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C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A.波涛如怒,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D.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 . 选出对下列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牧师圣.约翰深爱着简.爱,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被简.爱拒绝了。

B.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一路小心谨慎,处处提防,但是在黄泥岗中计,生辰纲被吴用等人劫去。

C.第一次买车后,祥子有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抓走,丢了车,这些兵的头头是孙排长。

这个孙排长就是后来把祥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敲诈走的孙侦探。

D.“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了对家人、朋友、师长的真挚情感:这里有迷信却善良的长妈妈,耿直而倔强的范爱农,严谨且正直的藤野先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

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
是山的灵魂。

3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黄山绝壁松是令人敬畏而又生机勃勃的。

B.“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和“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表现出绝壁松矛盾的个性,这也是艺术形象本该具有丰富个性的表现。

C.绝壁松历经磨砺却卓立不群,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这是它给“我”震动的原因。

D.第④自然段介绍了黄山绝壁松恶劣的生长环境,第⑤自然段开始尽写它能够生长的原因。

E. 作者表面上是赞扬黄山绝壁松的顽强和蓬勃感人的魅力,实则意在强调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

4 . 根据本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绝壁松_________________
5 . 结合加点的文字和修辞方法,赏析下面句子。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6 . 作者在第③段写其他名松、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种神秘的向往。

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

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

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

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

这阴绿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

进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五十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十一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
是诸葛亮殿。

由诸葛亮殿沿一红墙和翠竹夹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这是刘备的墓,夕阳抹过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遥远的汉魏。

由诸葛亮殿向东有门通向一片偌大的园林。

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

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③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

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父相,举国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

于是每年清明时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

这样过了三十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

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

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亮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

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

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

到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和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二百万人来拜访。

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④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

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他为丞相治国之地,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

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砻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

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

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

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

我默对良久,隐隐如闻金戈铁马声。

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屡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辞,痛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

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

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

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处最雄壮的悲剧。

⑤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

我胸中四海翻腾作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

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

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时势。

⑥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

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故人聊
上几句。

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

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

院东有一块唐碑,正面、被面、两侧或文或诗,密密麻麻,都在与杜甫作着悲壮的唱酬。

唐人的碑文说:“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难矣。

”元人的一首诗叹道:“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明人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不能重写了:“托孤未负先君望,恨入岷江昼夜流。

”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

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了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

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割据巴蜀的草头王。

但不管什么人,不管来自什么出身,负有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

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

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不乏其人,难得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⑦历史已经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

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

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

史载公元247年,“恒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

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

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7 . 本文题为“一千五百年的沉思”,作者到底“沉思”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8 . 本文主要写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第②段提及刘备与惠陵?
9 .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10 . 作者为什么认为“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请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娘从乡下来
万吉星
①娘是农村人,是个永远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人。

为了替我照看孩子,她迫不得已离开那片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土地,来到了陌生的昆明。

②我与妻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农村老人在这陌生城市的孤单与苦闷。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孩子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放学十多分钟了,其他孩子都接走了,只剩我女儿没人接。

我急忙打娘的电话,响了半天她才接,电话一接通,我就不耐烦地吼道:“妈,你怎么搞的,现在还不去接孩子?别的孩子早就接走了。

”说完这话,我才听到手机里传来扑哧扑哧的喘气声,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手表……不知怎么……停了,刚才看电视……才发现……时间过了,不怕……我跑着去……再过四五分钟……就到了。


③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模糊了。

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

④就这样,娘默默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为孩子们坚守着,从不在我们面前叫一声苦和累。

每天吃过晚饭,她便早早地回到她的小房间里休息了,但我知道她每天晚上都失眠,天不亮就起来了。

渐渐地,娘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一整天都不怎么说话。

有一天中午,我在单位食堂吃过饭,回家拿一份材料,打开家门,只见娘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有些昏暗的客厅里,我问她怎么不开电视看,她说,看多了眼睛疼,不想看。

我说那出去走走吧,她说脚疼,小区里又没个朋友,街上车多人多,心烦。

⑤看着面容有些憔悴的娘,满头的青丝有一半变成了白发,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揉着有些肿胀的膝盖。

她每次要站起来时,都得用两只手撑住膝盖,手脚一起用力,这时,我们往往能听见骨节咯吱咯吱的声响。

我在娘的身旁坐下,拉过娘的手,多少年了,我还是第一次这样握着娘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糙如锉一般,指关节已经肿大变形,手背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青筋。

望着这双抚育我长大的手,我的眼泪再一次在眼眶里打转。

⑥在我的印象中,娘的手是天底下最灵巧的手:缝得一手好衣服,做得一手好菜,拿得起细小的绣花针,做得了粗重的农活。

我读初中时,为了偿还家里翻建老屋时欠下的债,娘就趁冬天农闲时做瓦补贴家用。

这是极重的苦力活,关键是在寒冷的冬天,做这活儿对手的伤害特别大。

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娘便每天清晨五点刚过就起床做瓦,有时做得晚,天太黑,就用家里的马灯照着。

冬天天气冷,早上泥水盆里会结一层冰,娘便把冰敲开继续做。

许多年以后,我依然可以想象得到在零度的环境中,赤手捧起泥片就着冰水做瓦的那种刺入骨髓的冷。

每到冬天,娘粗糙的手便会裂开一道道往外渗着血珠的口子,抹上凡士林,除了让手变黑以外,并不起多大作用,于是娘的十个手指头上便缠满了一层又一层的胶布。

有时我们不小心碰到那些渗血的口子,娘的手便会猛地颤抖一下。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刻骨铭心的痛啊!
⑦那一夜,我失眠了,我真正理解了娘对土地的眷念和对父亲的思念。

与妻商量后,我决定送她回农村老家。

第二天,我把想法和娘一说,我明显看到她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喜。

但娘随即又忧心忡忡地说:“我走了孩子谁来带?请个保姆我和你爸都不放心。

”我故作轻松地安慰她:“不用请保姆,我现在工作很轻闲,自己带得过来。

”娘的眉梢舒展开来,那丝惊喜又重新回来了。

她说:“那我先回去一段时间,如果你们忙不过来,我再来帮你们带。


⑧车开走了,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11 . 阅读文章第④~⑥段,概括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我”第一次握着娘那粗糙的双手,眼泪再一次在眼眶里打转。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 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③段横线处将“我”所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14 .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15 . 文中的“我”和“母亲”,你更喜欢哪一位?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赵简子出畋①,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

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畋(tián):狩猎。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6 .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是()
A.乃入见入则无法家拂士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虽欲言,无可进者
C.是虎狼也斯是陋室
D.何以战不以木为之者
17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8 . 依据上下文,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曹刿论战》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记叙这次战斗的过程,
来刻画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部分记叙邹忌入朝劝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描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是为了从侧面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19 . 同样是给别人提意见,曹刿、邹忌和郑龙的劝谏方式,你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原文内容解释。

四、句子默写
20 . 古诗文默写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树木丛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21 .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信”自古被视为修身、治国的根本。

请你参加“说‘信’”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信”金文大篆写作“”,《说文解字》注为“誠也。

从人从言。

會意。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中的“信”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轻诺必寡信”中“信”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信”的内涵。

①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②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
③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国语﹒晋语》)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信”远流长:
(3)班级举办“信”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六、作文
22 . 任选一题作文。

(1)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给人以褒奖,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

请以“掌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以“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综合性学习
1、
六、作文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