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692-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网络学习空间发展现阶段存在相应问题
自2012 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会议中提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其核心工程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部分优质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数百万,湖南等省份“率先部署职业教育”人人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总体上,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仍较为初级和零散化,未能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并形成常态化的应用模式,未明显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与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尚存距离,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教育信息化2.0给网络学习空间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提质增效’”。
在此背景下,怎样做到从‘人人有’上升到‘人人用’,并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变革和技术融合创新新背景提出了新要求,也给网络学习空间持续建设普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以教育信息化2.0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准则,以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空间发展现状为研究起点,缕清存在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并结合2.0行动计划提出的网络学习空间新目标进行实践研究,提出改进策略,探索出发展线路,初步构建教育信息化 2.0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模式。
以期能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方面提供些许思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18年5月份共有相关研究文献541篇,从2013年开始大幅度增涨;其中硕博论文43篇,主要集中在2016、2017年。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和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一文中从“人人通”的“通”即网络学习空间,“达”即网络空间应用,两个层次进行内涵分析,将网络学习空间划分为四个维度: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和用户能力。
同时强调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对 PLS(Personal Learning Space)构建的重要意义。
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中指出目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仍存在认知缺乏共识、智能性不足,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到网络数据等问题,就此提出探索空间互联互通机制,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保障机制等建议。
二是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设计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组织,提升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效率。
2015 年祝智庭教授提出学生个人学习空间信息模型(SPLS),依据空间要素的主要特点将学生个人学习空间模型划分为六个部分:学生、资源、工具、活动、关系和情境,并基于该模型对 Sakai 网络学习空间、百度云、QQ 空间等空间模型进行案例分析,指出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江苏师范大学毕家娟基于联通主义理论视角,结合学习空间的特点构建出在技术环境支持下个人社交网络、个性化工具集、个性化服务流和个人资源网络相互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模型,对未来个人空间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三是关于区域(院校)层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
不乏一些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
将焦点聚集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案例应用分析上,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湖南省教育厅王键就湖南省网络学习空间的机构平台建设、师生个人学习空间、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数量等湖南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现状作简要介绍,并提出湖南下一步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应用技术路线,推进企业参与、构建云环境下大数据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案。
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集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安阳师范学院网络技术中心金显华以其所在院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计划、实施、应用和推广阶段的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和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它师范类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刘志龙、张淋江等人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据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情况基于 Sakai 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反思和设计。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发展起步较早,广泛的无线校园网无缝覆盖为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截至目前,国外的网络学习空间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同时涌现出许多成功的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案例。
美国凤凰城网络大学由约翰•斯柏林(John G. Sperling)于 1976 年创办,是一所面向成人教育的营利性大学,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
学校为学生提供 24 小时网上在线服务,学生个人可利用网络实现在线注册、学费缴纳、选课、课程学习、学习讨论、作业练习、考试评估和毕业典礼等需求。
凤凰城大学聘任入学顾问、金融顾问、学术顾问等专职学习支持服务人员,以呼叫中心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是世界上网络学习空间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借助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使得其远程教学水平基本可与面授教学相匹敌,其在线学习平台Open Learn 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空间(Learning-Space)都具备独立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支持单元,学习者可以自由规划学习路径,Open Learn 还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试错”分析,及时调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OU Anywhere 是辅助 Open Learn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 APP,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74%的英国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得在线资源进行学习,随时随地和导师、同学在线交流。
类似的还有琼斯网上大学、欧洲进度学校(eu-ro pace)、美国
丹尼森大学媒体综合实验室、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利用数据挖掘项目支持在线学习等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
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上传学习资源,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反馈情况,学生不受学习环境的束缚,随时随地可以借助任何接入网络的设备获
得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在线随时答疑解惑,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传统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模式的成功转型。
欧洲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人才资源的汇集为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变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的推广和应用将会进一步普及,本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可以为平台推广和开发人员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帮助其优化网络学习空间的结构和完善相关功能模块,同时为高职教育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应用和改进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和学习者在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行为和相应表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有利于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使用,实现提质增效,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实施。
2.研究价值
第一,本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2.0阶段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第二,本研究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特点,力求在空间建设和应用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并开展创新、凸显职业教育特点,为高职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个性发展道路厘清方向;第三,本研究为教育信息化2.0“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任务目标的实现,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拓展信息时代教学、管理与服务方式;2015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十三五”期间“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更加普及、深入,要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对空间的构成、功能、服务、保障进行了明确描述。
相关政策的有力保障为网络学习空间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 年 4 月 13 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4 月 24 日教育部在重庆召开了《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进行了全面部署。
“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覆盖行动”作为一项行动任务专门提出,并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要“增质提效”,从“人人有”发展为“人人用”,与教育教学进一步融合创新。
这位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厘清当前网络学习空间在高职教育中的总体现状,对其进行整体分析,认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建设及应用的成功经验,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的指引下,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求,探索提出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常态化模式,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三)研究内容
第一,挖掘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网络学习空间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第二,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应用现状调查调查;第三,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分析;第四,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教育空间应用与课程融合的策略提出;第五,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模式提出。
(四)研究假设
1.网络学习空间的合理建设影响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2.网络学习空间的推广应用能引起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3.网络学习空间的合理应用与学生学习效果呈正相关。
(五)创新之处
本课题从教育信息化2.0背景出发进行研究,此为研究点创新。
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发展阶段,本课题的提出时间基本上与2.0阶段同步,可以实时观测和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发展走向,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研究具有高度同步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课题采用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为研究范围,将重点从网络学习空间如何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相融合,形成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独有特色,这将是本研究的重点难点,也是一大创新点。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第一,通过查阅文献对教育信息化2.0、网络学习空间、高职教育特点等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明确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二,通过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第三,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突破口。
第四,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以上存在问题,提出高职教育空间应用与课程融合的策略。
第五,提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
(三)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资料搜集--提出问题、概念界定、方法确定(文献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因素分析(调查、访谈、观察法)--策略提出--模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