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1 解离平衡
合集下载
04第四章 解离平衡
![04第四章 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9ba4b5b3f524ccbff12184d7.png)
浓度影响离子间的牵制作用 电荷也影响离子间的牵制作用 电荷高,牵制作用强
离子强度
1 2 I bi Z i 2 i
综合了浓度与电荷对 例4活度系数的影响 3 b:离子的质量摩尔浓度 Z:离子的电荷
§4-3 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解离和pH标度
纯水能导电
例:NaCl溶液 0.10 molkg-1, a = 0.078, = 0.78 0.010 molkg-1, a = 0.009, = 0.9 0.0010 molkg-1,a = 0.00097, = 0.97
----浓度越稀,离子间相互作用越弱,活度与实际 浓度之间的差距越小 实验中:取阴阳离子活度系数的平均值
实际的电离过程
HAc H2O H3O Ac 酸 1 碱2 酸2 碱1
H+ H+ 正反应 逆反应 (解离反应) (水解反应)
酸性:酸1<酸2 碱性:碱2 <碱1 ∴正反应很小 以逆反应为主
1.化学反应的方向:强酸 弱酸,强碱 弱碱 HCl NH3 NH4 Cl 反应 2.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就越弱 HCl酸性强,Cl-碱性弱
2. 一元弱碱
MOH M OH
{[ M ]/ c }{[ OH ]/ c } Kb {[ MOH ]/ c } 某T, 为常数 K , K a b [ M ][OH ] Ka , Kb 大, α大,电解质强 [ MOH ]
3. 一元弱酸解离平衡时[H+]的计算
一、酸碱质子论
酸
----能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 ----能接受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
第四章 解离平衡
![第四章 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1a14ad1152d380eb62946d87.png)
教材附录三给出了多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常K 教材附录三给出了多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常Ka,Kb可以 通过公式用相应的K 求算。 通过公式用相应的Ka求算。
θ θ K b = KW / K a
4.1.3 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
1. 二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如:H2S 1 H2S = H+ + HSKa1 = [H+][HS-]/[H2S] = 5.7 × 10-8 2 HS- = H+ + S2Ka2 = [H+][S2-]/[HS-] = 1.2 × 10-15
4.2 溶液的酸碱性
4.2.1 水的自偶电离
1.水的离子积常数KwØ .水的离子积常数 H2O + H2O H2O ⇔ ⇔ H3O+ + OH− H+ + OH−
298K,纯水中的[H3O+] = [OH−] = 1.0 × 10−7 mol· /L ,纯水中的 Kw Ø水的离子积常数
ϑ
KW
[H3 O ] [OH ] − =( )( ) =1.0 ×10 14 ϑ ϑ C C
1923 年荷兰人 年荷兰人Debye 和德国人 和德国人Hückel 提出了强电解 质溶液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面提出的矛盾现象。 质溶液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面提出的矛盾现象。 离子氛 德拜- 休克尔理论指出: 德拜 休克尔理论指出: 在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分子,电离是完全的。 在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分子,电离是完全的。由于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正离子的周围围绕着负离子,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正离子的周围围绕着负离子,负离子 的周围围绕着正离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存在离子氛。 的周围围绕着正离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存在离子氛。由于 离子氛的存在,离子的活动受到限制, 离子氛的存在,离子的活动受到限制,正负离子间相互制 因此1 摩尔的离子不能发挥1 摩尔粒子的作用。显然, 约。因此 摩尔的离子不能发挥 摩尔粒子的作用。显然, 溶液的浓度越大离子氛的作用就越大, 溶液的浓度越大离子氛的作用就越大,离子的真实浓度就 越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表中看浓度越大,倍数偏离2 越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表中看浓度越大,倍数偏离 越远
θ θ K b = KW / K a
4.1.3 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
1. 二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如:H2S 1 H2S = H+ + HSKa1 = [H+][HS-]/[H2S] = 5.7 × 10-8 2 HS- = H+ + S2Ka2 = [H+][S2-]/[HS-] = 1.2 × 10-15
