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
语文
一、考试性质
初中语文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近三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适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根据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五、内容目标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文学常识
(1)识记 A
①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②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①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写作
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标点正确,书写工整3分,不写错别字3分(错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三分。

书写工整、美观3分;书写清晰、工整2分;书写整齐,无涂改1分)。

(2)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六、考试时间与形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

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

七、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
(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3年基本相同。

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

(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

(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

(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

2.试卷难度及比例
(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

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

(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
八、卷型结构
板块安排。

2014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

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

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

第三板块作文。

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

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九、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

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

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

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

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

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

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

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

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

标点符号在作文中考查。

7.文章阅读:①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

②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3荆门中考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4年选出课本中的53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

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

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

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

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

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

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

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

附录一作文评分标准:
(一)基础等级评分标准〔40分〕
一类(40—36)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面整洁。

记叙详略得当,过程描述具体。

二类(35—30)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工整。

记叙有详有略,过程描述完整。

三类(29—20)基本符合题意,有文章中心,内容较单薄,感情合乎情理,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书写清楚。

记叙详略基本合理,过程描述不够具体。

四类
(19—0)
偏离题意或文不对题,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感情不合常理,结构
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语病较多,字迹难辨。

记叙详略不当,过程
描述不具体。

附加标准①错别字3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3分。

②字数不足600个的可相应降级评分。

③不写题目,扣2分。

(二)特色等级评分标准(10分)
特色等级评分主要从四条来衡量:①记叙生动感人;②选材切近生活;③有文采有细节;
④有新意有感悟。

分三等来评分:
上等(10—9)
具备三条或四条,或者其中一两条特别突出者。

中等(8—5)
三条做得中等者,或者其中一两条做得较好者。

下等(4—0)
其中一两条有所体现者;三条均不明显者;看不出有什么特色者。

附录二初中诗词鉴赏必考篇目53首
七年级上(9首):
《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过故人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观书有感》七年级下(4首):
《山中杂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八年级上(11首):
《望岳》、《春望》、《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送友人》、《秋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15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苏幕遮》
九年级上(8首):
《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
已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商山早行》、《卜算子·咏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九年级下(6首):
《从军行》、《月下独酌》、《登楼》、《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
数学
一、考试性质
初中数学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2.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3.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4.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5.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

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6.试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

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四、考试范围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

五、内容目标
1、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的进行基本运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的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含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
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与交流的意识、能力等。

(3) “数学思考”方面的考查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4)“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
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2.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了解(A);理解(B);掌握(C)。

具体涵义如下:
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3.体现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考察。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具体内容的考试要求及目标层次要求详见下表。

考试内容目标要求
内容
知识要求
了解(A)理解(B)掌握(C)数
与式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及大小、数轴√
相反数、绝对值√
乘方、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运算的应用√
实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
方根的概念

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乘方与开方√实数与数轴√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范

√近似数√二次根式及运算√
代数式代数式的表示及意义√
代数式的求值√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幂的意义、整式的概念√
科学记数法及整式的运算√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了解“十字相乘法”)
√分式的概念√
分式的性质及运算√
数与代数方





方程与
方程组
列方程√
估算方程的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
次方程组、分式方程
√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
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
式、根与系数的关系
√方程根的检验√
不等式
与不等
式组
不等式的意义√
不等式的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集的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应用

函数
函数
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函数及图象分析√
简单函数中自变量的范
围、求函数值
√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
变量关系

一次函

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
意义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
数的表达式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
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一次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
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达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二次函

二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式√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应用√

形与几何图形
的认

点、线
面、角
点、线、面、角的概念√
角的度量及大小√
角平分线的性质√
相交线
与平行
线
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


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性

√垂线、垂线段的概念及性
质、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概念√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
等的判定
√等腰、直角、正三角形的
判定和性质
√勾股定理及应用√
四边形多边形的概念、√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公式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线段、三角形、矩形、平
行四边形的重心及物理意


圆圆的有关概念√
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

圆的性质、圆周角与圆心
角的关系、直径与所对圆
周角的特征

三角形的内心、外心√
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
点的半径的关系
√切线的判定√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
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投影与视图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
法与判断、三视图与实物

的关系
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
图、物体阴影的形成、视
点和视角的含义、中心投
影和平行投影

根据展开图判断实物√
图形与变换图形轴
对称、
平移、
旋转
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基
本性质
√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至
二次变换后的图形

图形的
相似
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
比、成比例线段,

图形的相似,相似图形的
性质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图形的位似√
锐角三角函数
sin,cos,tan
A A A的概念

利用位似放大或缩小图
形、相似的简单应用
√30,45,60的三角函数
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图形与坐标点与坐标的关系√图形变换与坐标变化√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
位置

图形与证明证明的含义√利用公理或定理证明命题√
统计统计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与概率
分析
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
数的计算
√频数、频率的概念,频数
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
和折线图及简单应用

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预测,
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概率
概率的意义√
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


通过实验获得事件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
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
的基本过程

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
认识

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研
究方法

六、考试形式、时间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及升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七、试卷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

难度值为0.70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为0.40~0.70之间的试题为中档题,难度值为0.40以下的试题为较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比例约为6︰2︰2。

试卷的总体难度约为0.50~0.60,代数内容(含概率与统计、锐角三角函数)约占60%,几何内容约占40%。

八、试卷结构
试卷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

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填空题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每小题3分,共15分;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分值相应为8、9、10、10、10、10、12分,共69分。

全卷总题量(含小题)为24题(选择题12小题,填空题5小题,解答题7题)。

命题中应设计结合现实情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
题。

英语
一、考试性质
初中英语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难易适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考查。

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统一。

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做到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对初中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和事业发展。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以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的范围,覆盖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新教材(Go for it!)内容,兼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需要,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运用,强调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鉴于试卷命题形式和中考方式的限制,英语考试将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

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主要参考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五级的内容和要求及相关的附录,同时参考三级和四级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市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制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五、考试范围
以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范围。

六、内容目标
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

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及相关附录的内容。

七、考试形式、时间
听力测试和笔试,同卷进行,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形式。

听力测试和笔试时间总计120分钟;其中听力测试不超过20分钟。

八、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

考试合格率达80%。

九、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听力测试和笔试两部分。

总分与各部分分值:总分120分;听力部分20分,笔试部分100分。

主客观题比例:约4:6。

听力测试与笔试题型
听力部分(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听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考生都将有10秒钟的时间回答有
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每小题1分,满分5分)
第二节听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考生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