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

合集下载

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348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英文名称:Environment and Health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18学分:1.0适用对象: 全院各专业各年级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与健康是一门跨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应用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地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阻碍的发生、进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操纵环境有害因素阻碍。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操纵不利环境因素促进健康,从而预防疾病,保证人群健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4.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原理。

5.熟悉环境健康科学差不多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要紧内容: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2.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的构成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了解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熟悉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把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任务及研究内容。

第二节1.要紧内容:环境健康科学的差不多原理;环境健康科学差不多研究方法。

2.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稳;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敏锐人群、环境因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健康阻碍的类型〔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敏性、三致作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绪论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②主要着眼于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③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④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⑤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比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3.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即“生理、心理、社会健康”。

4.健康的内涵:①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劳动;②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③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④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5.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6.三级预防: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3级,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二)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三)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尽量使病人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并延长寿命。

(详见第5页)第二章流行病学方法第一节 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职业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

《职业环境与健康》PPT课件ppt课件

如何应对工作压力
A更有效地组织你的工作 B建立良好的办公室关系 C及时总结,妥善计划 D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 E享受个人空间 F适当的运动
暴力减压 :“随身带个小皮球,郁闷时偷偷 捏一捏。”美国一个专为男性白领排忧解 难的服务网站建议。
3、不良生活行为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包括不按医嘱服药); 4、缺少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过 度疲劳;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熬夜) 。
来源? 职业性
劳动过程
有害因素
涉及到劳动组织、生产设 备布局、作业者作业姿势 和劳动方式、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比例等。 生产环境
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生活行 为
机体状态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不断变
化)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 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 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和热辐射、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 频、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 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3、职业安全教育 包括职业健康教育和一般健康教育。 (1)一般健康教育
健康运动锻炼、自我保健、预防酒精与药物滥用、 戒烟、合理膳食与控制体重、心理健康咨询、意 外事故预防、卫生服务利用等。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

《环境与健康》复习大纲第一章环境、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1.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落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自然环境包括4个层次: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 环境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辐射、气压、噪声、振动。

4. 环境化学因素包括:必需的有机物、无机物,有害的化学物质。

5. 环境生物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

6. 人体的健康关系分为:适应状态、代偿状态、损害状态。

人类的健康、亚健康、患病状态与在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物质、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

7. 环境因素有相加、独立、协同、拮抗作用等联合效应,也会随着人体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条件和遗传等特异性有关。

8. 环境污染物:任何物质(或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

9.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和遗传毒性。

10. 急性毒性:大量毒物在短期内作用,特点: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污染源严重、易受地理气象影响。

11. 慢性中毒:低浓度有毒物质长时间反复作用,使机体内毒物大量蓄积或损害逐渐累积。

特点:毒物剂量小、机体作用时间长、机体疾患呈慢性。

12. 致癌作用:环境致癌物诱发机体生成恶性肿瘤。

发病过程:引发、促长。

5%由放射性导致,5%由病毒引起,90%与化学因素有关。

13. 遗传毒性:环境因素下生物遗传物质发生突然变异而子代发生遗传性损害。

(1)1/3的中国土地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被污染,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2)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3)不到20%的城市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4)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16.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17. 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H2O等。

卫生保健课程标准

卫生保健课程标准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卫生保健》课程标准(2012年7月修订)一、概述(一)课程性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组成的完整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全球卫生服务需求趋势,提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核心是预防保健。

《卫生保健》是以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学科,是体现“预防为主、为人民健康服务”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学科,是顺应国家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培养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程是研究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影响健康的因素,采取综合性的预防保健措施,以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目的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逐步树立整体论的健康观、人与环境的平衡观、健康和疾病的连续观,获得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按照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需要进行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健康和疾病在人群中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进行健康促进和疾病防制、社区卫生保健实施、卫生保健研究方法在临床和社区的应用等。

其任务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保健的观念、获得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并能运用预防保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护理实践中开展各种卫生保健工作。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学生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卫生保健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学习卫生保健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要将卫生保健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并实施有效的卫生保健课程学习评价。

