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艺术发展史
2017-03-04
哥特艺术发展史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迁徙,纷飞战火,朝代更替,文化碰撞与接壤,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形式层出不尽。
其中的一个,或许被一些人忽略,也或许早已被一些人遗忘,但是,它的闪耀光芒让我无法转目,不得不为其痴迷——哥特式(Gothic)。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
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
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
Gothic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
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
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
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
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
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哥特式大教堂。
哥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哥特艺术的标签。
宗教在哥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
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
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
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
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像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Baudelaire)还有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像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
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哥特式的发生于发展阶段。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1140年至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熟境地,沙特尔大教堂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
沙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
沙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
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
基督文明辉煌成就。
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
沙特尔教堂
兰斯大教堂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巴黎圣母院。
这里曾经是法国第一位国王克洛维(Clovis)接受洗礼的地方,而从1027 年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这里也是几乎每个法国国王举行他们加冕仪式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1429年圣女贞德护送查理七世来这里加冕。
这是一座从公元13世纪便动手修建的教堂。
在其3段式构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着2座左右对称的尖塔。
每当夕阳西下时,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
遍布教堂外墙的花纹及雕像也非常美丽动人。
特别是正面中央大门右侧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杰作。
此外,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玛丽亚的侍从》,《圣约瑟夫》等,也全都是优秀作品。
由于建筑的平面图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所以,达到了近乎完美无瑕的左右对称。
兰斯大教堂
著名的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产物。
这座大教堂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
东西长145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厅,长70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
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
建筑特色:亚眠大教堂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结构。
亚眠大教堂
