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衢州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浙江省衢州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ㅤㅤ托尔斯泰远离浮华,守住了自己灵魂的净土,把名字(juān kè)(1)______在世界文学史上;居里夫人辛苦(láo lù)(2)______,拒绝了金钱荣誉的诱惑,把心血倾注在科学研究上。

我们翘(3)______(A.qiào B.qiáo)首仰望名人的同时,是否想过怎样面对这令人(yǎn huā liáo luàn)(4)______的世界?
2.古诗文名句默写。

ㅤㅤ古诗文中四季分明,各有特色。

“庭中有奇树,(1)______”是文人眼中春意盎然的佳景;“几处早莺争暖树,(2)______”是白居易描绘的春的无限生机;郦道元在《三峡》中用“(3)______,(4)______”写出夏日水势的浩大,又以“晴初霜旦,(5)______”描绘出秋的冷寂;徘徊东皋,王绩则以“(6)______,(7)______”绘就一幅山野秋景图。

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比喻)
B.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夸张)
C.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排比)
D.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反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 则素.湍绿潭______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______
(4) 仍怜.故乡水______
5.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任选一个,用楷体规范书写这个字,并根据图画推测它的意思。

我选择______。

这个字用楷体书写是______,根据图画推测大意是______
6.八(1)班的小文同学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手牵手故事会”活动,要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故事。

根据所学的关于“讲述”的知识,给小文提两条建议。

7.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红军”“红星”“红小鬼”……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红”字内涵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两个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ㅤㅤ①在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

这个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就是与红军隔河举着火把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

,三营营长周桂到达之后,增派了士兵去拆桥板,同时开始构筑阻击工事。

天亮的时候,团长李全山率李昭营到达北岸桥头堡,南岸红军的四团也到了,双方没有犹豫就开始了射击。

团长李全山命令周桂的三营负责守卫桥头堡,李昭营配置
在两翼火力掩护。

ㅤㅤ②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

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
来!”
ㅤㅤ③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

ㅤㅤ④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

ㅤㅤ⑤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

ㅤㅤ⑥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

ㅤㅤ⑦铁索剧烈地摇晃起来。

ㅤㅤ⑧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

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

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

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
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

ㅤㅤ⑨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们人人抱着木板,只要前面的突击队
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

ㅤㅤ⑩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
的铁索发起冲击。

ㅤㅤ⑪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

ㅤㅤ⑫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

ㅤㅤ⑬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
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ㅤㅤ⑭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

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

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ㅤㅤ⑮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
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

ㅤㅤ⑯大火封住了桥头。

ㅤㅤ⑰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

ㅤㅤ⑱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
冲进了火海。

ㅤㅤ⑲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

ㅤㅤ⑳接着,突击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

ㅤㅤ㉑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

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
【乙】
ㅤㅤ①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

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

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淖中前进。

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
很少人有生还希望。

ㅤㅤ②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

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

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

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

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
财。

”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
样做的。

ㅤㅤ③时不可失。

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

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

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ㅤㅤ④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

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

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

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

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

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
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ㅤㅤ⑤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

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 【甲】【乙】两文讲述同一个故事,请给【甲】文拟一个标题并阐明理由。

标题:______
理由:______
(2) 下面这段描写是否符合纪实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请简要分析。

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

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

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

(3)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译本序中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有的地方写得不够。

”【甲】文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乙】文没写到,你觉得是王树增写得过分,还是埃德加•斯诺写得不够?为什么?
(4) 同为纪实文学作品,两位作者在讲述同一个事件时的语言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更喜欢哪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为什么?
9.消息联读。

ㅤㅤ八月中旬,中央媒体连续关注衢州的乡村振兴讲堂,刊出了多篇报道。

阅读三则相关的消息,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
ㅤㅤ①作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直播的兴起,衢州的好山好水换来了当地农产品的走俏。

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刚培训“出炉”的村播们正在镜头前找感觉。

ㅤㅤ②“我们这个面条是地道的手工面条,可以吃到小时候的味道……”推开直播间的房门,记者看到柯城区廿里镇塘底村村民王惠兰正在直播。

今年51岁的王惠兰是一名新晋主播。

现在她每天都来这里播上几个小时,聚人气、攒粉丝。

ㅤㅤ③今年4月,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在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开学”,50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在这里踏上直播之路。

村播学院的6个直播间设备齐全,村民只要带上自己的农货就能直接上直播。

包括王惠兰在内,已经陆续有1000余名农民主播在这里学直
播当“网红”。

ㅤㅤ④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成了衢州农村的致富新模式。

村播学院相关负责人孙伟介绍,衢州有不少优质的农产品,但过去销售渠道单一,现在村民们通过手机直播带着大家看村景、尝美食、购土货,促进了村民增收,“淘宝村播直播日”当天就实现销售
额500多万元。