4.2 溶液的酸碱性
4.2.1 水的自偶电离
1.水的离子积常数KwØ .水的离子积常数 H2O + H2O H2O ⇔ ⇔ H3O+ + OH− H+ + OH−
298K,纯水中的[H3O+] = [OH−] = 1.0 × 10−7 mol· /L ,纯水中的 Kw Ø水的离子积常数
ϑ
KW
[H3 O ] [OH ] − =( )( ) =1.0 ×10 14 ϑ ϑ C C
1923 年荷兰人 年荷兰人Debye 和德国人 和德国人Hückel 提出了强电解 质溶液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面提出的矛盾现象。 质溶液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面提出的矛盾现象。 离子氛 德拜- 休克尔理论指出: 德拜 休克尔理论指出: 在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分子,电离是完全的。 在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分子,电离是完全的。由于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正离子的周围围绕着负离子,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正离子的周围围绕着负离子,负离子 的周围围绕着正离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存在离子氛。 的周围围绕着正离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存在离子氛。由于 离子氛的存在,离子的活动受到限制, 离子氛的存在,离子的活动受到限制,正负离子间相互制 因此1 摩尔的离子不能发挥1 摩尔粒子的作用。显然, 约。因此 摩尔的离子不能发挥 摩尔粒子的作用。显然, 溶液的浓度越大离子氛的作用就越大, 溶液的浓度越大离子氛的作用就越大,离子的真实浓度就 越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表中看浓度越大,倍数偏离2 越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表中看浓度越大,倍数偏离 越远
第4章---解离平衡PPT课件
![第4章---解离平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c8b082ad02de80d5d84051.png)
Kb2 4
Kbc
注意近似公式的适
[OH] Kb. •c
应范围
21
弱酸或弱碱在水中的解离程度可用解离度α 表示,α的定义如下:
已 溶解 液离 中的 原电 电解 解 电 已 质 质 解 电 分 分 质 离 子 子 的 的 数 数 初 1浓 0始 % 0度 浓
从理论上说,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解离,即 α=1,弱电解质则部分解离,α≤1。
c(S2-)= 1.1×10-19 (mol/L) 在酸性H2S水溶液,[S2-]≠ Ka2
.
31
四、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影响电离平衡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同离子效 应和盐效应,其中温度的影响较小,现主要讨论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共 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减小 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例如:
.
19
2、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中[H+]或[OH-]的计算:
设HB为一元弱酸,起始浓度为c,电离达到平 衡时[H+]为x,[H+]求算公式推导如下:
初始浓度/mol·L-1
HA H+ + Ac- c00
平衡浓度/mol·L-1
Kθa
x2
c-x
c-x x x
x2 + Kθax - Kθa·c = 0
K a,N4 H K K b ,N w3H 1 1 ..7 0 1 8 1 1 0 5 0 4 5 .6 1 1 00
对于共轭酸碱对,酸强则碱弱,酸弱则碱强。
.
17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电离常数
一元弱酸弱碱是常见的弱电解质,在水溶中仅有很少一
第四章 解离平衡
![第四章 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02bdc6382f60ddccdb38a00d.png)
4.4 缓冲溶液
1、水的离子积常数Kw
2、缓冲溶液 ①现象: 向纯水(pH=7.0)中加入少量酸或碱,pH值会发生显 著变化。而向HAc-NaAc混合液中加入少量酸或碱, 溶液的pH值几乎不变。 人体血液pH值控制在7.35-7.45范围内, 如果pH<7.3,发生酸中毒 如果pH>7.5,发生碱中毒。 正常生理条件下,虽然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 产生酸性物质或硷性物质,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 (如醋)或药物也有酸性或碱性作用,但血液pH仍 保持在上述狭窄范围内。显然,血液中一定含有完 备的调节pH的机构——缓冲体系,血液是一种缓冲 溶液。
3、缓冲溶液[H+]的计算 公式推导见书P84-85
书P85-86:例4-10。
4、选择缓冲溶液的步骤 首先找出与溶液所需控制的pH值相近的pK 值的弱酸或弱碱。 一般(C弱酸 /C共轭碱)在0.1-10范围内具有缓 冲能力,故pH = pKa ±1。 选择的缓冲液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发生反应, 配制药用缓冲溶液时还应考虑溶液的毒性。