博韦主教堂也叫圣.皮埃尔大教堂,位于法国博韦,是著名的天主教哥特式教堂。
始建于1225年。
博韦的圣·皮埃尔教堂的穹顶是最高,最广也是彩绘玻璃面积大的。
1284年,由于支柱的间距问题,致使穹顶的坍塌:教堂还未完成,就已停工。
该教堂中有一个法国最为古老的报时时钟。
博韦主教堂
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筑。
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
在英国有盛饰式,垂直式。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哥特式城堡
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科隆主教堂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的哥特式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18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19世纪的欧
洲,并持续至20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哥特雕塑主要是为当时教堂的使用和装饰而制作的,大多细致地刻在大厦、照墙、洗礼盆和正门之上,特别是作为纪念碑上的图象。
大多数哥特的石碑雕刻都是在大教堂的外部,而不在内部。
一般来说它们特别是以修长的形体、拘谨的姿态和程式化的服饰所产生的垂直静止的效果而著称。
一切动作通常是由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表现出来。
由于各种雕像都是定型的,所以观赏者只要一看,便知道雕刻的人物是谁。
亚眠的圣弗利明是个仪表堂堂、举止庄严的主教;兰斯的圣伊利莎白是个顺从的老妇人,而圣母玛利亚的身上则焕发出青春的俊美。
大多数女性雕像,尤其是圣母的雕像,都有修长的身材;同时表现出曲线的旋律,有时显著地呈现'S'形,而衣饰的刻划也突出了这一特点。
哥特式圣母雕塑
手工艺人在为乡村教堂、贵族和富商制作小型雕像时,也喜爱圣母玛利亚这个主题。
除了圣母、圣子之外,这些虔诚形象的题材往往还包括基督和圣约翰:门徒睡在救世主的怀中;死去了的基督倒在玛利亚的怀抱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
相当一部分描写圣母玛利亚和圣子的雕塑出自波希米亚和德国的手工艺人之手,它们都是体态典雅,造型优美,色彩绚丽。
在这些杰出的圣母雕像中,最精美的大概要算'克鲁莫圣母'了。
哥特雕塑总是着色的。
脸和手是自然色,头发是金黄的。
外衣的色彩明丽,并饰以珠宝和环佩,壁炉边都镶上了宝石和色玻璃。
这些
雕像的整体效果极为动人,其目的是要暗示一种真正天国的意象。
法国亚眠教堂的哥特式雕塑
哥特时代首先变革的是建筑,然后是雕塑,最后才是绘画。
由于这时的绘画处于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的过渡时期,所以,又叫晚期哥特式绘画。
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在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至哥特式风格的过度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
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开始于英国和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
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伟大的西方绘画之父的艺术家乔托(Giotto)。
乔托把西方绘画从平面化变成立体的、三维的,并使它如雕塑般结实。
乔托早期曾为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创作木版画《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此画虽在构图和色彩上有大胆革新,但仍属于晚期哥特式绘画艺术。
哥特式时代的晚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的中心在锡耶纳(Siena)。
锡耶纳画家杜乔(DUCCIO di Buoninsegna)比乔托出道早,若论艺术上的开拓性与创新性,杜乔无疑于要逊于后者。
杜乔的艺术品缺少乔托那种纪念性,他的人物优雅而羸弱,但富丽明亮的色彩和线条的优美衣饰,展现了他的独特魅力。
哥特式绘画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壁画、镶板画、插图画。
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
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达方式。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
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结构和宽大的窗子,壁面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壁画发展收到了限制。
在北欧国家,大型壁画没有继罗马之后继续发展,而玻璃镶嵌画取代壁画成为主要绘画形式,并获得高度繁荣。
玻璃镶嵌画由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小块玻璃片拼合、镶嵌而成。
玻璃镶嵌画通常采用深暗而强烈的色彩,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色、金黄为主调,以紫罗兰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色变现肉体。
玻璃镶嵌画的创作受到当时教堂雕刻的影响,二者有着同样的题材和同一类型的人物。