ㅤㅤ⑤今年疫情期间,村播学院成了大家的练兵场。

农民主播纷纷通过直播进行销售,衢州应季农产品不仅销路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卖出了更好的价格。

据了解,下一步,村播学院将面向浙江全省开展培训,计划今年培训农民主播一万名以上。

(节选自新华社2020年8月11日《从“欠发达”到“绿富美”——浙江衢州的乡村蝶变》,
记者商意盈、许舜达、马剑)
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农民当主播农产品卖全国
ㅤㅤ①“你们看,这面条放了十几分钟却一点不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直播间里,48岁的沟溪乡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正在展示自家生产的面条,“现在直播一次至少能卖掉1000斤面条,以前一个月都卖不了这么多。


ㅤㅤ②“最近面条已经供不应求了。

”为了赶工,凌晨两点,陈家胜就带着工人和面、醒面、晒面,“从我曾祖父那辈就开始做面条,但过去卖面条,客人都是衢州本地的老顾客。

没想到,通过直播,我家的面条能卖到全国各地。


ㅤㅤ③农村不缺好产品,但不少农民缺乏销售渠道和技能。

去年10月,柯城区启动“农民当主播”村播计划培训,包括陈家胜在内的第一批100多名农民走进直播间“试水”。

ㅤㅤ④“头一次直播,紧张得很,不知道镜头在哪里,手该放哪里。

”让陈家胜没想到的是,直播1小时,竟卖掉了近4000斤面条,销售额达2万多元。

尝到甜头,他报名参加乡村振兴讲堂培训,给自家生产的面条申请了“衢州老字号”,换上了新包装。

ㅤㅤ⑤为了培养更多像陈家胜一样的农民成为主播,去年底,柯城区打造了阿里巴巴淘宝直播村播试点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用来培训村民、提供专业直播间等。

ㅤㅤ⑥乡村振兴综合体二楼6个直播间里,包括陈家胜在内,当地网红主播在镜头前热情推介当地农特产品。

直播间外的开放式演播厅中,数百名村民正拿着手机,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拍摄、剪辑视频。

“我要学习这项新技能,争取通过直播把家里的柑橘卖出去。

”47岁的村
民江琴说。

ㅤㅤ⑦2019年10月至今年5月,柯城区共有3100余人次接受了村播计划培训,全区农民通
过直播销售了3600万元的农产品。

(节选自2020年08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浙江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李中文、江琳)
浙江衢州:讲堂开拓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ㅤㅤ①村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浙江省衢州市借助“乡村振兴讲堂”支持村民直播带货,帮助解决配送、品控等关键环节。

疫情期间,当地农副产品不仅没有出现滞销,反而成为了
热销产品。

ㅤㅤ②在茂密的胡柚林里做直播已经成为许多衢州市常山县村民的日常工作。

胡柚是常山县土特产,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0%,销售旺季是每年的1到5月。

每年胡柚的销售都是村民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今年受疫情影响压力更大了,不少村民一筹莫展。

ㅤㅤ③穿着蓑衣,挂着胡柚,在胡柚树下给网友直播的是常山县青石镇村民谢友才。

他依靠风趣幽默的视频和直播,在疫情期间不仅卖光了自家的一万多斤胡柚,还帮助其他村民卖了不少货。

为了打造更多像谢友才这样的“村民带货主播”,常山县借助“乡村振兴讲堂”邀请专家和直播带货达人给村民传授经验。

许多村民在做直播的过程中遇到视频拍摄、产品品控、物流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班子,主动为村民打通各个环节。

通过和物流公司沟通,发往江浙沪的胡柚从10公斤8块钱谈到了4块,运费成本降了一半。

仅今年上半年,青石镇村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产值就超过了900万元。

ㅤㅤ④衢州市整合原本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资源,成立1430个村级“乡村振兴讲堂”,实现
了村村有讲堂。

ㅤㅤ⑤政府部门请来庭院设计专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念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给村民。

别具一格的农家庭院设计和村里万亩荷花园相得益彰,而这都源自于“乡村振兴讲堂”给村
民们的赋能。

ㅤㅤ⑥衢州市还利用“乡村振兴讲堂”对口帮扶四川省叙永县脱贫致富。

虽然两地相隔千里,但是讲堂中的专业培训课程将两地养殖户的标准统一,同时采取产品全部包销服务,衢州市已经帮助四川叙永县近3000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通过不断提供村民们感兴趣、听得懂、用得上的课程,“乡村振兴讲堂”已经成为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
平台。

