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 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3节 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本节内容包括∶一是平面 镜成像特点;二是平面镜成虚像;三是平面镜应用。本节课既是对光的 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课程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作图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 的概念。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 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 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 引导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 生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 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 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 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 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五、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 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通过观察、 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教师的引 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物理学道 理的思想情感。
(五)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改正措施: 1、充分在准备,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到 课堂可能出现的 情况,作好应变。 2、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 为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能力,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
二、学情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仅仅接触了实验探究环节,对物理知识的 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平面镜在日常生活 中随处可见,对其成像特点学生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视角的 影响,学生对“像物大小关系”存在错误看法,学生缺乏理性认识和科 学的探究。例如学生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 需在探究过程中加深认识并澄清错误观点。但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 习物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比较高,对探究实验充满热情。
[生] 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 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 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 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 平行光.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 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 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5、培养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物理过 程,学习物理知识。 6、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 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和特点,在 实验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
(四)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 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 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 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 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 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 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 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因材施教。本次课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共同举例,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物 理走向生活,既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又拓展 了学生的知识面。)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个“你”, 镜子中的“你”叫做你的像。镜子是平的,这种表面水平的镜子叫 做平面镜。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 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 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 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七、板块设计
板块二、教授新课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导入: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几样器材两个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两 个没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一个平面镜、一张方格纸、一把直尺,又 特意给你们准备了玻璃板,每组一共7个实验器材,每四个同学一 组,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步骤: (1)将一张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夹子夹住玻 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 烛的像。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 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 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思考题: 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 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 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 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 了.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 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 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 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 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 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 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 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 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 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3)另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 面蜡烛的像重合(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 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板前蜡烛 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4)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直线把每 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 直。 (5)把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中。
板块三、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 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 (设计意图: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板块四、课堂小结 平面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 这部分光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几何光学的学习要突出几 何作图,同学们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作图格式进行训练,紧紧抓住 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思考.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给我们的生 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二)、平面镜成虚像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先给 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 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 P78图4.3-3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边板书边讲授,进行解疑, 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3节 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本节内容包括∶一是平面 镜成像特点;二是平面镜成虚像;三是平面镜应用。本节课既是对光的 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课程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作图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 的概念。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 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 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 引导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 生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 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 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 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 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五、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 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形式,通过观察、 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教师的引 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物理学道 理的思想情感。
(五)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改正措施: 1、充分在准备,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到 课堂可能出现的 情况,作好应变。 2、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上生成的东西 为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能力,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
二、学情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仅仅接触了实验探究环节,对物理知识的 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平面镜在日常生活 中随处可见,对其成像特点学生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视角的 影响,学生对“像物大小关系”存在错误看法,学生缺乏理性认识和科 学的探究。例如学生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 需在探究过程中加深认识并澄清错误观点。但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 习物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比较高,对探究实验充满热情。
[生] 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 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 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 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 平行光.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 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 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5、培养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物理过 程,学习物理知识。 6、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 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和特点,在 实验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
(四)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 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 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 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 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 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 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 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因材施教。本次课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共同举例,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物 理走向生活,既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又拓展 了学生的知识面。)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个“你”, 镜子中的“你”叫做你的像。镜子是平的,这种表面水平的镜子叫 做平面镜。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 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 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 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七、板块设计
板块二、教授新课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导入: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几样器材两个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两 个没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一个平面镜、一张方格纸、一把直尺,又 特意给你们准备了玻璃板,每组一共7个实验器材,每四个同学一 组,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步骤: (1)将一张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夹子夹住玻 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 烛的像。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 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 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思考题: 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 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 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 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 了.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 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 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 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 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 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 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 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 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 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3)另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 面蜡烛的像重合(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 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板前蜡烛 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4)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直线把每 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 直。 (5)把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中。
板块三、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 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 (设计意图: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板块四、课堂小结 平面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 这部分光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几何光学的学习要突出几 何作图,同学们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作图格式进行训练,紧紧抓住 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思考.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给我们的生 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二)、平面镜成虚像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先给 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 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 P78图4.3-3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边板书边讲授,进行解疑, 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