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语文初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语文初三上学期模拟试
卷与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刹那(chà)滑稽(jī)慰藉(jiè)忧心忡忡(chōng)
B. 凛冽(lǐn)附和(hè)炫耀(xuàn)锲而不舍(qiè)
C. 匀称(chèn)执拗(niù)徘徊(huái)根深蒂固(dì)
D. 迁徙(xǐ)阴霾(mái)倔强(jué)骇人听闻(hài)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加点字注音的辨识能力。
A项中,“忧心忡忡”的“忡”应读“chōng”,但在词语中应读“zhōng”,表示忧虑不安的样子,故A项注音有误。
B项中,“凛冽”、“附和”、“炫耀”、“锲而不舍”的注音均正确,无误。
C项中,“匀称”、“执拗”、“徘徊”、“根深蒂固”的注音均正确,无误。
D项中,“迁徙”、“阴霾”、“倔强”、“骇人听闻”的注音均正确,无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B.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短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
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篇短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所见到的美景,同时也透露出作者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C.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D. 《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水浒传》,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被凤姐和鸳鸯取笑一事,刻画了刘姥姥的滑稽、率直、淳朴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贾府“乌进孝进贡”时铺张浪费、挥金如土的生活作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辨识能力。
A项中,《背影》的作者、创作时间、文体类型、内容线索及表达情感均表述正确,无误。
B项中,《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创作背景、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心境均表述正确,无误。
C项中,《湖心亭看雪》的作者、选文出处、文体类型及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所表现的心境均表述正确,无误。
D项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选文出处表述错误,应选自《红楼梦》而非《水浒传》;同时,“乌进孝进贡”的表述与文段内容不符,应为刘姥姥进大观园后的情境,故D项表述有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总是凭借自己的想象,讲述一些骇人听闻的鬼故事,让人听后毛骨悚然。
B. 今年的天气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
来了。
C. 在这次运动会上,他们班表现突出,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真是相得益彰啊!
D. 小明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结果成绩很不理想,真是自食其果。
答案:A
解析:A项“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使用正确。
B项“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用在此处与“晴空万里”相矛盾,使用错误。
C项“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与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D项“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含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中秋之夜对弟弟苏辙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
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答案:A
解析:B项中“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不是“宫廷乐歌”。
C项中《沁园春·雪》的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D项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中秋之夜对弟弟苏辙所创作的一首词,但并非中秋之夜直接创作,而是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超然台上,望见明月如盘,想起远在老家的弟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然后,苏轼借着中秋明月,抒写了内心的感慨。
故选A。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比兴手法。
B. 《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疏》,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父子情深。
D.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答案:B
解析:《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而非《水经注疏》。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而《水经注疏》是后世学者对《水经注》的注释和疏解。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B. 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C. 这个人说话言不由衷,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D. 这部电影虽然剧情简单,但演员的表演却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答案:B
解析:A项中“抑扬顿挫”原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来形容小说情节不恰当,应改为“曲折离奇”等词语;C项中“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人说话不真诚不恰当,应改为“口是心非”等词语;D项中“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来形容演员的表演不恰当,应改为“惟妙惟肖”等词语。
B项中“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看不过来,用在此处形容植物园里百花齐放的景象恰当。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 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我都十分向往。
C. 他叫于勒……于勒·达尔芒司,——也不知怎么的,竟会给他这么一个名字。
D.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说:“你站的这么高,我说不过你,不过我得说你是第一名,以后也得努力!”
答案:C
解析:
A项,虽然有疑问词,但整句是陈述语气,句末应该用句号,所以应将问号改为句
号。
B项,“……”与“等”重复,二者应删去其一。
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项,“说”后面应用逗号,因为“说”后的内容是说话人所说的内容,且“说”字在引语中间,所以“说”后面不能用冒号,应改为逗号。
同时,“我”说的话是一句完整的话,所以“第一名”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标题:秋日的私语
秋天,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悄悄地在世间铺展开一幅幅斑斓的画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地洒在金黄的落叶上时,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染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
我漫步在这秋日的林间小道上,耳边是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鼻间萦绕着泥土与果实混合的清新香气,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淡淡的喜悦。
抬头望向远方,天空湛蓝而深邃,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地游荡着,仿佛是大自然最随性的笔触,在这广阔的画布上随意挥洒。
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被秋色染得五彩斑斓,红黄绿相间,宛如一幅精心布置的油画,让人不禁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脚下的落叶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软绵绵的,每一步都踏出了清脆的声响。
我弯腰拾起一片落叶,细细端详,那叶子的脉络清晰可见,如同时间的痕迹,记录着它一生的故事。
轻轻摩挲着这片叶子,我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勃勃生机,以及此刻的宁静与安详。
继续前行,不远处是一片丰收的田野。
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头,沉甸甸的,仿佛是在向大地母亲致谢。
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
这丰收的景象,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拥有,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吧!
