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小 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领都是执行一样的功能么?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1、基础过关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兵蚁则专司();雌蚁是专职的(“ ”);雄蚁的职能是()。
3)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
8)下面措施中,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
A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B 把大片的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C 在菜地里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 在田间释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维拓展
情感教育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如果没有就阅读教材的文字内容)。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看录像后(或阅读完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5)以下现象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羊群跟着头羊走 B 养鸭场里成千上万只鸭
C 一窝蜜蜂彼此分工合作 D 一群狼围捕一只羊
6)鸟类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 声音 B 动作 C 气味 D 性外激素
7)群体组织中的通讯联系是()
A 由群体中的“首领”发号施令
B 由雌性个体分泌的物质来联系
C 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
3)下列不属于蜜蜂社会行为特点的是()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嫩提高独立生存下去
D 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4)下列不是狒狒群体中首领行为的是()
A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C 负责指挥整个社群行动 D 首领狒狒一般是雌性
A 母鸡带领一群小鸡觅食 B 蜂王从小到老全由工蜂喂养
C 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D 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5)某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俗称“臭大姐”)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A 椿象放出的气味 B 椿象发出的声音
C 椿象发出的亮光 D 椿象的挣扎动作
D 美洲狮捕到猎物后,先饱餐一顿,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藏在树丛中,第二天在回来吃,一连数日,吃完为止。这属于()行为
E 群居的蚂蚁具有()行为
2、达标提高
1)下列昆虫中,有社会行为的是()
A 蜻蜓、蝴蝶 B 蝗虫、蟋蟀C 蜜蜂、白蚁D 苍蝇、蚊子
2)下列动物行为中,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语言”()
A乌贼用腕足捕捉食物 B狗沿途撒尿 C蜜蜂的“8”字摆尾舞 D萤火虫发光
7)动物行为有很多具体的恶类别,如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你能判断出下列动物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吗?
A 雄海豹为争夺一群雌海豹而发生血战属于()行为
B 母鸡发现天空出现老鹰时,发出一种警戒的鸣叫声,让小鸡躲避起来属于()行为
C 雄鸟占领了巢区,造好了鸟巢,引诱雌鸟的到来属于()行为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 究
蚂 蚁

通 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D 群体中成员分工明显,密切配合,不需联系
8)下列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
① 兔子逃跑时竖起尾巴② 鸟类自阿逃跑时发出鸣叫声
③ 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 ④ 动物筑巢
A ①②④ B①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拓展提高
1)蜜蜂告知蜜源的信息方式是()
A 声音 B 动作 C 气味 D 性激素
2)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
4)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力量()、()状况和()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首领”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动,与其他()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5)群体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
6)下列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作用的是()
A 鸟类的各种鸣叫 B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C 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 D 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的分泌物
7)下列各项中,可用于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① 动物的体温 ②动物的动作 ③ 动物的声音 ④ 动物的气味 ⑤性外激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教师准备: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A 个体间彼此平等,不分贵贱 B 身体形态几乎没有差别
C 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 D 多数个体是最占优势者
3)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之间的()
A 通讯 B 摄食 C 运动 D 产卵
4)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开阳县第五中学蒲毅
课题名称
《社会行为》
科目
生物
年级
八年级(1-2)班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教师提供资料: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学生准备: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导 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