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CT 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CT 诊断
雷俊杰;冉慕光;温金玉;关秀红;邓树芳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C T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认识。

方法:选取经过病理证实的27例患者,对这27例患者进行C T扫描,其中对22例进行增强。

结果:有10例在腹膜后左侧,13例在右侧,4例双侧都有;9例为脂肪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4例为淋巴管瘤,2例为神经性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为畸胎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

结论:CT 能够定性、定位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诊断,并提供出可靠的影像依据,而且其定位比定性要优越。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09
【总页数】3页(P1213-1215)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
【作者】雷俊杰;冉慕光;温金玉;关秀红;邓树芳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511518;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511518;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511518;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511518;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5115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原发性的腹膜后肿瘤指的是腹膜后原有的器官(比如:肾脏、胰腺等)之外,在腹膜后的组织起源的肿瘤。

其发病概率较低,但是肿瘤的种类比较繁多,由于在国内其影像报告并不多,因此,本文收集了经过病理证实后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对他们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27例经过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为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4岁。

临床表现为发热无力、腹痛、恶心呕吐、排尿急迫、尿频、体重减轻、肾盂积水、食欲减退等病症。

CT扫描机的机型为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式机型,做CT扫描之前要禁食4~6h,检查前1h要口服1.5%~2.0%的泛影葡胺水溶液500~800ml,为了让小肠的远近端都能够显出影像,在检查前让患者再加服300~500ml,扫描的范围是从剑突下到耻骨联合处,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进行连续扫描,如果疑似小病变,则需要进行3~5mm薄层扫描。

27例患者都进行CT扫描,其中对22例进行增强检查,在增强检查之前要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10例在腹膜后的左侧,13例在右侧,4例两侧都有。

2.2 病变的CT特征表现(1)脂肪肉瘤是密度不均匀的脂肪肿块,在增强后密度低的脂肪不能完全强化,伴有实性成分。

(2)平滑肌肉瘤是一大块软组织的密度肿块,经常出现囊变、坏死的现象。

(3)神经源性肿瘤是密度均匀一致并且较低的肿块,增强后显示为间隔或条纹样强化。

(4)畸胎瘤可以看见钙化、脂肪、牙样或者骨化结构。

(5)淋巴管瘤的边界较清楚,且密度较低为均匀的囊性肿物。

2.3 邻近脏器和病变的关系(1)肿块和输尿管、肾的关系较密切,而且受到压力出现变形、移位、肾周围的脂肪轮廓消失现象。

(2)肿块与腰大肌紧贴,使其轮
廓消失、变形。

(3)腹肾静脉、下腔静脉、主动脉受到压力前移。

2.4 病理证实的结果 9例为脂肪肉瘤,2例为平滑肌肉瘤,4例为淋巴管瘤,2例
为神经性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为畸
胎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一组包括了很多类型的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大约0.2%。

其中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占43%~63%,其次是神经组织的肿瘤,最少见的是残余在胚胎组织的种类。

因为腹膜后腔的容量较大,肿瘤易隐匿,首次诊断肿块都是巨大的,而且经常已经侵犯了邻近的器官,将其完全切除的概率比较低,容易导致局部复发。

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主要在定性与定位这两个方面。

3.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表现肿瘤位于脊柱旁,和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脾
静脉、腰大肌相邻,而且还和输尿管、肾、胰头、升结肠、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相邻,使肿瘤向前包绕或者推移,其CT诊断的正确率高达87%左右。

3.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表现
3.2.1 良性肿瘤: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脂肪瘤、血管瘤、良性畸胎瘤、淋巴管瘤等,肿瘤的体积较小,包膜均都完整,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或者均匀,比较少见。

例如淋巴管瘤,它的构成主要是囊性扩张的淋巴管,而且边界较清楚,分隔得较纤细,密度均匀而低,质地较软,沿着器官的间隙来分布。

病例分析:患者,女性,79岁,CT平扫:腹骶前膀胱上方可见一类圆形囊实性肿物,大小约9.6cm×9.3cm×9.1cm,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Hu,实性部分CT值约46Hu (图1)。

