出于对马云的忠诚和信任,他们毫不犹豫随马云回到了杭州。
1999年2月,阿里巴巴杭州在湖畔花园诞生。
凭借此前的经验和教训,马云在与投资者和政府打交道时坚持原则,决不退让,从而使阿里巴巴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壮大发展。
1999-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高盛,美国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2500万美金;2002年阿里巴巴第一次实现盈利;2003年淘宝网成立,在线支付工具支付宝
上线;2007年阿里巴巴港交所挂牌上市;2010年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2014年6月阿里经过2年修整重新提出上市申请,据多家分析机构预测,阿里巴巴的募资金额可能高达200亿美元,可能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今天永不言败的马云,也成就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
二、先苦后甜的名企业家:俞敏洪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俞敏洪1978年,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
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
1979年俞敏洪再度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高考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
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高考两度落榜,鼓足勇气再次起航。
本想摆脱清贫的农村生活,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和他开玩笑,俞敏洪两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
备受打击的俞敏洪感到前途一片茫然。
两次落榜之后,俞敏洪决定放弃。
但是俞敏洪的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四处找关系让俞敏洪上这个补习班。
俞敏洪本来的目标是考取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报了北京大学。
北大站票观众,在“白眼”中逆袭。
好不容易迈进了北大的校门,原以为从此就可以扬眉吐气了,但俞敏洪没有想到,他在这里却遭遇了无数的“白眼”。
他俨然成了北大的一个“站票观众”,永远都只能在角落里仰望别人的精彩。
深陷自卑之中的俞敏洪,该如何继续他的北大求学之路?
1993年11月,俞敏洪选择弃教从商,创建了新东方学校,在34个城市建立了英语学校和其它学习中心。
俞敏洪之所以创办新东方,是由于他没能获得美国大学的奖学金。
为了筹到足够的钱让自己去美国留学,俞敏洪干起了业余语言家教,同时还在北京大学教授英语。
最终,他放弃了这种两班倒的工作方式,俞敏洪意识到,要花5年多才能筹到去美国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