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训,参观见习,社区教学实践等手段,实现课程目标。

卫生学题目

卫生学题目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1、原生环境的概念,错误的是EA、是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B、其中存在有许多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利的因素C、其中良好的微小气候和优美的绿化等对健康都起促进作用D、有些原生环境中存在某些对健康有害的因素E、原生环境中不会存在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具体讲,环境介质是指什么B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食物D.空气、水、生物体、食物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3、原生环境引起的疾病是 DA.社会病 B.职业病 C.工作有关疾病D.生物地球性化学性疾病 E.营养性疾病4、次生环境所致的健康问题是 EA.生物地球化学性病B.自然灾害对健康的影响C.自然疫源性疾病D.心身疾病E.公害病5、目前未发现致癌作用的物质是 BA.石棉、氯乙烯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苯并芘、放射性物质D.黄曲霉毒素B1、苯E.亚硝胺、砷6、环境介质是EA. 大气中的铅B. 水体中的镉C. 土壤中的农药D. 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E. 以上都不是7、环境因素,除外:EA. 大气中的铅B. 水体中的镉C. 土壤中的农药D. 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E. 大气、水、土壤和食物8、二次污染物是指DA. 直接从污染源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B. 一般比一次污染物毒性更大C. 空气中长期存在的难于降解的污染物D. 一次污染物受某些因素作用后,形成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E.以上都不是9、影响环境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的重要因素是CA.水溶性 B.脂溶性 C.脂/水分配系数D.粘稠度 E.吸湿性10、影响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错误是EA.肺泡的总表面积很大B.肺泡壁很薄C.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D.不经过肝脏的转化,直接进入血循环E.分散度越低的物质吸收越快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1、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污染物主要是AA. SO X和NO XB. CO2和O3C. NO2和H2SD. HC和CFCE. CO和SO22、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DA. CO2B. COC. O3D. SO2E. PAH3、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CA. PAN SB. NO XC. O3D. SO2E. CO4、可致直接健康危害的大气污染物是AA.颗粒物B.二氧化碳C.硫化氢D.氰化氢E.氯气5、环境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C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 铅、镉、汞C.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E.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特点,错误的是EA、多因素相互作用复杂B、受害人群广泛C、有害作用多样D、低剂量长期影响E、急性中毒最为常见7、1952年12月5日-9日天气晴朗,无风,逆温气象形成,浓雾笼罩隆冬伦敦。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与健康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与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环境与健康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

分组讨论,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健康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环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实践环保行动。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污染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3.1 教学目标:理解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3.2 教学内容:健康饮食的选择和搭配。

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调节方法及其在保持健康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开展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讲座,提供实用建议。

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如冥想、呼吸练习等。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方式计划。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

