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永年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永年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生存之根和立足之本,也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已成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使整个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题。

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向全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更为便捷和新颖的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和”,在网络中进行文化传播,要尽量消除群众接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体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而不是制造距离感。

这就需要线上线下相互配合,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共同发力,文化界专家与广大民众积极互动,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良性互动的网络传播氛围。

如果传播者仍旧坚持一种趋于极致的精英化立场,则很容易产生“曲高和寡”的现象,难以达到传播效果。

面对网络文化环境,我们要适应它、融入它,这样才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触网落地,真正地入眼、入耳、入心。

所以,面对网络受众,文化传播过程应有起码的诚意,放下身段却不掉身价,放低姿态而不降低品格,无形中拉近彼此距离,提升传播效果。

二是要“活”,就是在坚持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站在网络受众的角度,摆脱简单机械的灌输方式,努力培育有营养、有质感、有活力的文化传播形式。

年轻一代是思维极度活跃的网络主要受众群体,与上一代人相比,代际文化差异较大,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也不同于以往时代。

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年轻人的口味,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避免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简单的“文化晾晒”,机械死板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是要“新”,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需要契合互联网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各方面综合提升传播效果。

首先是思维新,要善于运用网络创新性元素,突破固有思维,不断改进传播方式。

其次是风格新,要体现崭新的互联网风格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方面,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可以适当借鉴流行文化传播方式,使其呈现青春化、流行化、时尚化的新面貌。

再次是技术新,网络讲求技术为王,网络传播技术可以整合图、文、视频等多种信息,使传统文化能够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提供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

四是要“真”,网络传递给网友的文化应货真价实,过滤掉伪造不实的信息。

网络鱼龙混杂,海量的信息往往让人真假难辨,一些消失多年的文化垃圾也沉渣泛起,在网络中浑水摸鱼,牟取私利。

(摘编自黄仲山《网络如何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生存之根和立足之本,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所以我们应发扬它。

B.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介成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C.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地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设的唯一命题。

D.便捷和新颖的方式,即网络传播方式,人们可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提出“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向全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和、活、新、真”四个方面论述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优专统文化的注意点。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提出传统文化传播要“新”,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论述。

D.“网络传递给网友的文化应货真价实,过滤掉伪造不实的信息”是本文的分论点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考虑当下文化传播生态的变化情况。

B.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和”。

这一点就要求文化传播过程拉近彼此距离,提升传播效果。

C.网络传播技术提供了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即整合图、文、视频等多种信息。

借此渠道,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展现出来。

D.网络传递给网友的文化应货真价实,过滤掉伪造不实的信息。

一些消失多年的文化垃圾在网络中出现并传播,应该被禁止。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

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他:“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现武进区)。

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

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

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

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暴发之际,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

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

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
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坚苦卓绝的斗争。

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

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

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

其中完成于1942 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

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

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945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

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辑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身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1957 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

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

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

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

1991 年12 月23 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

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

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

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

记得当时我曾因
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4.文中加点的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暴发
B.坚苦卓绝
C.笔耕不辍
D.通辑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三个“最”的使用,高度评价了传主。

B.吴祖光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凤凰城》感到不满意,指出不足,体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态度。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在戏剧创作思路上的转变,他开始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祖光之所以能够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他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着独特的感悟力。

B.《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抗日的有力武器,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得到了曹禺的认可。

C.文章引用王维的《酬张少府》,写王维晚年好静,是为了与传主形成反衬,从而表现传主的性情。

D.文章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7.“相关链接”引用了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请谈谈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
8.吴祖光“极具名士风范”,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生活
刘庆邦
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就是多,每个住宅区的角落都能看到自行车的残骸。

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

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

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

不过他也瞅出了毛病。

有一辆自行车没了车座,前轮后轮都没了气,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面。

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行车已断了气,不再是活车,成了死车。

这让田志文心里有些不平。

既然车已经死了,还占着活车的位置干什么!
他把自己自行车停好,看看前后左右无人,就把那辆死车从车架子里抽出来了。

车架子对面放着大铁皮斗子垃圾车,垃圾车后面胡乱扔着好几辆破烂自行车。

他一手提着车的后架,一手扶着车把,推着死车
绕过垃圾车,把死车跟那几辆破烂自行车放在了一起。

架子上有了空位置,他把自己的自行车顶上去。

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

按田志文的估计,架子上自行车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应该每天为他空着。

不料他这晚下班来到楼下,架子上的自行车又放得满满当当。

他观察了一圈,感到有些气恼,你道怎的?原来那辆被他剔出去的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中间,比原来的位置更好。