浓度为c的弱酸HB解离度α的近似值为 可见,弱酸或弱碱的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
二、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含有一个以上可置换的氢原子的酸叫做 多元酸。多元酸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
三、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 1、两性物质:既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 子的物质称两性物质,酸式盐、弱酸弱碱盐 和氨基酸等都是两性物质。 2、近似计算方法:
②缓冲溶液: 是一种能抵抗少量强酸、强碱和 水的稀释而保持体系的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叫缓冲作用,组 成缓冲溶液的物质叫缓冲体系。 从酸碱质子论来看,缓冲溶液都是由弱酸及 其共轭碱组成的混合溶液。
③缓冲原理:
第四章 解离平衡1
![第四章 解离平衡1](https://img.taocdn.com/s3/m/d2a7cc29a5e9856a561260a2.png)
HCl ⇌ H+ + Cl+) Ac-+ H+ ⇌ HAc
HCl + Ac- ⇌ HAc + Cl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两个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的反应。 反应方向总是从较强碱、较强酸向较弱碱、较弱酸的方向进行。
3.酸的相对强度和碱的相对强度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 弱。 酸越强,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而它的共扼碱结合质子的能力 越弱; 酸越弱,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弱,而它的共扼碱结合质子的能力 越强。
Kwө Kaө(HAc)
= 5.6×10-10
1.0×10-14 =
1.8×10-5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酸的浓度:又称为酸的分析浓度,它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和已解离 的酸的浓度,用c 表示。
如浓度为c mol·L-1的一元弱酸HB,在水中存在解离达到平衡: HB ⇌ H+ + B-
Kaө与Kbө又称解离常数,可以用来酸碱的相对强度
水的解离平衡
H2O (l) + H2O(l) ⇌ H3O+ (aq) + OH-(aq) 或 H2O (l) ⇌ H+ (aq) + OH-(aq) Kөw = [c(H3O+)/cө]·[c(OH-)/cө] = [H3O+]·[OH-] Kөw —— 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本章前面是有关酸碱平衡的部分,属于单相解离平衡体 系,后面是沉淀溶解平衡部分,属于多相平衡体系。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一、酸碱质子论 1.定义
酸: 凡是能释放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 即质子的给予体。 碱:任何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即质子的接受 体。
HCl + Ac- ⇌ HAc + Cl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两个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的反应。 反应方向总是从较强碱、较强酸向较弱碱、较弱酸的方向进行。
3.酸的相对强度和碱的相对强度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 弱。 酸越强,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而它的共扼碱结合质子的能力 越弱; 酸越弱,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弱,而它的共扼碱结合质子的能力 越强。
Kwө Kaө(HAc)
= 5.6×10-10
1.0×10-14 =
1.8×10-5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酸的浓度:又称为酸的分析浓度,它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和已解离 的酸的浓度,用c 表示。
如浓度为c mol·L-1的一元弱酸HB,在水中存在解离达到平衡: HB ⇌ H+ + B-
Kaө与Kbө又称解离常数,可以用来酸碱的相对强度
水的解离平衡
H2O (l) + H2O(l) ⇌ H3O+ (aq) + OH-(aq) 或 H2O (l) ⇌ H+ (aq) + OH-(aq) Kөw = [c(H3O+)/cө]·[c(OH-)/cө] = [H3O+]·[OH-] Kөw —— 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本章前面是有关酸碱平衡的部分,属于单相解离平衡体 系,后面是沉淀溶解平衡部分,属于多相平衡体系。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一、酸碱质子论 1.定义
酸: 凡是能释放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 即质子的给予体。 碱:任何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即质子的接受 体。