认识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改善环境质量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原理。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改善环境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4.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质量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卫生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卫生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第一章环境卫生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一、人类环境分类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①有利健康因素:“正常”空气,水,土壤,阳光, 微小气候, 风光----促进健康②不利健康因素:“不正常”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地方病2、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①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②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疾病二、生态平衡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包括:DDT;TCDD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内浓度大于环境三、环境污染1、松花江事件:苯泄漏2、燃烧不完全:产生苯并芘—致癌3、环境污染影响特点:广泛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4、二噁英污染:属于多环芳烃类大气环境与健康一、大气层分为1、对流层:逆温现象2、平流层3、中间层4、电离层5、散逸层二、大气污染物1、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代表:颗粒物、SO2、CO2、二次大气污染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污染物代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臭氧、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3、气体分散度(1)分散度越大:①空气漂浮时间越长;②被吸入可能性越大;③。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多选)1、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酸雨:PH<5.64、影响太阳辐射,形成棕色云团水环境与健康一、水源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①浅层地下水:较清洁、固体多、盐多、容易干涸,水质易受影响②深层地下水:水温恒定,细菌少,盐多,硬度大二、介水传染病(1)病原体①细菌:霍乱、伤寒②病毒:甲肝/戊肝③寄生虫:隐孢子虫(不包括!:痛痛病、水俣病、氟中毒------土壤污染)三、饮用水质检查的细菌指标1、细菌总数小于100 GFU/mL2、总大肠菌群小于0/ mL(致病性,不得检出)3、游离余氯: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 mg/L4、水净化方法: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水消毒1、氯消毒:成本低,杀菌强2、臭氧消毒:①优点:消毒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不影响水感官②缺点:缺乏剩余消毒剂(无持续性杀菌作用?)3、紫外线①A段—色素沉着作用②紫外线B段—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③紫外线C段(200-280nrn)---杀菌作用土壤环境与健康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碘缺乏病1、流行病特点①山区>丘陵>平原②内陆>沿海③农村>城市2、碘缺乏地区:<10ug/L3、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智商<=544、分型:(二)地方性氟疾病1、特征:氟斑牙、氟骨症2、病区类型①饮水型病区②饮茶型病区③燃煤污染性:燃煤---氟中毒3、机制(1)对牙:大量时在牙釉质产生不规则球星结构----钙化受损,牙釉质疏松多孔4、临床(1)氟斑牙①诊断:白垩样变、缺损、着色(2)氟骨症①症状:疼痛(最常见);神经症状;肢体变形②诊断:靠X线(三)大骨关节病1、机制:软骨成骨作用障碍2、表现:骨关节破坏、变性(四)地方性砷(砒霜)中毒1、表现:乌脚病,皮肤色素异常、角化、皮肤癌变(五)克山病1、硒缺乏二、土壤污染(一)来源1、天然:火山、灾害2、人为:工业/生活/农业/交通/其他(二)综合1、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肥料、化学改良剂(石灰)2、生物净化:植物修复、蚯蚓、微生物3、水旱轮作4、物理:深翻;换土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损害一、法定职业病:热衰竭、噪声聋(不包括:高血压)二、三级预防1、一级:换机器、防护服2、二级:早检测3、三级:防止病情恶化三、有关名词解释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乐观、全面地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减少事故和环境污染风险,本制度订立。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从科学、防备、综合管理的原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全部部门、员工和相关各方。

2.各部门和员工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乐观贯彻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的要求。

第三条安全责任1.企业管理负责人是本企业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工作的最高责任者,应全面负责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管理工作,并确保资源的充分。

2.各级管理人员需严格要求员工遵守相关制度,执行安全生产措施,供应必需的技术引导和培训。

3.各部门负责人应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组织、协调、督促本部门的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章生产环境管理第四条办公场合管理1.企业办公场合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应依据员工人数和用途设置充分的紧急出口,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3.办公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安全可靠。

第五条生产车间管理1.生产车间应保持乾净、有序,定期清理工作区域和设备。

2.操作区域应明确划定,并设置标识标牌,警示不安全区域。

3.高风险作业区域要进行有效的隔离和封闭。

第六条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环境的管理1.对于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应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措施,订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2.各部门负责人应指定特地人员负责检查不安全环境下的操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七条排污和废物处理管理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应依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安全处理和排放。

2.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应选择合法的处理厂或中转站,并建立记录。

3.应加强对废物的分类和储存管理,避开交叉污染和事故发生。

第三章员工健康管理第八条培训与教育1.新员工入职时应接受基础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培训,熟识本企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保障制度。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 (1)“预防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4)“全科医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4)“环境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5)“医用电子显微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机能综合实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2)“医学分子遗传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4)“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edical Bioinformatics课程编号:BASM2017学时:32 学分:1.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网络基础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楚雍烈主编,《医用生物信息学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罗静初主编,《生物信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选修课目的:使学生学习、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和技术。

掌握信息时代彼此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医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现代工具和技术手段。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熟悉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技术方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及常用软件。

2.考虑到生物信息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结合生物医学实际,设计了一些实验供学生练习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术。