他的黄金时代在1200-1250年间,在此之后,这种画的创作随建筑活动的减少而相应减少。
这里主要介绍九个画家。
契马布耶(原名本奇维耶尼·迪佩波﹐契马布耶是其绰号Cimabue 1240——1302)
契马布耶是意大利画家,他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因为但丁(Dante)以他为例说明尘世光荣的短暂:“In painting Cimabue thought he held the field,but now it's Giotto has the cry,so that other's fame is dimmed.”(契马布耶自认为在画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在乔托的大受欢迎,已使他的声名渐衰。
)
早期的评论家以为乔托(Giotto)就是契马布耶的弟子,由于乔托将一种更自然的风格引介到13世纪托斯卡尼(Toscana)当时所流行的拜占庭式绘画中,因而赢得声誉。
实际上契马布耶曾于1727年住在罗马,并受到当时画家与镶嵌画家特别致力于让作品展现自然风格的影响。
他唯一有可靠的记录的作品,是作于1302年的《福音画作者圣约翰》(St Johnthe Evange list)。
这件作品的比萨主教堂东侧半圆形室大幅镶嵌画的一部分。
其它被认定可能是他的作品还包括了: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圣殿的上教堂圣诗班席上,严重受损的壁画,教堂已重绘的《圣方济的圣母像》(Madonna of S.Francls),以及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的《宝座圣母像》(The Madonna in Majesty)。
杜乔(杜乔·迪·博尼塞尼亚 DUCCIO di Buoninsegna 1255——1319)
与契马布耶同时代,被认为是是锡耶纳画派(Sienese School)创始人。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的哥特式传统发展到了最高峰。
杜乔的作品源自于拜占庭风格,但也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
画面看起来更显得气势磅礴。
杜乔最伟大的作品是《圣母子荣登圣座》(The Madonna in Majesty1308~1311年作祭坛画)。
这幅作品是受锡耶纳大教堂之托于1308年开始绘制的,1311年,作品完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然而,这件巨作却在以后遭到被肢解的命运。
一些人把这件木板作品切割成几块,然后卖掉,所以,现在世界上几座博物馆都藏有《圣母子荣登圣座》的局部残片。
杜乔的绘画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现实主义倾向之一。
西莫尼·马尔蒂尼(Simone Martini 约1285——1344)
他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
他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无论天使还是凡人都有一种飘掠的动感。
也是锡耶纳画派中唯一可以与其老师——伟大的杜乔抗衡的人。
受法国哥特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讲究轮廓线条的层次韵律,用色精细含蓄。
西莫尼的艺术仍然与精神超然的拜占庭传统有关,但画风流露出类似乔托的开拓精神:注重形式的典雅、线条的流畅、人物动作的微妙奇巧。
其作品华贵的品格和精巧的工艺性,表明他不仅是意大利哥特式的代表,更是“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
1340年侨居法国,其作品对法国14世纪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
西莫尼曾经到当时设在法国阿维尼翁的天主教教廷绘画,其典雅细腻的风格影响很广。
乔托(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
若说杜乔重新诠释了拜占庭艺术,那么乔托则是改造了拜占庭艺术之后的艺术形式。
他将拜占庭艺术中人物与建筑的僵化形式,赋予自然与写实的立体感,并将热情与想象注入其中,这是西洋绘画史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后人称他为西方绘画之父。
乔托为帕杜亚(Padua)阿雷那里拜堂作的壁画:如圣若亚敬(S.Joachim),圣安妮(S.Anna),圣母和基督的故事中,表现了强烈的戏剧力量。
这些作品在1313年(或在1306年)以前已经完成。
在这之前,乔托可能已设计过亚西西(Assisi)的上教堂中,描述圣方济(S. Francis)一生的壁画连作。
这些壁画洋溢着人性,而圣方济本人正是将人性注入十
三世纪的宗教生活者,对艺术有强而有力的影响。
大概在1300年之后,乔托设计了圣彼得教堂的《扁舟》(Navicella),为象征《教堂之船》﹝Ship of the Church﹞的巨型镶嵌壁画。
大约在1320年代,他装饰了弗罗伦斯,圣克罗齐教堂的4座礼拜堂,其中两座和另一座礼拜堂中的《圣母升天图》(Assumption)今日尚存。
其中可看出少许哥特式雕刻的影响。
他在梵蒂冈的作品《史蒂芬尼斯基祭坛》(Stefaneschi Altar),虽然在1342 年的一份文件中证明为他所作,但极可能出自他人之手;而《圣母登极》(The Madonna in Majesty)虽然没有签名,却公认是他的作品。
萨塞塔(il Sassetta 1392——1450)
15世纪意大利锡耶纳画派重要画家。
萨塞塔多画宗教性质的作品,其祭坛画和壁画作品沿袭了国际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具有国际哥特式的画作风格,其画面的视野独具一格。
他的作品人物苗条、色彩细致、线条富有节奏感,如《麦琪之旅》。
但此画家的重要性在当时却被低估了。