[央视网(新闻联播)2020年08月16日]
(1) 这三则消息中,或者引用具体人物的话语,或者报道他们的事迹。

请选择下面的一个人物,结合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A柯城区廿里镇塘底村村民王惠兰
B沟溪乡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
(2) 三则消息都来自中宣部组织的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不同媒体都选择乡村直播作为报道重点,请结合主题评价选材是否合适。

(3) 联系每则消息的主标题,分析报道写作的主要意图。

10.古诗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诗中哪几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只填序号)
(2) 本诗与《月夜》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1.文言文阅读。

松风阁记
刘基
ㅤㅤ①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①上。

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

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ㅤㅤ②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②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③蜿蜒,轇轕④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⑤。

观之者,目为之明。

有声如吹埙箎⑥,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听之者,耳为之聪。

ㅤㅤ③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

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
ㅤㅤ④留阁上又三日,乃归。

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注:①〔活水源〕地名,在绍兴会稽山灵峰下。

②〔幢葆〕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

③〔离褷〕此处形容松针密集。

④〔轇轕〕交错纠结。

⑤〔组绣〕编织成花纹。

⑥〔埙箎〕两种乐
器的名称。

(1) 你认为下面各项中,哪一项是第②段的主要描写对象,为什么?
A.峰
B.松
C.风
(2) 联系上文,选择画线句中笑的状态,并说明理由。

A.兴奋激动
B.窘迫尴尬
C.轻松自在
(3) 古人写松,常常有所寄托,如刘桢的《赠从弟》(其二)。

作者写松与前人有什么不同?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读完本文后,请你做一份松风阁的旅游攻略,告诉游客前来观赏的最佳方案。

(包括地点、角度等)
12.请以“窗外一轮明月,月光如纱笼在大地上。

”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
(1)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可以记述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3)写作中请用上景物描写,力求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镌刻,劳碌,B,眼花缭乱
【解析】答案:
(1)镌刻
(2)劳碌
(3)B
(4)眼花缭乱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绿叶发华滋,谁家新燕啄春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林寒涧肃,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解析】答案:
(1)绿叶发华滋
(2)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
(3)夏水襄陵
(4)沿溯阻绝(注意“溯”的书写)
(5)林寒涧肃
(6)树树皆秋色
(7)山山唯落晖(注意“唯”的书写)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

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古诗文默写类答题技巧:熟背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名句意思;注重积累,将易错处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只有两个相同的句式,构不成排比。

故选: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4.【答案】【小题1】白色。

【小题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小题3】表示约数。

【小题4】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素:白色。

(2)句意: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了。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句意: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

许:表示约数。

(4)句意:我还是更喜爱故乡的滔滔江水。

怜:喜爱。

答案:
(1)白色。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表示约数。

(4)喜爱。

第一句话出自《三峡》,第二句话出自《答谢中书书》,第三句话出自《与朱元思书》,第四句话出自《渡荆门送别》。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答案】A,采,手伸向树上的果实,意思是摘。

【解析】答案:
A.采;手伸向树上的果实,意思是摘。

B.册;绳子将竹木简穿缀在一起,意思是书册。

C.从;一个人跟随另一个人走,意思是跟随。

D.牧;手拿着鞭子或棍驱赶牛或牲畜,意思是放牧。

本题考查汉字。

A图中“采”字,上面是一只正在抓取的手,下面是长着果实的树,由此可知“采“的意思是摘。

B图中“册”字,左边的原图是用两根绳子穿起来并卷成一捆的竹简,由此可知“册”的意思是书册。

C图中的“从”字,左边的原图是两个正在向前走的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因此“从”的意思是跟随。

D图中的“牧”字,图上有一只拿着鞭子或者棍子的手,旁边还有一头牛,由此联想到放牛的情景。

因此“牧”的意思是放牧。

解答此题要结合甲骨文的特点来理解字形及字义。

6.【答案】答案:
示例:①尽量用口语,吐字清晰,语速要缓。

②肢体语言要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提建议。

针对“如何讲述”来提建议。

建议要合理、中肯,符合实际,言简意赅,表达清晰。

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实际,不能空喊口号。

7.【答案】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名著内容可知,在第五篇长征中,还提到了上雪山和过草地。

名著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那些红小鬼们有耐心,聪明勤劳,努力学习。

据此可对“红”理解为: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积极与乐观的精神。

答案:
①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②积极与乐观的精神。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

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

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