要求学生熟悉生物信息学的常用网络技术方法,掌握网络技术基本要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绪论1.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产生背景2.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3.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重要性4.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章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信息学基础1.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2.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中的互联网基础知识第三章生物信息学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1.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中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知识2.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中的分子遗传学技术简介第四章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资源检索工具1.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资源的通用新检索工具2.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资源的专业搜索引擎3.综合运用搜索工具获得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第五章生物信息学的互联网浏览和文件传输1.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信息资源的网上浏览2.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信息资源的网上检索3.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信息资源的网上传输和交流4. 文档阅读和图像浏览第六章生物信息学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1. 生物信息学的重要信息中心2.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数据库第七章核酸序列比对分析1.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2.酶切位点分析及物理图谱第八章生物信息学与核酸检测技术1.PCR 引物的设计与优化2.核酸杂交探针设计3.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第九章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制药1.生物制药中的生物信息学2.核酸药物的设计第十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1.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分析2.蛋白质基本结构与特性分析3.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功能预测、功能域的判定第十一章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1. 基因组结构分析2.基因的定位3.电子克隆。

预防医学5.1职业的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5.1职业的环境与健康
2
研究对象
工人、农民、脑力劳动者、 服务行业职工
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 下岗工人、老年职工
3
基本任务-1
识别 identification
预测 forecast
职业性 有害因素
保护和促进 劳动者健康
评价 evaluation
控制 control
4
基本任务-2
研究职业性病损
病因? 诊断? 治疗? 劳动能力鉴定
18
厨房
19
写字楼
20
实验室
21
二. 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环境因素 职业卫生服务 个体易感性 行为生活方式
劳动者
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
工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
接触机会 接触方式 接触时间 接触强度
作用条件
22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 职业性外伤(工伤)(occupational injury)
不应使用不确切的词汇作诊断用语
34
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1)职业史:重要前提
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时间、数量、 接触方式防护措施使用情况、同工种其他人患病情 况、既往职业史、排除类似职业病的非职业性接触。
(2)生产环境现场调查:重要依据
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环境卫生条件、防护措施 及使用效果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种类、特点、 强度、存在方式等。
溶解
散氮 气


血液中溶 解大量氮
10
1)物理因素
• ③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 红外线、可见光和激光等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及答案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及答案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活能力,这类疾病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

2.铅线:慢性铅中毒患者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在齿龈边缘可见蓝灰色“铅线”,系食物残渣腐败产生的硫与铅化合物反应形成硫化铅沉积所致。

3.意向性震颤:慢性汞毒性震颤,即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而在安静或睡眠时震颤消失。

4.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强氧化性代谢产物苯胲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内的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珠蛋白变性。

初期,仅两个巯基被结合,变性可逆,后期四个巯基全部与毒物结合,则变性珠蛋白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此即赫恩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2µm,具折光性,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含有赫恩小体的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5.化学性紫绀: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苯胺所引起,早期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缺氧和紫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耳垂等部位,与一般缺氧所见的暗紫色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紫绀。

6.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少数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重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

7.胆碱能危象: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在其生理部位过量积聚,持续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及其效应器过度兴奋,产生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胆碱能危象。

8.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IDP):某些有机磷农药品种的急性中毒患者,在其症状消失后的2~4周,可出现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

多见于下肢远端,先累及感觉神经,后发展到运动神经,并向肢体近端延伸,后期也可波及上肢。

预防医学(二)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二)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学习要点
• 1.了解职业生命质量概念与措施、职业卫生服务概念与模式 ; • 2.熟悉影响职业者健康的生产环境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不 良劳动条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良机体状态、职业健康促进的 概念与措施 • 3.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监护与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 2.生产过程不良劳动条件 • (1)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
• 有害无害的工种、工序安排不合理;缺乏卫生措施;厂房 的采光和照明等不符合卫生学要求;厂房建筑通风不良;劳动过 程中劳动者不良机体状态 • (2)劳动体制缺乏人性化 • 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劳动强度与时间。强度过大或时间安 排不合理;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制度。分配不协调和轮班制度紊 乱对健康和能力都有影响;不合理的劳动待遇。劳动者在该工作 岗位待遇低,未享受职业卫生保健,会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节 职业生命质量与职业健康促进
• 2.职业健康促进 • 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 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 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健康,提 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 (1)职业健康促进措施 • ①劳动场所健康促进(一级预防) •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 • 对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提出的5项原则: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 职业性有害因素 • 是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 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的因素 • 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1)有害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粉尘) • ①工业毒物:金属及类金属(铅、苯、汞、锰),有机溶 剂(苯、甲苯),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氯气、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农药(有机磷、有机氯)等 • ②生产性粉尘 •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粉尘、有机性粉尘、金属粉 尘等。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范文(三篇)