1、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日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秋日景象。
清晨的阳光洒在金黄的落叶上,微风拂过树梢,带来泥土与果实的清新香气,整个世界被染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
2、文中画线句子“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被秋色染得五彩斑斓,红黄绿相间,宛如一幅精心布置的油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将远处的山峦比作精心布置的油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峦在秋色中的美丽与壮观;同时,“红黄绿相间”的排比句式,强调了秋色的丰富多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激与珍惜。
作者认为秋天是一个收获和感恩的季节,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拥有,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
因此,作者呼吁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标题:冬日暖阳
冬日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温暖的色调,它不似夏日那般炽烈,却能温柔地穿透寒冷,给予大地以生命的慰藉。
在这个小镇上,每到冬日,总有一束阳光会准时地洒在老槐树下的那张旧木椅上,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李大爷准备的。
李大爷是镇上的老居民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依然明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每天午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那是他年轻时最爱的诗集。
阳光透过稀疏的槐叶,斑驳地照在他的身上,也照进了他的心里。
今天,和往常一样,李大爷坐在那张旧木椅上,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孙子小杰。
小杰正兴奋地指着天空中的几朵白云,对李大爷说:“爷爷,你看那朵云,像不像一匹奔跑的马?”李大爷微笑着点头,眼里满是宠溺。
“是啊,小杰,爷爷小时候也常常这样看云,想象着它们能带我去远方。
”李大爷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怀念,“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但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
”
小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拉着爷爷的手说:“爷爷,你给我讲讲你年轻时候的故事吧。
”
于是,李大爷轻轻地翻开那本诗集,开始讲述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那些关于梦想、关于奋斗、关于爱的故事,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温馨而动人。
小杰听得入了迷,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1、文章中提到“冬日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温暖的色调”,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和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它描绘了冬日阳光的特点,即虽然不如夏日炽烈,但依旧能带来温暖和慰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温馨、和
谐的氛围,同时也引出了下文李大爷在冬日阳光下享受生活的场景。
2、文章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李大爷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文章通过以下细节表现了李大爷对生活的热爱:①每天午后准时出现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诗集阅读,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②与小孙子小杰的互动,眼神中充满宠溺,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时声音里带着怀念,这展现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珍惜;③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但眼睛依然明亮,这象征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3、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冬日暖阳”的理解。
答案:文章标题“冬日暖阳”既指自然界中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也寓意着李大爷等人身上所展现出的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寒冷的冬日里,李大爷用他的乐观、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周围人的心灵。
同时,这个标题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赞美。
三、古诗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8分,共16分)
第一题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描述词的上片“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异”字表现在:①雁去无留意;②边声四起;③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所展现的边塞特有的风光。
2、下片“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这首词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下片抒情,以“泪”字收束全篇。
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思乡之苦的。
答案:上片写塞下秋景,以“异”字统领,展现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景象,暗寓着边关将士处境的艰难。
下片抒情,以“泪”字收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整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3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上阕主要写了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特别是少年狂气。
词人虽年事已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表达了词人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的“天狼”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天狼”在这里借指自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
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
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
’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
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
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
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
了你脚。
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
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
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林冲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___ 。
答案:《水浒传》;施耐庵
2.选文中鲁智深救林冲的情节表现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鲁智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下林冲,表现出他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他不仅勇猛无畏,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还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如事先在林冲被押送的路上暗中跟随,以防不测。
3.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冲的性格特点在《水浒传》中表现得十分鲜明。
他原本是一位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但面对高俅的陷害,他最初选择忍让,希望能通过妥协来保住自己的生活和地位。
然而,随着高俅的步步紧逼,林冲的性格逐渐发生变化,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最终走上了梁山。
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林冲性格中的忍辱负重、勇敢机智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他既有温和善良的一面,也有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一面。
五、写作题(50分)
题目:请以“成长路上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有细节描写,能体现成长的主题。
写作示例:
《成长路上的那盏灯》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盏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母亲那盏温柔而坚定的灯。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我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窗外,是漆黑一片,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添了几分孤寂。
就在我几乎要被这无边的黑暗吞噬时,母亲轻轻地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孩子,累了吧?喝杯牛奶,暖暖身子。
”母亲的声音温柔而慈爱,如同春风拂过心田,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寒意。
我接过牛奶,一饮而尽,暖流从喉咙滑入心间,仿佛连带着那些烦恼与疲惫也一并消散了。
“妈妈,我好怕这次考试考不好。
”我低下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
母亲走过来,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别怕。
考试只是检验你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它并不能定义你的全部。
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努力,就没有遗憾。
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够做到的。
”
母亲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我抬起头,望向母亲那双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睛,心中充满了力量。
那一刻,我明白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光,就有无限的可能。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都会想起那个冬夜,想起母亲那盏温柔而坚定的灯。
它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因为我知道,在成长的路上,有这样一盏灯,永远为我照亮方向,指引我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解析:
本文紧扣题目“成长路上的那盏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冬夜母亲送牛奶并鼓励“我”面对考试压力,展现了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如
同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
文章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如“母亲轻轻地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场景的氛围。
同时,文章也很好地体现了成长的主题,即通过母亲的鼓励,“我”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