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渴望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渴望春天》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1、课题:《渴望春天》
2、年级:七年级
3、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4、所属章节:第一单元第一课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a.了解作曲家生平、贡献及创作背景。
b.学习6/8拍的指挥图示,并挥拍学唱歌曲。
c.能够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②过程与方法:a.通过聆听和反复练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并分析其中的音乐要素,准确
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b.通过教师讲解和对比练唱,熟练演唱歌曲,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
其深刻的音乐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够积极地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对春天的渴望和赞美之情,并以
优美动听的歌声加以表现。
b.能够理解和感受莫扎特虽然面临着人生即将走向结束时的痛苦,
却仍然带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创作出这一首春天的赞歌。
2、教学重点:
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深刻内涵,准确表现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难点:
能够用平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和
第四乐句的装饰音。
3、教学过程:
①导入:
教师:同学们,春是四季之首,有句谚语讲“一年之计在于春”,说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就做好,只有在春天辛勤的劳动,才能够获得丰收,可见春天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走进春之声,用自己的歌声赞美春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聆听一段音乐,听一听音乐中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旋律?
学生回答:有。
《小星星》
教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段充满童趣的《小星星》旋律是谁创作的?
学生回答:莫扎特并简单介绍。
教师为学生简单介绍莫扎特,引出歌曲《渴望春天》。
②学唱:
a.第一次聆听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它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表达了赞美春天,对春天的渴望等。
活泼、欢快地演唱情绪。
b.第二次聆听
教师:下面老师来范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请同学们为打着拍子为老师伴奏。
教师:出示已分好乐段的谱例,请学生自习聆听,根据旋律的变化和演唱时的停顿来判断歌曲共分为几个乐句?
学生:共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段两个乐句,第二乐段两个乐句。
教师:出示乐曲结构图示A(a+a1)+B(b+a2)
c.分段教唱
第一乐段:由教师和学生用手打着拍子逐句教唱,由慢速到快速。
在学唱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每一乐句间的休止符,停顿准确。
附点四分音符连有延音线的位置反复练唱,以唱准音符时值。
第二乐段:逐句教唱,提醒学生找出第三乐句的变化音,在演唱时注意音准。
在练唱第四乐句时,讲解装饰音在歌曲中的作用,并请学生对比聆听,增强对歌曲活泼感的体验和感受。
d.练习6/8拍的挥拍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分段练习(速度由慢到快),再整曲演唱。
e.学生自我练习。
分组分别演唱三段歌词。
f.教师:同学们,歌曲我们已经学唱完了,莫扎特一生被贫穷、疾病和别人的嫉妒困扰,这首作品创作于1791年,他去世前的那个冬天,他一生渴望春天,但是他没有等到春天的来临就与世长辞了。
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
所以,他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充满积极、乐观、活泼、欢快的春天赞歌。
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崇
敬,再次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③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请同学们课下每人搜集欣赏一首莫扎特创作的作品,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和生命中的挫折和坎坷,具有很深的思想教育意义。
由于学生基本来自乡镇,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同或较少,对于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的把握较为困难,因此,对于这两方面的学习采用多次感受聆听、范唱、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速度不宜过快,以让学生能够基本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为主要目的。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能够挥拍练习演唱歌曲。
经过教学过程中引入作曲家创作的学生熟悉的作品使学生对本课的作者印象深刻,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的聆听、范唱、师生的配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了歌曲的乐感和拍感,再辅以挥拍的练习和反复的练唱,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歌曲的演唱。
最后,通过教师对作品内涵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作曲家肃然起敬,对抒发演唱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学习的效果良好,但在情感表现方面还有不足之处,需要调整教学环节以保证演唱歌曲时的丰富情感。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谚语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适于辛勤劳动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第一单元以“春之声”为主题,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
它以少年儿童纯真稚气、活泼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春天、赞美春天的情感。
歌曲采用C大调、6/8拍,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
全曲以分解三和弦与级进音调交替进行的旋律为基础,配合活泼、跳跃的6/8拍,表现了孩子们渴望春天到来的愉悦心情,音乐优美抒情、流畅清晰、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全曲共分为两个乐段:
歌曲结构图示:
A(a+a1)+B(b+a2)
第一乐段(第1—8小节)由同一材料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听起来给人一种亲切、婉转之感。
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其中第三乐句音调发生变化,出现了变化音,造成旋律音程的大跳和向属调的离调,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第四乐句再现了第一乐句的材料,并在结尾处加入装饰音以增强欢快活泼之感,使全曲在欢乐、活泼的情绪中完满地结束。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莫扎特是哪国人,属于哪个乐派?
A 德国,新古典主义乐派
B 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2、歌曲《渴望春天》创作于▁。
A 1791年
B 1735年
3、歌曲《渴望春天》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儿时的记忆
B 渴望和赞美春天
4、歌曲《渴望春天》的节拍是什么?
A 6/8拍
B 3/4拍
二、判断题:
下列图示中为6/8拍指挥图示的是:
三、问答题:
歌曲《渴望春天》的音乐内涵是什么?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渴望春天》,是一首6/8拍的儿童抒情歌曲,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渴望,另一方面体现了莫扎特对其创作和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具有较高的音乐审美性和实践性。
因此,课上我首先通过莫扎特创作的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唤起学生儿时的记忆,直接引出作者莫扎特,此环节课堂效果较好。
接着通过聆听和教师的范唱,学生回答了几个关于歌曲的情感、情绪以及乐曲结构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关乐曲结构的问题,学生反应不大,对此方面知识较生疏,还应在这一方面多引导和实践。
在6/8拍挥拍练习中,先让学生通过拍手的方式跟着旋律寻找拍感,然后练习挥拍,由慢到
快的练习,但由于乐曲速度较快,6/8拍拍式较为复杂,学生不能够当堂掌握,因此没有能够跟着伴奏来完成歌唱。
这一问题,可以将前面拍手感受的环节时间增长,让学生能够更熟悉音乐的旋律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请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演唱一段歌词,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基本掌握,在加以内涵的渗透,学生基本可以带感情演唱歌曲。
第一单元春之声《渴望春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标分析:
歌曲《渴望春天》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一首儿童抒情歌曲,贴合了课标中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课标要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人文性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本课是一节唱歌课,在欣赏、聆听和体验音乐美的基础上,注重的是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感受和体验了6/8拍对音乐旋律的作用,并学习挥拍以辅助歌唱,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音乐实践。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几千年“乐教”的乐教文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最高的地位,即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成于乐”,是发展人类健全人格的教育。
《渴望春天》一课,其深厚的音乐内涵,体现了作曲家莫扎特毕生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具有良好健康教育意义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