第四章-解离平衡
![第四章-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d4a9cd1802020740be1e9ba0.png)
K (HB) c
Θ a
稀释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某弱电解质的解 离度随着其溶液的稀释而增大。
2. 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NH3 ⋅ H2O
+
+ NH4 + OH−
− [ NH ][ OH ] Θ 4 Kb = [ NH 3 ⋅ H 2 O]
K 称为弱碱的解离常数
当 c K > 380 时,
[OH ] ≈ K ⋅ c
2. 溶液的pH值
当溶液中的[H+]、 [OH−]很小时,为 了方便的表示溶液的酸度,通常用pH表 示溶液的酸碱性。
[H ] pH = − lg θ c
+
[OH ] pOH = − lg θ c
同一溶液: pH + pOH = p KW = 14.00
水溶液的酸碱性: 由于水呈中性,且水中: [H+] = [OH−] = 1.0×10−7 mol· L−1 所以: [H+] = [OH−] = 1.0×10−7 mol· L−1 溶液呈中性, pH=7 [H+] >[OH−] , [H+] > 1.0×10−7 mol· L−1 溶液呈酸性, pH<7 [H+]<[OH−] , [H+] < 1.0×10−7 mol· L−1 溶液呈碱性, pH>7
x=1.3×10-3 [ H + ] = 1.3 × 10 −3 ( mol ⋅ L−1 )
HB
H+ + B-
+ − + 2 H B H [ ] [ ] [ ] ⋅ Θ Ka (HB) = ≈ cHB − [ H + ] [ HB]
解离平衡
![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b4161931f111f18583d05ab0.png)
H3O+ + S2–
x+y
y
Ka1 = [H3O+] [HS–] / [H2S] = 9.1 × 10–8
Ka2 = [H3O+] [S2–] / [HS–] = 1.1 × 10–12
∵ Ka1 >> Ka2 ,且 c / Ka1 = 0.1/ 9.1 × 10–8 >> 400 ∴ [H3O+] = x+y ≈ x = Ka1 ⋅ c
[NH3]
[HAc]
=
Kw K b(NH3 ) ⋅ Ka(HAc)
=
1.0× 10−14 1.8×10−5 ×1.8 ×10−5
= 3.1×10−5 = K
∵ K 很小,→ x 很小,0.10 – x ≈ 0.10
x2 / 0.102 = 3.1×10-5 ∴ x = [NH3] = [HAc] = (3.1 ×10-7)0.5 = 5.6 ×10-4
⋅Ka
=
5.6 × 10−4 0.10 − 5.6×10−4
加入0.10 mol/dm3 强酸时,
[OH–] = Kw / [H3O+] = 1.0 × 10–14 / 1.0 × 10–1
= 1.0 × 10–13(mol/dm3)
加入0.10 mol/dm3 强碱时,
[H3O+] = Kw / [OH–] = 1.0 × 10–14 / 1.0 × 10–1
HS– + H2O x-y
H3O+ + S2–
x+y
y
[S2–] = Ka2 × ([HS–] / [H3O+] ) = Ka2 × (x-y / x+y )
[理学]4第四章 解离平衡
![[理学]4第四章 解离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1cbc7e093169a4517623a300.png)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略)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选择合适的缓冲对,使配制的缓冲溶液
pH 在所选缓冲对的有效缓冲范围( pKaθ ±1) 内。弱酸的pKaθ尽可能和所需的pH值相近。 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要适当,一般在 0.01~ 1.0 mol· L-1 之间。 缓冲对不能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发生作用,药 用缓冲溶液还必须考虑是否有毒性等。 计算出所需共轭酸、碱的量。 根据计算结果把共轭酸、碱溶液混合,配成 一定体积所需 pH 的缓冲溶液。
2、一元弱碱[OH-]和的计算: 某一元弱碱MOH,起始浓度为c:
MOH
M + OH
+
-
起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 c – [OH-] [OH-] [OH-] ( 1 ) [OH-] 的计算:将平衡时的浓度代入 2 平衡常数表达式得:
[OH ] Kb c [OH ]
OH
(1)无论是Kaθ还是Kbθ,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2)只与温度有关,但随温度变化不大。 ( 3 )相同温度下,根据同类型弱电解质解离 常数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 弱。解离常数↑,表示弱电解质的解离能力↑; 反之亦然。
18℃时:
KHClO = 2.95 ×10-8 KHAc = 1.76 × 10-5
K b ( K b ) 4 K b c 近似式,忽略了水解 2 离出的OH-。
2
当c
Kb
380或 OH 5%c时
Kb c
OH
最简式
pOH:pOH =-lg OH-≈-lg [OH-](在稀溶液中) 1 当 c 380或 OH 5%c时 pOH 2 pKb pc Kb pH 14.00 pOH (2)解离度α:
第四章 解离平衡 (2)
![第四章 解离平衡 (2)](https://img.taocdn.com/s3/m/95c29c73fab069dc51220130.png)
c H , c HCO3 , c CO32 , cH 2CO3 ?
