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源头及其发展的基本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学的源头及其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西方文学的源头
说到欧洲文学的发生,它有两个源头:一是古希腊文学;二是希伯来文学及基督教文学。
古希腊文学。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初,古希腊人就进入了巴尔干半岛南端,后来逐渐在爱琴海诸岛等处定居。
但古希腊文学最早是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的,直到公元前8世纪。
当时,多利斯人进入希腊并建立了氏族公社制社会,并逐渐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这一时期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与荷马史诗。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则以抒情诗为主要成就,代表性诗人有萨福与阿那克瑞翁,他们的抒情诗多是情歌、酒歌和表现奴隶主贵族生活情趣的诗。
后来广为流传并当作儿童读物的《伊索寓言》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伊索相传是一个奴隶,《伊索寓言》据说是后人根据他所作的动物故事汇编。
其中的《狼和小羊》《狐狸与葡萄》《农夫和蛇》及《龟兔赛跑》等至今家喻户晓,也进入了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古希腊的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多数城邦制小国都实行了奴隶主民主政治,政治上的开明,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雅典成为雕塑、音乐和文学的中心。
这一时期,希腊文学以戏剧成就为最高,涌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三大悲剧家”和阿里斯托芬等喜剧家。
另外,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也在此时产生。
古希腊文学所蕴涵的关于“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的传承,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彼此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
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密切联系。
古希腊人一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作为主体的人就处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与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
在这种文化土壤里产生的文学,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
荷马史诗中英雄们对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
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的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的权利,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
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它与古希腊文学一起被称为欧洲文学的第一个源头。
其代表性作家是西塞罗、卢克莱修和维吉尔,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最杰出的演说家和散文家。
卢克莱修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最伟大的诗人,《物性论》是他创作的唯物主义哲理诗,长达6卷,每卷1000多行。
古希伯来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荟萃于希伯来《圣经》,即基督教《圣经》(新旧约全书)中的《旧约》部分、《次经》《伪经》和20世纪中叶发现的《死海古卷》之中。
《圣经》不仅是犹太教的正典经书,还是希伯来民族的文学总集,被编入基督教的《圣经》之后,对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个源头,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希伯来民族信仰一神的上帝,认为世间的万物是上帝创造的。
这种宗教自然观、宇宙观直接影响着希伯来民族关于“人”的观念。
他们强调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尊重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看重来世天国的幸福。
显然,希伯来文化是一种重灵魂、重群体、重来世的理性文化。
希伯来文化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它的人文观念自然大大有别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其中蕴涵的是一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宗教人本意识。
基督教文学中的英雄,不像古希腊文学那样是人化了的神,而是神化了的人。
他们往往因神性的附着才显得威力无穷,而不是因人智的充分显现才显得神通广大;人的欲望被来自于神的理性制约着,他们的形象虽显示出了神的崇高,却缺少人的灵性与生机,使人性变得苍白与贫乏。
《圣经》中的英雄身上更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对民族、群体的责任观念,这种精神与观念又进一步升华为博爱主义和世界主义,这是宗教人本意识的又一种体现。
总之,重视人的精神、理性本质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二、西方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西方文学主要是以欧洲文学为主体的文学,后来延伸、扩展到北美,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国家。
今天我们所说的“西方”,就是与“东方”相对应的一个名词,而北美文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主要都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延伸,虽然这些国家在欧洲人还没有占领之前有其土著人的文学。
西方文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也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因为前面对古希腊文学已经有了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二、中世纪文学。
一般教材把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终结这一个时期,命名为欧洲中世纪。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即封建时代的文学。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中世纪欧洲文学应该到13世纪为止。
这一时期,由于教会垄断教育,僧侣是唯一受教育的阶层,他们在修道院和所设立的学校讲授与研究所谓哲学,以上帝和《圣经》为研究论证对象,引经据典进行形式主义的论证,形成了所谓的“经院哲学”。
由于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音乐只用来唱圣歌、美术只用于描绘基督教母,乃至建筑学也只是为宗教服务。
所以中世纪欧洲文学,
教会文学占有突出地位,此外还包括一些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等。
其中,骑士文学以法国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为主,题材多反映贵族夫人与骑士的浪漫幽会,还有一些骑士的冒险驱魔故事。
城市文学中,当推法国民间故事诗《列那狐传奇》,它长达25000行,由27组故事诗组成,每一组包含若干小故事,以狐狸列那与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主线,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情世态及各种社会问题,讽刺了统治阶级丑恶,后来被改编为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中世纪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存在样态。
三、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学的大转折,这一时期一般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4初到15世纪中叶,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早期,作品多以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为主,以意大利文学成就为最高。
但丁就是一个先驱,另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弗兰齐斯科·彼得拉克。
前者创作了《神曲》,后者指出了“神学”与“文学”的对立,并创作了抒情诗集《歌集》,歌颂一位少女的爱情,否定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和生活观。
他还创作了300多首十四行诗,抒发爱恋情怀,确立了他在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地位,也确立了十四行诗在欧洲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与但丁、彼得拉克齐名的还有薄伽丘,他是意大利杰出的作家,以短篇故事集《十日谈》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它直接批判天主教会,主张用人性来反对神学,是西方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的中期,这一时期法国文学成就最高,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和蒙田的散文最有影响。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是文艺复兴的晚期,这一时期以西班牙文学成就为最高,流浪汉小说《小癞子》,以俏皮的语言,讽刺了僧侣和贵族,是欧洲幽默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借用骑士小说的形式,对西班牙当时的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
这一时期,英国莎士比亚发展了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籁体”。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西方文学从不自觉进入到自觉的时代。
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以人为本、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等思想,是和基督教的文化内核相冲突的。
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冲突的焦点。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人文主义文学中所蕴涵的人文观念,正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学中的不同形态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也是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发生期。
古典主义思潮是在法国发生的,后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
古典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是一种适应具有浓厚宫廷色彩的资产阶级艺术流派。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有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家莫里哀。
英国、德国、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古典主义文学。
如德国的高特舍特,就写下了《批评诗学试论》,强调“三一律”原则,主张规范戏剧形式和文学语言,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奉为典范。
古典主义文学的出现是有思想土壤的,这一时期欧洲讲究理性与秩序,这就带来了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