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范文(三篇)

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范文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关乎员工的身心健康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议题。

为了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下面是一个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规定的范本,以供参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及其所属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所有员工。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保障员工的身体、心理健康,同时减少工作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四条:本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相关职责和组织架构。

第五条:本公司应当制定详细的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制度和程序,定期进行培训和审核,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制度。

第二章:职业安全与健康第六条:本公司应当根据工作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作业规程、防护措施等。

第七条:本公司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卫生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第八条:本公司应当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宜的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并确保员工按时参加检查。

第九条:本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安全与健康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保证及时有效地处理职业安全与健康事故,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章:环境保护第十条:本公司应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符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一条:本公司应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生产、废物排放控制等工作。

第十二条:本公司应当建立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规定应急响应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第四章:监督与惩罚第十三条:本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相关工作的贯彻执行情况。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本公司将按照公司内部规定进行相关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降职甚至终止劳动合同。

一.卫生学铅2010

一.卫生学铅2010

属 制成合金以降低熔点,有“加铅助熔”之说.如
焊锡、保险丝等都是铅的合金。
4.铅具有抗湿性和耐腐蚀性(电缆外皮)。
5.可生成多种铅化合物并具有不同的颜色。
3
(二)、接触机会
1.铅矿的开采、金属的冶炼

铅矿的开采、金属的冶炼过程中,可产生
高浓度的铅烟、铅尘。

废旧金属的冶炼,如废旧蓄电池等、废金 属、旧汽车散热器。大部分铅来自二次冶 炼。
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炎
感觉型 运动型 混合型
16
慢性中毒
2、消化系统
口腔铅线: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早期功能性症状,食欲不振、恶
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脱离作业可很
快恢复。
腹绞痛:见于中度及重度中毒,是铅中毒突出典型症
状之一,也是慢性中毒急性发作的典型症状。
17
慢性中毒
3、造血系统:
4
(二)、接触机会
2.熔铅作业(含合金):种类很多

铅的熔点较低,合金的熔点更低,在熔铅的 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铅烟、铅蒸气,污染生 产环境。