解: 饱和CO2 水溶液中c(H2CO3)=0.04mol/L ∵Ka1>>Ka2,且起始物中只有碳酸H2CO3,
∴c(H+)应当主要来自于第一级解离。
H2CO3 起始mol/L 0.04
H+ + HCO300
平衡
0.04-x
xx
c 0.04
2
3
\c CO32 = 9.61013 mol / L,
(2)多元碱解离平衡
• 以Na2CO3为例:
第一步水解 : CO32 H 2O
HCO
3
OH
Kb1
=
c
HCO3 c OH c CO32
= 1.8104 (Kb又称水解常数)
c HCO c OH
K = b1,CO32
• 解: Ac- + H2O • 起始 c=0.1
OH- + HAc
0
0
• 平衡 c-x
x
x
c / Kb = 0.1/ 5.61010 380
\ cOH =
Kbc =
Kw c Ka
得:x = c OH = Kbc = 5.61010 0.1 = 7.5106mol/ L
pOH=6-lg7.5=5.18
c(OH- ) c(OH-)
已知:
K b
=
cNH cOH 4 cNH 3
=
1.77
10-5
,
0.1/ Kb 380,
\ c(OH ) = K 0.1 = 1.32 103 (mol.L1 ), b
c(H ) = 11014 = 7.57 1012 (mol.L1 ) 1.32 103
解: 饱和CO2 水溶液中c(H2CO3)=0.04mol/L ∵Ka1>>Ka2,且起始物中只有碳酸H2CO3,
∴c(H+)应当主要来自于第一级解离。
H2CO3 起始mol/L 0.04
H+ + HCO300
平衡
0.04-x
xx
c 0.04
2
3
\c CO32 = 9.61013 mol / L,
(2)多元碱解离平衡
• 以Na2CO3为例:
第一步水解 : CO32 H 2O
HCO
3
OH
Kb1
=
c
HCO3 c OH c CO32
= 1.8104 (Kb又称水解常数)
c HCO c OH
K = b1,CO32
• 解: Ac- + H2O • 起始 c=0.1
OH- + HAc
0
0
• 平衡 c-x
x
x
c / Kb = 0.1/ 5.61010 380
\ cOH =
Kbc =
Kw c Ka
得:x = c OH = Kbc = 5.61010 0.1 = 7.5106mol/ L
pOH=6-lg7.5=5.18
c(OH- ) c(OH-)
已知:
K b
=
cNH cOH 4 cNH 3
=
1.77
10-5
,
0.1/ Kb 380,
\ c(OH ) = K 0.1 = 1.32 103 (mol.L1 ), b
c(H ) = 11014 = 7.57 1012 (mol.L1 ) 1.32 103
第四章 解离平衡1
![第四章 解离平衡1](https://img.taocdn.com/s3/m/b31d701755270722192ef71c.png)
HF(g) + H2O(l) →H3O+(aq) + F-(aq) HF(aq) + NH3(aq) →NH4+(aq) + F-(aq) H2O(l) + NH3(aq) →OH-(aq) + NH4+(aq) H2O (l) + H2S(aq) →H 3O+ (aq) + HS-(aq)
水是 两性
强酸, 小于1 为弱酸。 强酸, Kaθ小于1的酸 为弱酸。 ▲ Kaθ 的值可跨越 个数量级,常数用 pKaθ 代替: 的值可跨越24个数量级 个数量级, 代替:
pK = lg pK
θ a
θ a
对二元和三元酸( 而言, ▲ 对二元和三元酸(如H2S和H3PO4)而言,还有 和 第二步和第三步质子转移反应的相应常数。 第二步和第三步质子转移反应的相应常数。
两性物质溶液
设二元弱酸的酸式盐为NaHB, 其浓度为 其浓度为c(mol/L), 设二元弱酸的酸式盐为 解离平衡式: 解离平衡式: (1) HB- = H+ + B2(2) HB- + H2O = OH- + H2B
根据离解平衡关系设[H2B] ≈ [B2-], 得: 根据离解平衡关系设
[H ] = K
H2B = 2H+ + B2-
忽略二元弱酸第二级离解, 视一元弱酸处理 [H2B]≈ c-[H+] -
[H ] =
+
K
θ
a1
( c [ H ])
+
[H+]2+Kθa1[H+]-c.Kθa1=0 上式便是计算二元弱酸溶液中H 上式便是计算二元弱酸溶液中H+浓度的近似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 mol· L-1 ] × [0.10/ mol· L-1 ] 0.10/ 1mol· L-1
c(H+) = 1.8 ×10-5 mol· L-1 pH = 4.74
=
c(H+) c
=
1.8×10-5 0.10
= 1.8 ×10-4 = 1.8 ×10-5 %
12
