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吉林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吉林吉林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
1.单选题
第1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老人报名参加学习。

B: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C: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会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

D: 刘老师经常为李则补课,李则总是努力学习,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放心。

【答案】B
【解答】A项,许多青年、妇女和老人的从属关系不明,有互相包容的,如妇女、老人;
C项,语意重复。

删去往往或总是;
D项,指代不明。

他指代不明。

故选B。

2.文言文阅读
第2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
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即更刮目相待更加
B: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C: 出郭相扶将外城
D: 雄兔脚扑朔动弹
(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B: 结友而别相委而去
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人谋而不忠乎
D: 蒙乃始就学去后乃至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原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
解过去的事罢了。

B: 我难道想要你治理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
解历史罢了。

C: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
解历史罢了。

D: 我难道想要你治理佛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
解过去的事罢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程,只用了两
天就到达了目的地,夸张地表现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营造了
紧张的氛围。

B: 文中写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作用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
明鲁肃敬才,爱才;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
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
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吕蒙对鲁肃不知道自己已进步的不满。

【答案】ABCD
【解答】
(1)A项,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更:另,另外。

(2)A项,以:介词,用/介词,与为连用,认为。

B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

C项,为:动词,成为/介词,替。

D项,乃:连词,于是/副词,才。

故选B。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往事:指历史。

故选C。

(4)D项,表达了吕蒙对鲁肃不知道自己已进步的不满错误,此处是表示吕蒙的自信。

3.现代文阅读
第3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燕子来时
王琪
①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

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

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

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

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
也风流。

②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

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

看到燕子,就看到
了春天和希望。

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
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
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③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
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

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

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
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

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

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
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

它那一双眼
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④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只见一群
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
时近。

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

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

燕子们争相
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

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
思之中。

⑤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

小燕子,穿花衣,年
年春天来这里。

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
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

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⑥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
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

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
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
燕子。

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

⑦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
越来越少。

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
万木争荣,桃红柳绿。

B: 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
逝的慨叹。

C: 文章第⑤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屋屋檐下的燕子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
人类的亲密关系。

D: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思考现实
等融为一体。

(2)请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

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来什么现象?(5)请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B
(2)①美丽、优雅;
②傍人而居,小鸟依人;
③给人希望。

(3)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眼睛明亮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对现代物质文明发展影响自然环境的顾虑。

(4)燕子越来越少,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燕子所带来的美丽、优雅的景象也许将不复存在。

(5)结尾对燕子越来越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也许将成为过去。

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遭到破坏的惋惜与忧虑。

深化了主题。

【解答】
(1)B项,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

通观全文,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对近
年来燕子生存空间变小、燕子变少、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2)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即可。

文章第②自然段开头,作者说我从小对
燕子情有独钟,接下来说明了情有独钟的原因是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

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简单概括为三点就是美丽优雅、小鸟依人、给人希望。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①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题干句中写
到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把燕子的眼睛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
子眼睛的清澈晶莹;同时把眼睛比喻成珍贵的宝石,也足以表明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②从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
一缕淡淡的乡愁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怀念,对燕子生存现状的担忧。

综合
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根据结尾第⑦自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
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可知,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
线正是点出了燕子越来越少,作者越来越难见到燕子的现象。

(5)第⑦自然段作为全文的结尾,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作者
对燕子的喜爱,以及对燕子越来越少的惋惜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忧虑。

第4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
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
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科学考察船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
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
学设备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
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
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
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
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
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
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
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
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

陆地山脉大多是
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多数大洋中脊的
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

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
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

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大
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
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0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
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

扩张速度快的
(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
(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他们
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
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
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步发
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答案】
(1)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2)①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
不是很了解。

②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
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
谷的形态也不同。

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

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C
【解答】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第⑤
段中的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第⑥段中
的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第⑦段中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
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概括作答即可。

(2)①只不过本义:仅仅;语境义: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

②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而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
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不是完全对称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3)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就是
标志性词语。

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等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0米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A项,原文是在德国‘流星’号科学考察船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回声测深法再次
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
到了印度洋,所以德国流星号科学考察船考察期间,应该是第一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
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项,原文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所以东太平洋中脊和
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应该是二战前。

D项,原文是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
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可见形成新的洋壳,还
需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

故选C。

4.综合读写
第5题.
综合性学习。

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2)【调查读书现状】
某校读书现状调查表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的作业,哪有时间读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答案】'
(1)示例:好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好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2)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①校长您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干,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的书籍入手。

【解答】
(1)解答本题要注意围绕读好书这一主题,同时,在结构形式上要和所给的例句保持一致。

(2)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表格,根据表格的标题和文字,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即可作答。

分析表格可知,年级越高,自由阅读的时间越少,经典书籍占的比重越大。

(3)解答本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根据题目中的读书时间少不知读什么书等角度进行提问,同时,注意语言要委婉得体,让人乐于接受。

5.名著阅读
第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知怎么,当A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

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A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材料二)
有一回,我跟着B去看红一军团抗日剧团的表演,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坐在舞台下方的草地上。

他似乎非常喜欢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首喜欢的歌。

尽管当时还是8月下旬,黄昏之后,天气开始转凉,我将棉袄裹得更紧了。

在演出中间,我突然疑惑地发现B脱下了自己的棉衣。

随后我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旁的小号兵披上了。

(1)上面的两则材料中,A是________(人名),B是
________(人名)。

两段文字都能体现他们________的共同特点。

(2)请你在A和B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除选段外),分析人物身上其他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恩来', '彭德怀', '温和亲切
(关爱战士)''
(2)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于温和亲切,关爱战士的情节)。

'
【解答】
(1)材料一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造反者》一章,他曾经认定周恩来是个狂热分子,文中写到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
,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
在这个红军的故事。

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结合材料一中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

相反,他倒
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可知,A处是周恩来。

材料二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彭德怀印象》一章,文中写到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
着。

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

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
‘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

他很尊重他们,结合材料二中随后我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
旁的小号兵披上了,可见B处是彭德怀。

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

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
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展现了
周恩来平易近人,充满活力;随后我
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旁的小号兵披上了体现了彭德怀平易近人,关心下属。

(2)周恩来:既熟悉外交语言,又熟悉辩证法,他能同外国人建立私人友谊;这位熟悉巴黎、伦敦、柏林,谈笑风生、外表年
轻的激进分子,常常使外交官们为之倾倒。

他那有说服力又简单明了的分析和判断,
给士兵们很深的印象。

体现了周恩来是一
个遇事能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的一个人。

彭德怀: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这是他唯一私有的不是公家配发的东西。

作者描写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天真、爽直的性格形象地展现在
读者面前。

又如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
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充分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

再如他关于日本帝国主
义大鼻子的玩笑,表现了他风趣幽默的一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