增强扫描病灶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呈斑片状强化,CT值约90Hu。

病灶边缘清晰,向下推压膀胱;向左推压左侧髂血管;右侧输尿管下段受压,右肾及输尿管扩张积液(图2)。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副神经节瘤(图3)。

3.2.2 脂肪肉瘤:密度低,巨大,-20Hu以下是定性的特征,常沿着腹膜后肾周
围间隙上的筋膜以及组织器官生长。

按照CT的表现可分为:假囊肿型、混合型与实体型。

实体型的脂成分较少,分化不良,CT值基本都在20Hu之上;混合型在脂肪灶上,为实性成分,CT值在-20~40Hu之间;假囊肿型密度呈水样,囊实
型类似于假囊肿。

少数的情况下,在肿块内没有脂肪成分,类似于其他的腹膜后肿瘤。

病例分析:患者,男性,69岁,CT表现:腹膜后右肾周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12.2cm×12.1cm×20.4cm,密度不均,边缘光整,平扫CT值约
25~42Hu,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25~55Hu,门脉期CT值
约40~130Hu,延迟期病灶略廓清。

病灶包绕右肾生长,与右肾脂肪间隙消失,右肾向左上方移位。

腹主动脉发出多条小动脉进入上述肿块。

肿块与肝脏分界尚清晰,右侧肾上腺显示欠清晰,右侧结肠旁沟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胆囊、胰头受压、移位。

双肾实质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直径约0.5~2.4cm,各期未见明显强化;
双肾肾盏内见多发结节状、斑片状高密度影,最大者大小约1.7cm×1.4cm,双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积液。

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4、5)。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去分化脂肪肉瘤(图6)。

图1 副神经节瘤CT平扫
图2 副神经节瘤CT增强扫描
图3术后病理结果
3.2.3 纤维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由成纤维样的细胞与组织样细胞的成分构成,伴有单核巨细胞的数量不等,是炎症组织和黄色瘤细胞所组成的一种多形性的肉瘤,形态不规则,供血较丰富,经常出现坏死、大出血现象,少数的呈囊性。

3.2.4 平滑肌肉瘤:在中老年人群中好发,边界锐利清楚,肿块巨大,伴有低密度大片的中心坏死,强化后比较明显。

3.2.5 神经源性的肿瘤:神经纤维瘤是为哑铃状的,并向脊椎内外进行生长,其密
度较均匀;神经纤维的肉瘤密度是不均匀的,且没有软组织特征性的肿块,其边界也不清楚。

3.2.6 血管外皮的细胞瘤:好发人群为青壮年,是多血管性的肿瘤,伴有的钙化是斑点状的。

增强后较为明显,其特点为持续的时间较长。

3.2.7 畸胎瘤:其特色是成分为混合性的,含有骨化、钙化、脂肪等结构。

图4 脂肪肉瘤CT平扫
图5 脂肪肉瘤增强扫描
图6 术后病理结果
4 诊断鉴别
需要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和转移瘤、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淋巴瘤的表现常为盆腔、腹腔的淋巴结受到入侵,呈融合团块或者散在分布,其边缘清楚,有均匀的密度,常与全身其他部位上淋巴结的肿大合并。

转移瘤常表现为孤立的团块或者在腹主动脉的下腔静脉周围有多个结节,可以是不均匀的或者是均匀的,增强后可见到低密度的坏死,在临床上多发现原发性的恶性病变。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CT诊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安全、简单、无创,是首选的检查项,而且对肿瘤的定性与定位帮助很大,特别是其的定位诊断。

本文通过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进行了探究,为其今后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佩,黄鹤,方芳.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策略和治疗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31-232.
[2]张艳,黄明刚,吴晓红,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
杂志,2007,23(4):478-450.
[3]黄佳琳,王焕亮.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初步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
入放射学,2004,13(1):44-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