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
1.研究者调查长白山高山草原上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笃斯、仙女木四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B. 上述现象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
C. 上图呈现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结构
【答案】C
【解析】C
2.三文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鱼类由于人们肆无忌惮的商业捕捞导致濒临灭绝科学家将生长激素基因导人三文鱼体内并将转基因三文鱼进一步处理成为三倍体三文鱼经过基因修饰后的三文鱼生长迅速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成年体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控制捕捞渔网的网眼大小目的是控制三文鱼种群的年龄组成
B. 可以通过野生三文鱼和转基因三文鱼杂交的方式培育迅速成长类型
C. 转基因三文鱼大量上市可以缓解重度捕捞野生三文鱼的压力
D. 调查野生三文鱼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答案】B
【解析】解 A.控制捕捞渔网的网眼大小目的是控制三文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合理捕捞控制三文鱼数量 A正确
B.转基因三文鱼是三倍体不能通过野生三文鱼和转基因三文鱼杂交的方式培育后代 B 错误
C.转基因三文鱼大量上市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缓解重度捕捞野生三文鱼的压力 C正确
D.调查野生三文鱼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使样本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总体数量计算偏大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D正确
故选 B
3.如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一和图二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μg/L和30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
B. 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
C. 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D. 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
【答案】C
【解析】
解 A.比较图一和图二有污染的时候乙水蚤生存占优势无污染时甲水蚤生存占优势故A正确
B.根据有污染的时候乙水蚤生存占优势表明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故B正确
C.甲乙两种水蚤共同生活在一起属于生物之间的种内竞争关系环境改变不能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故C错误
D.图一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时甲水蚤占优势而第5天乙水蚤占优势因此相比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改变的故D正确
故选 C
4.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之间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是Ⅰ小于Ⅱ
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C. Ⅰ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 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不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
【答案】B
【解析】A、根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A 错误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C、由以上分析可知 C错误
D、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5.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B.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C. 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解 A.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B正确
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 C
6.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研究人员对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
B. 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衰退型与稳定型
C. 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D. 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A、藏羚羊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
是采用标志重捕法 A正确
B、甲种群I>Ⅱ>Ⅲ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种群丙Ⅲ>N>Ⅱ>Ⅱ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错误
C、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属于稳定型种群 C正确
D、藏羚羊作为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
7.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只/\ hm^2
B.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解 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 得X=14000只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得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 hm^2 A错误
B.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得种群密度 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
D.由于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D错误
故选 B
8.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有光的地方
B. 用甲基绿染色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C. 在色盲家庭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答案】A
【解析】解 A.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散射光下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使水族箱稳定 A正确
B.观察线粒体需用健那绿染色呈现蓝绿色 B错误
C.在色盲家庭中调查色盲的遗传方式在广大人群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 C错误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错误
故选 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
9.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
③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
⑤内环境稳态是由________调节的
【答案】输入, 传递, 散失, 转化,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②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两方面
③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
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0.(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
10.(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
10.(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10.(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
10.(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
【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
【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
【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
【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
【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
【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
11.(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11.(2)类型
11.(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
【答案】(1)生物种群
【解析】略
【答案】(2)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
【解析】略
【答案】(3)①自然选择, ②自然资源
【解析】略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2.(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
12.(2)某课题组探究了狐尾藻和黑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果说明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12.(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_____________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
【答案】(1)水平, 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答案】(2)①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②狐尾藻对\ 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 ③黑藻对\ Dd^2+、\ 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或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或不同植物对同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
【解析】(2)由表格信息可知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且狐尾藻对 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黑藻对 Dd^2+、 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或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或不同植物对同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
功能不同)
【答案】(3)食物链(食物网), 分解
【解析】(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
13.(1)图中的A\rightarrow B_1\rightarrow B_2\rightarrow B_3 构成了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3.(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图中B_1、B_2、B_3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13.(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13.(4)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
【答案】食物链(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 B为消费者 A\rightarrow B_1\rightarrow B_2\rightarrow B_3构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自我调节
【解析】碳元素通过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B_1、B_2、B_3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
【答案】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改善燃油的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
【解析】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改善燃油的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等.
14.(1)图1中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 选用新鲜酵母菌液的原因是________ 14.(2)图2为高倍显微镜视野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的局部图象视野下计数室内以________(填“双线”或“单线”)等分中方格视野中部分酵母菌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部分未被染色在观察时一个中方格内需要统计的酵母菌数为________ 若该图象为稀释100倍后观察所得则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个/mL
14.(3)图3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部分装置请以字母和箭头的方式构建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装置 ________
【答案】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新鲜酵母菌含有较多的H_2O_2酶
【解析】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溶液的pH不同实验材料是H_2O_2溶液显然是要观察H_2O_2的分解情况由此可推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pH对(H_2O_2)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新鲜酵母菌溶液的原因是新鲜酵母菌含有较多的H_2O_2酶
【答案】双线, 9, 2.25×10^8
【解析】据图观察可知图2视野下计数室内以双线等分中方格由于活细菌的细胞膜具
有选择透过性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被染成蓝色(图中黑点)的为死亡的酵母菌未被染色的是活酵母菌观察图2可知在观察时一个中方格内需要统计的(活)酵母菌数目为
9个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
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
养稀释倍数×10000 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100×10000=2.25×10^8个【答案】C(→B)→A→B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无氧呼吸根据实验目的很容易得出有氧条件下的实验装置应为C(→B)→A→B 无氧
条件下的实验装置应为D→B
15.(1)河流中全部的鲢鱼属于________ 其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_______
15.(2)大量的家畜粪便排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说明河流________ 家畜粪便的大
量排放会导致河流水质进一步恶化这属于________调节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藻类
等植物大暴发的现象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藻类等
植物吸收利用
15.(3)若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则每种生物提供的能量相等若鲢鱼和鳙鱼共增重
1kg 则至少需藻类植物________kg
15.(4)试分析栽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能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种群, 竞争、捕食
【解析】河流中全部的鲢鱼属于种群鲢鱼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且鲢鱼和浮游动物都能以
浮游植物为食所以鲢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竞争、捕食
【答案】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正反馈, 不能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大量的家畜粪便排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说明河流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家畜粪便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河流水质进一步恶化
这属于正反馈调节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藻类等植物大暴发的现象家畜粪便中的有
机物不能直接被藻类等植物吸收利用必须被分解为无机盐后才能被藻类等植物吸收利

【答案】15
【解析】若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则每种生物提供的能量相等若鲢鱼和鳙鱼共增重
1kg 则至少需藻类植物\frac12÷20%+\frac12÷20%÷20%=15kg
【答案】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N、P等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的根、茎
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有利于一些物质沉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为水体中分解有
机物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等
【解析】由于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N、P等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的根、茎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有利于一些物质沉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为水体中分解
有机物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所以栽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能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