结论: 以上计算说明,加入 NaAc 后, HAc 的电离度 大大 地降低了。 而实验证少量 NaCl, 使c(NaCl)= 0. 10 mol· L-1,能使HAc的电离度从 1.3%增加为1.7%,使c(H+)从1.3 ×10-3 mol· L-1增加 到1.7 ×10-3 mol· L-1 。 可见一般情况下,盐效应比同离子效应弱得多,如 果忽略盐效应,引起的的误差也不会太大。
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 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高的现象。 与同离子效应相比,盐效应要小得多。
9
例 1 计算下列两溶液的 pH 和 HAc 的电离度: ( 1 ) 0.10mol· L-1HAc 溶 液 ; ( 2 ) 0.10mol· L-1HAc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Ac 固 体 , 使 c(NaAc)=0.10mol· L-1 。 已 知 Kaә (HAc)=1.810-5。 解:(1)忽略水的解离( Kaә >>Kwә )
• 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 1)。
• 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1)。
解离度 = 已离解的电解质分子数 溶液中原有的电解质分子总数
2
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一元弱酸HB的解离平衡为
HB H+ + B(Kaә称为酸解离常数)
+)/c ә] · -)/c ә] [ c( H [ c( B Kaә = c(HB)/c ә
13
3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解离分步进行,每一步(级)都有一个解离常数
H2S
HS- H2S
Kә
=
H+ + HS-
H+ + S2- 2H+ + S2-
[c(H+)/c ә]2 · [c(S2-)/c ә] c(H2S)/c ә
Ka1 ә =1.1×10-7 Ka2 ә =1.0×10-14
= Ka1 ә × Ka2 ә=1.1 ×1021
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HAc
H+ + Ac–
平衡移动方向 – Ac – + NaAc Na + A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一种含有相同 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强电解质后,使解离 平衡发生移动,降低弱电解质解离度的作用。
8
HAc
H+ + Ac–
NaCl
Na+ + Cl–
由于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H+和Ac–结合成HAc分子 的速率减小。
19
pH= - lga(H+)
在稀溶液中,pH= - lg[c(H+)/ c ә]
20
2 盐类水溶液的酸碱性 •纯水呈中性。纯水解离出来的H+和OH-浓度相等。 •绝大多数盐的水溶液呈酸性或碱性。这是因为盐 的离子和水中H+或OH-相互作用,使H+或OH-浓度发 生变化,从而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者说,盐 离子破坏水的解离平衡,使水解离出来的H+和OH浓度不再相等)。 •盐的水解:盐的离子和水中H+或OH-之间的反应。
[c(NH4+)/c ә] · [c(Ac-)/c ә] · [c(H+)/c ә] · [c(OH-)/c ә]
Kәw = Kәa· Kәb
意义: K 越剧烈。
ә
a和
K
ә
b越小,
K әh 越大盐的水解程度也
24
该盐水解平衡后,溶液的c(H+)计算如下:
NH4+ + Ac - + H2O
原始浓度 c c 平衡浓度 c-c(NH3· H2O) c-c(HAc) 代入弱酸弱减盐水解公式 [c(HAc)/c ә]2
15
注意酸的浓度、酸的强度、酸度的区别: 酸的浓度(酸的分析浓度):包括未解离的酸 的浓度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 酸的强度:因解离不同而有强酸和弱酸之分 (可比较Kaә 大小)。 酸度:指氢离子的浓度。
16
4 强电解质溶液
(1)表观解离度
实验测得的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度都小于1, 并非真正的解离度,这叫做表观解离度。
17
离子强度 I
I=
1 ΣbiZi2 2
式中Zi表示溶液中I离子的电荷数,bi为质量摩尔浓度
浓度较稀时可直接用物质的量浓度c代替质量摩尔 浓度进行计算.
