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释题。
)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
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
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
这便是战争。
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
”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 阅读诗词,把握大意,背诵诗词。
2.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想象诗词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1. 采薇(节选)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整体把握
1.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自由读诗。
(2)课文注释。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指下雪。
“雨”,这里读 yù。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则,又。
莫:没有人。
(3)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
昔我 / 往矣,杨柳 / 依依。
今我 / 来思,雨雪 / 霏霏。
行道 / 迟迟,载渴 / 载饥。
我心 / 伤悲,莫知 / 我哀!
诗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随风摇。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飘。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 创设情境,领悟诗境。
(1)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战士回忆的是自己即将出征的时候。
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产生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4)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 16 字就写出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的哀伤,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复
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诗歌主旨
《采薇(节选)》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等,表达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怀。
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2.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3.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
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1.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2.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
“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5.《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
——卫国保家(自豪)(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
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6.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近乡情怯(悲苦)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