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护理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
一、定义
丹毒(erysipe1as)俗称“流火”,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二、分类
(一)水疱性丹毒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称为水疱性丹毒。

(二)脓疱性丹毒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称为脓疱性丹毒。

(三)坏疽性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称为坏疽性丹毒。

(四)游走性丹毒皮损一面消退,一面发展扩大,呈岛屿状篁延者,称为游走性丹毒。

(五)复发性丹毒若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称为复发性丹毒。

三、病因
本病主要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的微小破损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

营养不良、酗酒、患糖尿病及肾炎等易促发本病。

足癣继发感染及下肢外伤则可诱发下肢的丹毒,颜面、咽、鼻腔、耳等处的病灶可引起颜面丹毒。

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好发于小腿及颜面部,发病急剧,常先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损为境界清楚的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皮温高,迅速向周围扩大,自觉灼痛,触痛明显,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四、资料收集与评估
(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成人)”,评估既往史、皮损情况、饮食、大小便、过敏史。

(二)主诉资料及评估
1.疼痛。

2.皮疹。

3.发热、疲倦无力。

(Ξ)查体资料及评估
1.皮肤情况:皮损的部位、面积、程度。

2.疼痛情况:部位、程度、是否影响睡眠。

3.精神状态:有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住院期间评估
1.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2.皮肤情况: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皮肤肿胀情况是否减轻。

3.疼痛评估。

(五)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与认知程度
1患者是否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社会支持情况。

4.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是否了解。

五、治疗要点
(一)注意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患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感染灶,并给予相应处理。

小腿丹毒则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重症者需加强支持疗法,积极治疗足癣,以防复发。

(二)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外涂百多邦软膏,有水疱者应先抽取疱液,再用苯扎氯胺湿敷。

物理治疗可选用半导体激光、氮凝激光照射。

(H)全身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治疗首选青霉素。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或唾诺酮类药物,一般用药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应持续用药2周,以防止复发。

(四)对于复发性丹毒,应积极寻找体内病灶,并予以处理。

六、护理问题
(一)疼痛: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炎症反应有关。

(三)活动无耐力:由于疼痛使患者活动受限。

七、护理措施
(一)加强护理,缓解疼痛
1.疼痛是丹毒的常见症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思想负担,积极配
合治疗
也可以用放松、娱乐等方法减轻疼痛。

2.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下肢丹毒应抬高患肢30~40度,头面部丹毒需抬高床头30-40度,减轻水肿症状。

3.疼痛影响休息和睡眠者,遵医嘱给止痛剂。

4.内衣应柔软,宽大,以免摩擦引起疼痛。

(二)加强基础护理,维持正常体温。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勤排尿,通过增加尿量促进细菌和毒素排出。

2.饮食:发热患者宜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应易于消化,含足够热量,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3.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取有效降温措施:每4h测量1次体温。

体温在38.5℃以上时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冰敷。

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4.生活护理:高热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以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受凉。

(三)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改善活动无耐力。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轻下肢水肿及疼痛,待水肿消退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应劳逸结合,3个月内宜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八、健康指导
(一)住院期间
1.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2.饮食应清淡,忌食牛、羊肉、海鲜等偏热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应穿着纯棉宽大刺激性小的衣服,减少对皮损的摩擦,利于皮损修复,保持皮损处的清洁。

4.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轻下肢水肿及疼痛,待水肿消退可逐步增加活动
量,应劳逸结合。

(二)出院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戒除抠鼻、挖耳等不良卫生习惯,有足癣者,应积极
治疗,预防感染及复发。

2.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及保暖,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结卫生,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

应勤晒鞋,经常更换鞋袜。

3.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外伤,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

4.观察体温变化,根据医嘱应用药物,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出院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5.3个月内宜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参考资料: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任勇,张莉.皮肤性病及药物治疗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张俊英,王霞,张加英.现代皮肤病护理学.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