田志文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打定主意,要把这辆死车再次清理出去。

他当时没有下手,他看见那个捡垃圾的老头儿在旁边坐着。

他吃过晚饭,到封闭的阳台上往外看了看,见天已黑了,他才乘电梯下楼去了。

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零星小雨,地皮已经湿了。

成排的自行车车座上大都包裹了白色的塑料袋,看去如落了一层薄雪。

他抓到那辆令人生厌的死车,轻轻地抽出来,尽量不发出声响。

他心里有些跳,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

死车推起来有些费劲,他头上背上都出了汗。

一单元门口一侧的墙下也扔着一堆破烂自行车,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

上班时,田志文一边看报纸大样,一边还在想.他把死车转移到别的地方,车的主人会不会找呢?下班后,他特意去看了看,这一看,他顿感快意,因为他看见那辆死车正在那堆破烂车边上躺着。

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就被人打断了。

他发现那辆车又回到架子上。

这让田志文有些惊奇,他把车推到那么远的地方,车的主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田志文觉出来了,死车的主人在和他较劲,或者说在与他斗争。

这一次田志文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暗喜,他正愁平日里没有什么乐子呢,和无名氏的斗争权当是一个乐子吧。

这次他玩了一个策略,当天没有把死车弄走。

两天之后,他把那辆车推到住宅小区外面去了,推到了街面上。

那里有一家饭店,他把车放到饭店门口一侧。

夜已深了,饭店关了门。

田志文想象得到明天饭店一开门,老板和服务员就会发现这辆死车,因为这辆车的丑态和饭店豪华的门面太不协调。

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

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

你不佩服人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真不行。

第二天下班时,田志文又在架子上看见了那辆车。

这使他多少受到一点打击,他煞费苦心地与人家周旋,不料这么快就失败了。

他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的对手。

这时他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知道他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

他可以断定那辆车的主人与他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个电梯进出。

可要想具体知道车的主人是谁,那就难了。

田志文没有机会搞清死车的主人是谁,却天天都能看到那辆车。

他不甘心失败,他想把死车丢进小区的垃圾总站,让清洁车拉到远郊埋掉。

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

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

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
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

母亲每天都要把自行车看一遍两遍,就如同看到了女儿。

有了这个想象,他对那辆自行车仔细观察了一下。

那辆车是一辆二四的坤车,轮子是山地车的粗轮子,车身是红色的。

越观察,他越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吻合,于是田志文开始自责。

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

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

那辆车还赫然在架子上存在着。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志文扔车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下班以后,到吃过晚饭,再到深夜。

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扔车,还为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B. 死车多次回到车架上,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往复三迭”的写法,使故事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D. 小说以“自行车”事件为叙述基点,引导读者走进都市生命的精神深处,感受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

10. 请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11.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
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芝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3.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薨”在古代主要指诸侯之死,另外,天子死曰“崩”,士人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C.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 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 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

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的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2点理由,50字左右。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中,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回来时“__________”;而去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

(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正如宋代诗人苏洄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刚入初秋,夏日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突如其来的阵阵微风带来了千金难买的舒适与惬意。

怡人的秋色慢慢铺陈开来,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阳透亮,伴随丝丝凉意,我们知道,处暑到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去也,处暑节气的来临意味着这场酷热与清凉的“抗争”已接近尾声,炎热逐渐向凉爽过渡,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会受到短期回热夭气
的影响,正所谓“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秋老虎”的余威让天气得闷热、干燥,因此,人们选择在处暑这一天煎药茶、吃鸭子以抵御“秋燥”,或是干脆远离市区,畅游郊野,迎秋赏景,与初秋的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淡然。

煎药茶、放河灯、举行开渔节、踏秋赏美……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这一天装点仪式感和烟火气,而作为报答,它轻轻吹走了最后的暑热,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初秋记忆。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所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C. 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简析其特点和作用。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怡人的秋色慢慢铺陈开来,伴随丝丝凉意,处暑到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

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

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

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

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