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通常都处于理智与情感、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纠葛之中,并最终让理智战胜情感、让个人欲望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服从王权则被奉为最高的理性。
四、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洲文学。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虽然发展不平衡,但总体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建立。
在法国,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于是,18世纪初,以法国为中心的全欧洲都涌动着启蒙主义思潮。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一是“哲理小说”,代表作是阿兰·勒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伏尔泰的《老实人》、德尼·狄德罗的《修女》和《宿命论者雅克》等;二是“启蒙戏剧”,代表作是加隆·德·博马舍的《欧也妮》和《两个朋友》,还有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英国作家菲尔丁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一部结构完美,布局巧妙,具有“成长小说”特点的佳作。
法国作家卢梭的长篇书信体爱情小说《新爱洛绮丝》和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等,也很有影响。
还有德国席勒、歌德的小说与诗歌,都体现了“狂飙突进”精神,成为这一时期开风气之作。
启蒙,意为开启智慧,点亮心灵。
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认为,人之初,人类社会是与大自然和谐的,人们凭借理性过着人人幸福的生活。
可随着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发展,原来的状态被改变了,社会变得黑暗,人的心灵也变得愚昧麻木。
因此要建立理想社会,使人人幸福,就要用永恒的理性和科学文化知识来启发民众,摆脱愚昧,彻底铲除封建专制发生的土壤,打破宗教迷信,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所讲的理性精神之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否定情感自由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与反拨。
卢梭是启蒙主义文学中崇拜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的典型,他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和美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也流行浪漫主义文学。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新旧历史的交替,使总体上属于近代人文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转型,孕育了现代文化的基因。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自我,追求自由,它是在反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浪漫主义的自由思想是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但这种自由精神是由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出来的。
浪漫主义崇尚自然,倡导“返归自然”。
其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法国的雨果,还有美国的惠特曼。
五、19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欧洲资本主义巩固和发展的产物,高尔基认为它是“19世纪一个最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反映时代和社会,尤其对统治阶级及贵族的丑恶进行无情的批判,并着力于普通人生存的描写与叙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出现在法国,司汤达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宣言书,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图景。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勾画了一幅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也被看作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还有大仲马的社会小说《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社会小说《茶花女》、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也都是法国批
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德国和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也紧随于法国,海涅创作的讽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尖锐地批判了德国的封建现状。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艰难时事》率先表现了劳资矛盾,揭露社会的剥削。
还有萨克雷的《名利场》、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都描写了资本主义的追名逐利,以及病态的复仇,等等。
这一时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等童话,也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尤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可以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和统治阶级的愚昧与狂妄,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的命运的同情和对童心世界的礼赞。
美国这一时期,正处于南北战争前后,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揭露蓄奴制罪恶和社会黑暗为主题,代表性作品有两部:一是哈利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理查·希尔德烈斯的《白奴》,林肯总统说“他们的小说引发了这场南北战争”。
还有马克·吐温可以说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也被归于到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列。
与批判现实主义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作家左拉,他认为作家既要进行社会人生的描写,同时也要像医学家那样把人当作病例来解剖,因此他的创作只追求对事实的记录,而不进行任何政治的、道德的评价。
他的《实验小说》、《戏剧中的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论著是自然主义的理论指南。
他的包括了20多部长篇小说的多卷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其创作实践。
对自然主义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左拉接受了达尔文的思想,形成了对人与世界的新的认识,传统理性主义的“人”,在他头脑中一大半被“生物的人”所取代。
六、20世纪欧洲文学进入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并存的时期。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相继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且随着对世界利益的争夺与对殖民地的瓜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科技的迅猛发展,欧美国家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不断扩展到全世界,形成了东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局面。
20世纪欧美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承接的是19世纪的传统,尤其在上半叶,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在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和爱情婚姻问题特别关注。
如萧伯纳,就以辛辣的笔讽刺与抨击金钱在家庭关系和婚姻中的作用,嘲笑流行的正统道德,揭露上层社会的肮脏与黑暗。
英国的小说家劳伦斯的《儿子和情人》等是“意识流”的代表性作品,书写了两性关系和潜意识,并以象征手法,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批判。
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长河小说”体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风云变幻的欧洲现实,作家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揭露社会的黑暗,探索人的精神变化与时代命脉的关联。
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也创作了“长河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描述了一个家族的衰落,显示作家反法西斯的立场。
还有意大利戏剧家邓南遮的戏剧、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的诗歌、美国作家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等等,都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丰富与魅力。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反传统的文学,它的发展动因是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社会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破坏,给人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也动摇了人的价值观念。
再加上,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利意志论、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等现代思想给现代文学提供了理论武器,于是,现代主义文学涌现了一系列代表性作家作品,如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主张和创作,艾略特的诗歌《荒原》、梅特克林的《青鸟》、庞德的《诗章》、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毛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加缪的《局外人》、金斯堡的《嚎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等,它们涉及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为欧美文学史添了浓重的笔墨。
现代主义思潮是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涌动,现代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对物质文明的反抗,表现人被物异化的处境,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羁绊。
今天看来,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是对当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而且成为很多作家心目中的经典。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加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学最新的文学信息不断被接受,因此21世纪的文学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越了国界,也实现了文化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