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2023.4)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

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

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 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
很生动。

关键是这里的“理” 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

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

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

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

”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

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

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

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
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

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

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

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

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
情感。

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

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

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

贺裳论“无理而妙” 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

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
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

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
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情相对立的"实
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人诗话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
象教条之理。

D. “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
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
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
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
于形成"情理境"。

D. “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
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

(4分)
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

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
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
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

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
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
别人笑话!"
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


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

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

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 "
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
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

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
捏捏
葫芦哈哈大笑。

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拿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

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

老太太,你
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
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
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
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
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
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

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
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

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
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

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
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
一踩一个脚窝窝。

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


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
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

又似有声,又
似无声。

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遛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
富了,这遛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
一种滋润,一种享受!"
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

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
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

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
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
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
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


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
伙,全乱套了。


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
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
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
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
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
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
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
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
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

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
事呀。

"
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

”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

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
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
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
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
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
女人对散步的否定。

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
给母亲。

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遛弯""老汉""瞎跑”“暄
乎"等。

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
引人入胜。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后二毛夫妻也出来遛弯,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
过她。

B.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概括了小说内容,凸显了现阶段农村村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
追求。

C.小说善于使用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叙述葫芦老汉与女人、二毛的冲突与
和解。

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清新淡雅,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气勃勃的时代
气息。

8.小说中的葫芦老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9.这篇小说颇具戏剧性,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
积极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

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

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

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

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

”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

”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

赐五品服,知渠州。

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擢起居舍人。

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

”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

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

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往。

”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

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

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知兖州。


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

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

改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

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

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乃尔,行且用卿矣。

”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

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 龚鼎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B.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C.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D.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自宋起,进士要经过“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

B.晷,是古代测日影以定时的仪器,文中的“移晷”可理解为“一段时间”或"一会儿"。

C.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选及全国赋税的征收,部门长官称为
吏部尚书。

D.致仕,也称“休致”,指辞去官职。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进谗言说石介逃跑去了辽国,鼎臣愿拿全家性命担保石介已死而不是逃跑。

得到了郡守杜衍的赏识称赞。

B.鼎臣在渠州兴建学校,开学讲课,过去这是一个从无读书人的偏僻地方,由此,当地人
语文试题第7页(共10页)
受到鼓励,开始有人考中进士。

C.景德年间辽国来犯,鼎臣祖母、兄、姊都见过侵略的惨状,鼎臣不忍心前往,皇帝准许并下诏免除他后代子孙出使。

D.鼎臣担任兖州知州时,别的地方使者为求取功名而收取虚报的赋税,只有鼎臣仍按等级收取,没有增加赋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

(4分)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分)
14.鼎臣“至大事,无所顾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题。

(本题共2小题,9分)
观书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

②逐:挨着次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B.颔联用夸张、对比写诗人读书情态。

"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D.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具感染力。

16.本诗构思巧妙,意趣高雅。

请结合尾联分析。

(6分)
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对仗工整、概括凝练地描绘出银河和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中的水天一色之景。

(2)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提到" ”。

这句话来源于《诗经·大雅·荡》
中的语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苏轼在《和陶咏荆轲》中认为“荆轲不足说”,其父苏洵在《六国论》中也对荆轲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是选择奔赴人生的理想,还是选择优厚的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① 的问题。

陈冬读高中时就已做了选择,那就是奔赴“我要成为飞行员,飞上祖国的蓝天”的理想。

1997年8月,陈冬如愿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在远离繁华的航天城里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整整6年,几乎② ,直到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才被媒体公布于大众视野。

加入航天员队伍后,迎接陈冬的是更加严酷的训练,尤其是离心机训练。

像一只巨大的铁钳的离心机在圆形的超重实验室里紧紧夹住旋转舱飞速旋转。

超重值逐渐加大到自身重量的5倍、6倍,直至8.5倍,在这泰山压顶一般的“人造重力”压迫下,一般人会感觉眼前发灰、发黑,意识逐渐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战胜不了自己,怎能征服太空”抱定这个信念,陈冬毅然闯过重重难关。

经过一场场③的考验,陈冬终于登上天梯,拿到前往“天宫”的入场券。

2022年6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名单公布,作为指令长的陈冬,更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邀游苍穹的理想。

任何一种崇高的人生选择,都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个人利益为代价的。

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陈冬选
择了什么他选择了奔赴太空,选择了远离亲人,选择了风险和奉献,选择了随时都要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

陈冬爱家人,但是更懂得从事的事业对国家的意义。

关键时刻,他选择抛下家庭,勇往直前。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领先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者的鼎力支撑!
18.请在文中三道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短句。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① 。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
多年了。

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

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② 。

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
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

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
的适当拼配。

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一杯茶水,凝聚了中国饮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
道,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C.作家水运宪在长沙雨花区采风,用独特视角探寻雨花创新发展的文化价值。

D.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了热情,便没有了宗教、历史、浪漫和艺术。

—— 巴尔扎克(法国)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和你的热情开战。

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