活度系数的计算公式:Debye-Huckel理论(物理化学)
I log = - A z z1 Ba I
γ±:平均活度系数 a:离子体积参数 A在一定温度下对某溶剂为常数
注意:在有同离子效应的体系不能使用此公式。
6
基于弱酸浓度和离解常数的近似条件
将α≤5%代入一元弱酸离解常数公式:
Kaә = (c /c ә) · 2 1- Kaә = (c /c ә) · 0.052 1- 0.05
(c /c ә)
Kaә
=
0.95 0.0025
= 380
即:c/Kaә ≥380时,α≤5%,可以近似处 7 理
c(H+)=1.30×10-3mol· L-1
=
c(H+) c
=
1.30×10
-3
0.10
11
(2)忽略水的解离
Ka =
ә
[c(H+)/c ә] · [c(Ac-)/c ә] c(HAc)/c ә
由于NaAc加入后,同离子效应使HAc电离度更小,则:
c(HAc) 0.10 mol· L-1 1.810-5 = c(Ac-) 0.10 mol· L-1
23
(3) 一元弱酸弱碱盐(NH4Ac)的水解 NH4Ac NH4+ + AcK әh =
=
NH4+ +Ac -+ H2O NH3· H2O + HAc [c(NH3· H2O)/c ә] · [c(HAc)/c ә]
[c(NH4+)/c ә] · [c(Ac-)/c ә] [c(NH3· H2O)/c ә] · [c(HAc)/c ә] · [c(H+)/c ә] · [c(OH-)/c ә]
25
显然,该溶液的H+浓度必须同时满足HAc 解离平衡常数公式
c (H+) cә =
Kaә
[c(HAc)/c [c(Ac-)/c ә] Kәw· Kәa Kәb
ә]
= Kaә
Kәw Kәa· Kәb
c(H+)
ә• c =
意义: 在一定温度下,如K ә a= K ә b ,溶液呈中性; K ә > K ә ,溶液呈酸性; K ә < K ә ,溶液呈碱 性。 a b a b 且c(H+)和盐的浓度无关。
22
(2) 一元强酸弱碱盐(NH4Cl)的水解
NH4Cl NH4+ + ClNH4+ + H2O NH3· H2O + H+
K әh
= [c(NH3· H2O)/c ә] · [c(H+)/c ә] = ә 4+ [c(NH )/c ]
Kәw Kәb
意义: K әh 越大, K ә b越小(生成的碱越弱), 盐的水解程度也越大
(2) 活度及活度系数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离子的相互作用影响 了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动性,从而降低了离子在化 学反应中的作用能力,相当于具有原作用能力的 离子的浓度降低,即离子的有效浓度比实际浓度 降低,这种有效浓度称为活度: a= · c ( 称为活度系数, ≤ 1)
本教材大多数计算用c / c ә代替活度a
K ә a2
=
5.6 ×1011
= 1.810-4
27
K әh2 =
=
[c(H2CO3)/c ә] · [c(OH-)/c ә] c(HCO3-)/c ә
[c(H2CO3)/c ә] · [c(OH-)/c ә] · [c(H+)/c ә] [c(HCO3-)/c ә] · [c(H+)/c ә] Kәw K ә a1 = 1.0×10-14 = 2.310-8 4.3 ×10-7
14
结论:
• 通常情况Ka1 ә »Ka2 ә
•第二级解离产生的H+可以忽略不计。 • Ka2 ә很小, HS-的消耗极少。 • 对于二元弱酸而言,它的二价阴离子浓度(有 量纲,浓度的量纲)在数值上近似等于 Ka2 ә(量 纲为 1 ),而与弱酸的浓度关系不大。但如果在 溶液中同时存在其他酸或碱,则会改变。
一元弱碱MOH的解离平衡为
MOH M+ + OH+)/c ә] · -)/c ә] [ c( M [ c( OH ә称为碱解离常数) ( K Kbә = b c(MOH)/c ә
3
酸碱强度 中强酸(碱) : Kә a (K ә b) 10-2
弱酸(碱): Kә a (K ә b)=10-3~10-7
HAc H+ + Ac= [c(H+)/c ә]2 [0.10-c(H+)/c ә]
10
Ka =
ә
[c(H+)/c ә] · [c(Ac-)/c ә] c(HAc)/c ә
由于c/ Ka ә >380(或c(H+) <5%c),故0.10-c(H+)]/c ә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