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节第一次月考讲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10名
1
45.27
33.96
17.8
2
47
37.63
19.3
3
44.93
35.88
19.9
4
45.33
37.31
21.2
5
47.07
36.58
16.8
二、试卷分析:
1、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鉴于此他
A、虚心纳谏B、选贤用能C、轻徭薄赋D、实行三省六部制
析:这则材料主要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因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贞观新政”中的第一条内容: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概括此项内容为: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故应选C。
6、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胡屯中学教案集备
年级科目
初一历史
课题
第一次月考试题讲评
3-31
节数
13
课型
讲评
主备人
刘金平
教学目标
1、掌握1-13课的基础知识。
2、逐步提高自己解决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1、重点:29题的第(3)题;30题的第(2)题
2、难点1题,19题。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情况总结:
平均分
班级
前15名
全体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析:有些学生答成了C,可能是因为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再一次实行大一统时期,因此把概念弄混了。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本单元的题目,故应选D。
7、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垂老别》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
析: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其中的《垂老别》在小字部分出现,应予强调一下。应选B。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7分。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材料二中的“靖康耻”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1分)该材料反映了岳飞抵抗哪一少数民族侵扰的决心?(1分)
析:学生知道是岳飞抗金,也知道金是女真族建立的,但一旦运用到题目上又粗心了。
1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析:有的同学把魏征和唐玄宗时的“救时宰相”姚崇给弄混了。说明基础知识还是记忆不牢固。应选A。
18、在我国历史上,郭沫若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称赞的古代帝王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高宗
31、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请回答:
(1)中国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1分)
析:许多同学都写了宋代,这里要求写“南宋”。因为它强调了“哪个朝代”。
三、错别字:汴京临安重视撤军
四、补救练习:要求学生把错题改正,并能熟练运用。及时检查,反馈。
首先弄懂材料意思,把握其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注意课文题目。
注意小字部分。
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课文中并没有出现此古文,但结合所学知识应该能够理解,可能是记混了。
分析材料,注意答题技巧。
提醒学生一定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六、收获与反思:
1、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平时上课时老师强调过的重点能掌握。
西夏
南宋

北宋
西夏



南宋
北宋
西夏

A B C D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3)以上两个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析:之前分别学习两课时,说过此类问题,却弄得学生把两个答案都写了,而且还注明了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可见有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此类问题的答法。
析:虽然此题也说过,做过,但学生仍然易错。原因是仍然没弄懂此文意思,只看到“开元”或“贞观”就马上下结论,不思考。应选C。
19、下列政权并立示意图有误的一项是()
析:此题学生易犯迷糊。因为课文中只学了北宋和辽及西夏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因此对于北宋和金有的学生就不会想了。提示学生是金灭的北宋,就能知道两者也并立过;再提示学生注意辽灭亡后南宋才建立,因此辽与南宋不可能并存。故应选C。
2、个别学生审题不仔细,易出错。
3、错别字问题比上学期要好多了,说明学生也在一直进步着,心里也很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