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
世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
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被奉为“诗圣”。
知 • 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品“三吏”《
人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论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
世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
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
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名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句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速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 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 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 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思考】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 首
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
联
读 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
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
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
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02
诗歌精读
读文正音 词语解释
读
坼( chè )
文
正
戎( róng )
音
涕泗(tì sì )
词坼
语 乾坤 解 释 凭轩
。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
漂泊就意志消沉。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
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
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
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
世
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知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 写作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背景
人
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
论
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 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
分裂 指日、月 靠着窗户
戎马 指战争
无一字
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 患肺病,风痹,右耳已 聋
涕泗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03
诗歌研读
小组合作,划分节奏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
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 联
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②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
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③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
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 “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这期 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 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 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 实是一句包含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再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 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 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 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只见,亲朋旧故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 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 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 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
联
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 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抒发了沉郁之感。
颔联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 颔
这两个词的妙处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文字,跟随杜甫去感受岳阳楼及其下
洞庭湖的风光,去体会杜甫融于笔墨的深沉情思。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
知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
人 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
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
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
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
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
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源自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联
①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与这首诗的颔联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
②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 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 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 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 ,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目 3.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标
4.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 点 读懂诗句,学习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难 教学难点: 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01
诗歌初读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名句速递 题目解读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题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
目
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 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
解 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
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楼吟诗抒怀,其中有四座楼也因文
新 人题诗而名声大振,成为了一种文学印记。那同学们知道 课 这是哪四座楼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
楼,是李太白曾送“故人西辞”的黄鹤楼,是“落霞与孤
导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是承载了范仲淹“ 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岳阳楼。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 受?
① 写了“洞庭湖”、“岳阳楼”,给人以辽阔雄伟的感受; ② “吴楚”和“乾坤日月”则给人开阔博大的感觉; ③ “孤舟”则让人有孤单漂泊之感。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首
联
①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 “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 楼宿愿的愉快。“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机的抒情感怀意境。
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全
的。
诗
④ 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
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
⑤ 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
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⑥ 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
目 01 诗歌初读
教重
学点
02 诗歌精读
录
目难
03 诗歌研读
标点
04 课后拓展
目 01 诗歌初读
录 02 03 04
诗歌精读 诗歌研读 课后拓展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名句速递 题目解读 读文正音 词语解释
素材积累 课堂检测
1.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教 学 2.品味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颈
的情感?
联
①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
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
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
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世 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
知 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人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 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
论 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
联
①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 气势。
②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 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 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 眼前。
③ “坼”“浮”两字,表现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颔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颔
联
①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②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③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
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
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
凡,惊天动地。
【思考】颔联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 颔
,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
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
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
特点。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全
诗
➢ 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
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
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
意境。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
,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
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
上”首尾呼应。
【思考】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 尾
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联
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看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 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 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②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 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③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思考】结合前一句诗思考一下,“孤舟”是否有其 颈
象征意义?
联
① “孤舟”表面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
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② 深层里,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
人自己。
③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
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
、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
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
,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
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
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全
的。
诗
①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② 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
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③ 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
世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
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被奉为“诗圣”。
知 • 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品“三吏”《
人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论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
世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
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
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名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句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速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 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 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 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思考】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 首
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
联
读 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
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
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
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02
诗歌精读
读文正音 词语解释
读
坼( chè )
文
正
戎( róng )
音
涕泗(tì sì )
词坼
语 乾坤 解 释 凭轩
。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
漂泊就意志消沉。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
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
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
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
世
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知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 写作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背景
人
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
论
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 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
分裂 指日、月 靠着窗户
戎马 指战争
无一字
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 患肺病,风痹,右耳已 聋
涕泗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03
诗歌研读
小组合作,划分节奏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
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 联
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②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
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③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
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 “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这期 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 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 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 实是一句包含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再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 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 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 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只见,亲朋旧故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 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 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 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
联
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 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抒发了沉郁之感。
颔联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 颔
这两个词的妙处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文字,跟随杜甫去感受岳阳楼及其下
洞庭湖的风光,去体会杜甫融于笔墨的深沉情思。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
知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
人 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
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
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
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
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
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源自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联
①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与这首诗的颔联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
②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 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 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 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 ,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目 3.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标
4.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 点 读懂诗句,学习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难 教学难点: 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01
诗歌初读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名句速递 题目解读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题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
目
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 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
解 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
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楼吟诗抒怀,其中有四座楼也因文
新 人题诗而名声大振,成为了一种文学印记。那同学们知道 课 这是哪四座楼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
楼,是李太白曾送“故人西辞”的黄鹤楼,是“落霞与孤
导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是承载了范仲淹“ 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岳阳楼。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 受?
① 写了“洞庭湖”、“岳阳楼”,给人以辽阔雄伟的感受; ② “吴楚”和“乾坤日月”则给人开阔博大的感觉; ③ “孤舟”则让人有孤单漂泊之感。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首
联
①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 “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 楼宿愿的愉快。“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机的抒情感怀意境。
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全
的。
诗
④ 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
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
⑤ 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
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⑥ 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
目 01 诗歌初读
教重
学点
02 诗歌精读
录
目难
03 诗歌研读
标点
04 课后拓展
目 01 诗歌初读
录 02 03 04
诗歌精读 诗歌研读 课后拓展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名句速递 题目解读 读文正音 词语解释
素材积累 课堂检测
1.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教 学 2.品味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颈
的情感?
联
①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
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
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
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世 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
知 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人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 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
论 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
联
①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 气势。
②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 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 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 眼前。
③ “坼”“浮”两字,表现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颔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颔
联
①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②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③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
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
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
凡,惊天动地。
【思考】颔联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 颔
,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
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
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
特点。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全
诗
➢ 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
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
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
意境。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
,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
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
上”首尾呼应。
【思考】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 尾
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联
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看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 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 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②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 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③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思考】结合前一句诗思考一下,“孤舟”是否有其 颈
象征意义?
联
① “孤舟”表面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
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② 深层里,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
人自己。
③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
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
、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
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全
诗
➢ 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
,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
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
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全
的。
诗
①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② 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
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③ 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