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 四至六单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
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
(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板书设计】
马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
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
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
《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
(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
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
(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
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
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
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
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擅长画兰、竹、石。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
)(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
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
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板书设计】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坚定强劲
【教学反思】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
请同学们观看屏幕。
(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
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
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
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
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彻、迁”等10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5.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资料,导入新课。
资料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
山市)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板书:为人民服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鸿毛(hóng máo) 哀思(āi sī)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意思:(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3)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关爱,使人民团结起来。
2.毛主席告诉我们,人死的意义有哪两种?
(1)为人民利益而死,意义重于泰山;(2)为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意义轻于鸿毛。
四、交流探讨,体会前后关系。
1.思考:(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3)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全班交流。
(一切出发点——为人民服务。
)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和课文大意,懂得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意义重于泰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请说说这篇讲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板书:为人民服务)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说张思德死得比泰山还重。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张思德同志是怎么死的?
(张思德同志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名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
2.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他死得“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死得“比泰山还要重”。
)
三、品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
”
指名读、齐读。
(1)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我们欢迎批评。
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第三、四句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的批评。
)
(2)读这段话,注意句中四组关联词语。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不管……都”<条件>、“只要……就……”<条件>。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
2.学习并背诵第2、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在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板书:正确对待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为什么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此,我们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直到取得胜利。
)
4.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因为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
所以,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板书:困难——勇于面对,互相关爱)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齐读第2、3自然段,小组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
(引用、举例子、讲道理)
2.作者是怎样通过司马迁的话来阐述“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是“本来”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死的两种不同意义。
着重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板书:生死观——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3.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学习张思德的什么精神?
(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其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探讨“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在今天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认识生字,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长征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长征题材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和(huò)着抽噎(yē)
3.指导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着重分析指导:两鬓斑白(读音:liǎng bìn bān bái。
释义:意为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借以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奄奄一息(读音: yǎn yǎn yìxī。
释义:形容临近死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感受自己的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变化的语句,在文中做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地方,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和同桌相互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
(第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
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喝鱼汤。
(第21、22自然段)
(1)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3)“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喝下了鱼汤,“我”的心情沉重极了。
你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