除此之外,萨塞塔对空间的理解和布局是让我特别喜爱的,其画面的象征意味和一些怪异的表现元素都充满了神秘性,同时又不乏优雅。
已知萨塞塔最早的作品祭坛画《Miracle of the Sacrament》,是萨塞塔在1423-1426年间所绘的。
也是他首件知名作品。
这幅戏剧化的小画,描述一个戏剧张力强大的故事。
可以看见的是一个奇迹。
领圣餐时,一群加尔默罗修会弟兄非常震撼地站立着,因为其中一人在领圣体时死亡。
情况似乎是,他犯下致死的罪,质疑了基督的圣体。
这正是一百年后导致基督教一分为二的议题。
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黑色魔鬼把人的灵魂从嘴里拉出。
画作中情感铺陈相当精彩,背景这些纤细优雅的人物似乎对于这个场景很困惑。
而涉及主要戏剧场景的人物则感到惊讶和恐惧。
此外作品中也有相当美丽的混合风格。
呈现出典型的早期锡耶纳艺术和国际哥特式风格。
典雅而富装饰,略带玄秘,隶属于另一个世界。
但同时也拥抱真实主义。
这是很重要的文艺复兴早期作品。
贝利尼(Jacopo Bellini 约1400——1470)
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者,是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创始人之一,并在他的儿子(Giovanni Bellini)手中发扬光大。
他的女婿曼帖那(Andrea Mantegna)也是著名的画家。
贝利尼大部分的作画生涯都是在威尼斯,替教堂与政府画了很多画,但有很多作品都毁坏了,只留下一些小品。
不过罗浮宫与大英博物馆保存了两本他的记事本,其中所留下来的素描呈现出极度的透视效果,这点使大家公认他是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的存世作品展示他是如何适应线性透视的装饰图案和威尼斯绘画丰富的色彩。
乔万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 约1403——1482)
他是15世纪锡耶纳画派中最富个性的画家,乔万尼·迪·保罗是达特奥·特·巴努达罗的弟子,特别是受到萨塞特(Sassetta)和法布里亚诺的影响,乔万尼·迪·保罗初期的作品是为锡耶纳的圣多米尼加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他在《逃往埃及》和《基督的诞生》两幅作品中,把写实的细节组合在非现实的构图之中,颇富诗意。
1440年以后,在乔万尼·迪·保罗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种类似表现主义的风格,神经质般的颤抖着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闪动着的色彩,形成了他的艺术特点。
博斯(Hieronymus Bosch 约1450——1516)
博斯生活的事迹和职业的情形,都是从1474年的市政志和兄弟会(1488年他加入了“Our Lady”兄弟会,一个极端保守的信仰组织,由40位斯海尔托亨博斯当地有权势的市民,以及欧洲各地7000多名的会员组成)的记载得知,他的学习过程和游历,没有任何记载日期或可以考证的绘画,所以无人知晓。
他的脑海里,经常萦绕着哥特式(Gothic)的余晖,然而其中大半已非今人所能体会,超现实主义者认为他是一种“先于文字”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不过,他的画都具有一层相当肯定的意义,并非在无意识心态下的自由不羁的呈现,罪恶和堕落、人生危险的历程里魔鬼设下的陷阱、地狱的折磨,都叫他深深着迷。
他的意象来源可见于当时的谚语、民间传说及中世纪晚期讲道集和充满幻想的诗篇。
博斯和布勒哲尔的风格相近,不过博斯的幻想通常较为较具创造,
而且即使是纯粹描绘情感的画面,博斯的作品似乎都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味。
在作家麦可康纳利的小说中,主角之名Hieronymus Harry Bosch即是以博斯为灵感。
此外,在康纳利2001年的作品“A Darkness More Than Night”情节中,博斯的画作有重要的份量。
童书绘本“Pish, Posh, Said Hieronymus Bosch”中,博斯画作中的各种生物,在一位画家与他的女友家里变成活生生的生命。
他多数的画作多在描绘罪恶与人类道德的沉沦。
博斯以恶魔、半人半兽甚至是机械的形象来表现人的邪恶。
他的图画复杂,有高度的原创性、想像力,并大量使用各式的象征与符号,其中有些甚至在他的时代中也非常晦涩难解。
博斯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1810-1834年是弗里德里希的黄金时期,到了1835年,他中风瘫痪,再也没有画油画,而是一些小幅的墨水壁画。
这些画的内容更直接描绘死亡与永恒的话题,如乌鸦、猫头鹰、坟场、棺材、十字架等。
1840年5月7日,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去世。
他死后,很快被人们遗忘,对他的艺术成就很少给以肯定。
只到20世纪初,才重新引起艺术界的重视。
上个世纪20年代,他的画作被表现主义者重新发掘。
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经常从他的画中汲取灵感。
弗里德里希的大部分作品都由德累斯顿博物馆和大学收藏。
1985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19世纪。
德国绘画展览会上陈列了他的几件代表作品。
1305-1420年年被称为国际哥特式风格时期。
这是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和捷克布拉格风行的宫廷和贵族式的风格。
1420年后,国际哥特式风格进一步受到关注画面结构、表现物象远近和尝试单一透视法的佛罗伦萨画风的影响。
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
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