如印刷厂的浇板、铸字;蓄电池厂的制铅球 等。
5
(二)、接触机会
3.因为铅具有抗湿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可用 于制作电缆外皮、 电话线外皮;电缆接头 处的焊接,封口;无线电元件喷铅、焊接 (如小焊锡);水管接头涂抹的铅膏(油)等。 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均可产生铅烟或者 铅蒸气污染生产环境。
19
我国现行诊断标准如下: 铅吸收:尿铅含量增高,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慢性铅中毒 1.轻度铅中毒:尿铅增高。化验检查可有尿δALA增高,尿粪卟啉阳性,FEP或 EPP增多。 2.中度铅中毒:除轻度中毒的临床表现外,至少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刺激性气体
肺水肿的治疗与处理原则
1、加压吸氧 2、皮质激素应用 ▲ 早期、足量、短程 3、脱水 4、对症处理 防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四、窒息性气体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P70
– 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
– 机理:环境缺氧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 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 ▲ – 机理:氧运输障碍、氧利用障碍 (刺激性气体窒息机理:呼吸道气体交换障碍)
采石、凿路、矿山作业
玻璃厂、耐火材料厂、搪瓷厂 铸造(拌沙和清沙)
发病情况
起病缓慢(接通常触粉尘5年以上)
一旦发病,即使脱离接触矽尘,病 情仍将进行性发展
病理
矽结节、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无特征性意义 X线胸片(诊断依据): 团状阴影(矽结节) 肺组织纤维化
并发症
肺结核、其他肺部感染、气胸、肺心病
职业病特点
– 病因明确
——可预防 – 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接触有害物的强度和时间与病情严重度呈正比
– 群发性 – 临床疗效不满意,但早期发现预后较好
职业病诊断原则:
◎ 接触史——诊断前提 ◎ 劳动现场调查
环境有害物质检测
同岗位其他从业者
◎ 临床表现
病史、症状、体征
◎ 实验室检查
专业机构、集体诊断 职业病登记
三、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取决于:环境条件或辅助设备
防暑设备、劳动空间大小、照明通风条件
(二)职业性损害
职业病(特异性损害)★
职业性多发病
职业性外伤
一、职业病
职业病定义 –医学定义:★ 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 –法学定义: 符合医学定义并纳入法定职业病范围。
目前为10类115种
意义: 诊断=执法 患病职工的权益受法律保护
3.噪声和振动
切割、冲撞、传动、气动作业
4.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X线、紫外和红外线、激光、微波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与分类:
–生物因素
1.细菌
炭疽杆菌、布鲁氏杆菌
2. 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3.霉菌
黄曲霉毒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与分类:
二、生产安排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取决于:劳动安排与管理
劳动组织不合理 劳动强度不合理 个别器官紧张(超负荷) 紧张、人际关系
诊断——专业机构、集体诊断、报告制度
职业史、劳动现场调查(诊断前提) 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预防措施——“八字”方针 ★
革:工艺改革 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化(自动化)生产 风:通风除尘
护:个人防护
管:管理制度和设备维护
教:健康教育
查:查环境、查健康
预防措施——“八字”方针 ★ 可以应用于各种职业病防制
(五)铅中毒的治疗
– 驱铅治疗(金属络合剂)
依地酸二钠钙
二巯基丁二酸钠 – 对症治疗 急腹痛、贫血 – 一般治疗 休息、营养(中度中毒及以上调离岗位)
有机磷农药中毒
理化特性
– 对光、热、氧、酸稳定,遇碱易分解
(个别品种除外,如敌百虫)
毒理
– 职业性中毒主要经皮肤进入人体
– 多为急性中毒 – 机理: 抑制胆碱酯酶→胆碱能神经兴奋
2.职业环境卫生监督(检查)
职业环境标准:政府立法制定 预防性卫生监督:“三同时” 经常性卫生监督:生产环境、劳动者
职业病预防和控制
3.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采用低毒、无毒原料 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生产 通风除尘、排毒 湿式(喷水)作业 重视个人防护:
4.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在岗期、离岗时 健康档案管理
革:工艺改革 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化(自动化)生产 风:通风除尘(降低空气毒物浓度) 护:个人防护 管:管理制度和设备维护 教:健康教育 查:查环境、查健康

职业病预防和控制
1.组织管理措施
建立防制组织→制度→岗位责任制 员工职业卫生培训、参加社会保险 劳动制度合理、提供劳保器材、膳食与饮料 劳动保护设备维修保养
5.职业健康教育: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章培训– 接触机会 电镀、热处理、冶炼、制药、杀虫剂 – 毒理 无色、苦杏仁味气体 阻断生物氧化→细胞内窒息 –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电击样”死亡
窒息性气体
氰化氢
– 治疗与处理 脱离接触 解毒:亚硫酸-硫代硫酸钠疗法 对症处理
窒息性气体
硫化氢
– 接触机会
产生或使用含硫物 石油加工、染料、合成橡胶或纤维 有机物腐败 造纸、皮革、下水道
– 毒理
无色、臭鸡蛋味、刺激性气体 阻断生物氧化→细胞内窒息
–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闪电样”死亡
窒息性气体
硫化氢
– 治疗与处理 脱离接触 对症处理 防治肺水肿
四、生产性粉尘与肺尘埃沉着病 硅沉着病(矽肺)★
因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型二氧化 硅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 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接触矽尘的作业
导致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
三、临床表现——急性中毒
随着气体进入呼吸道,依次出现 1、局部刺激症状(皮肤、眼鼻咽) 2、喉痉挛、喉水肿 3、化学性气管炎、肺部炎症 4、中毒性肺水肿 刺激期、假愈期、水肿期、恢复期
刺激性气体
四、处理(急性中毒)
1、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脱离现场,清除毒物 2、预防肺水肿 留观、及时使用皮质激素 限制静脉补液 3、对症处理
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
– 毒理
无味、无色、无刺激气体
CO+Hb→HbCO(碳氧血红蛋白)→血液携氧能力↓→窒息
– 临床表现
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血HbCO↑★ 假愈期:意识清醒后,2—60天内发生“迟发性脑病”
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
– 治疗与处理 脱离接触 高压氧舱——防治“迟发性脑病” 对症处理 例如:防治脑水肿
三、刺激性气体 P68
概念:对皮肤、黏膜具有刺激性的气体
– 气体刺激性强弱与其水溶性密切相关
水溶性大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氯 氨
水溶性小
二氧化氮 光气
刺激性气体
二、毒理:
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
损害程度取决于毒物浓度和接触时间
损害部位与临床表现取决于毒物的水溶性
水溶性 ↑ 刺激性炎症 ↑ 到达呼吸道深部 ↓
一、职业性损害认知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与分类:
生产工艺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取决于:原料、辅料、产品
–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职业性中毒
如铅、有机磷农药
2.生产性粉尘——职业性尘肺
如矽尘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与分类:
–物理因素
1.异常的气象条件
高温、高湿环境、低温环境 2. 异常的气压条件 潜水作业、高原(空)作业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案例]
患者肖××,男性,35岁,于1988年以来常感头 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关节酸痛、 食欲不振。近二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经常性的 脐周部无固定的绞痛,用手压腹部可使其缓解,于 2003年初入院。 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2℃, 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心肺 (-),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 痛,四肢痛触觉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能、心电图 正常。胸部X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 进一步追问患者的职业史,发现该人于1985年起 从事印刷厂的浇板工作;即将融熔的铅水浇入字模制 作铅字,浇模时大量铅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工人每天 工作8小时,有防护服、手套等,疑为铅中毒。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铅中毒
(一)铅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理化特性:
– 熔点低,加热→铅蒸汽→铅烟→经呼吸道 入体 接触机会:
– 工业:铅冶炼、蓄电池等(职业接触)
– 交通:汽车尾气
– 生活:含铅酒壶、中成药
(二)铅中毒的毒理
– 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 多为慢性中毒 – 血液中:可溶性的磷酸氢铅(产生毒作用) 骨骼中:难溶性的磷酸铅(无毒作用) – 导致卟啉代谢障碍→贫血
临床表现
– 毒蕈碱样症状——类迷走神经兴奋
瞳孔↓、腺体分泌↑,多汗、肠蠕动↑
– 烟碱样症状——骨骼肌功能紊乱
全身紧缩感、动作笨拙、肌束震颤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共济失调、昏迷、抽搐
实验室检查指标
– 血胆碱酯酶活力
治疗原则
– 脱离接触 – 解毒治疗: 拮抗剂——阿托品 早期、足量、反复给药→阿托品化 复能剂 氯磷定、解磷定 对症处理 如感染、昏迷等
(三)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炎(铅腕)
– 消化系统
口中金属味、铅线
铅绞痛(急性发作)
– 血液系统
贫血、铅容
(四)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 体内铅含量
血铅、尿铅、发铅、甲铅
– 卟啉代谢障碍
血 ZPP
血 EPP – 贫血
(锌原卟啉)
(游离原卟啉)
尿δ-ALA(δ-氨基-γ酮戊酸) 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
上海市历年职业病发病情况
4000 3500 3000 2500
病例数
2000 1500 1000 500 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年 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