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
一前言
1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使用及管理,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制定本指南。
2本指南主要目标在于向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编制、复核、使用和管理审计工作底稿时提供指导,如无其他恰当特殊理由,审计人员应遵照执行。
二释义
1本指南中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审计人员编制形成,也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经审计人员审核后形成。
2 本指南中审计证据是指在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3 本指南中审计档案是指在规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并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分类归档后形成的档案资料。
三总则
1 真实性。
系指审计工作底稿中各类资料来源应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
系指审计中应根据确定的审计目标在实施完整的审计程序,索取相关审计证据后明确表达专业判断意见。
3 必要性。
系指审计工作底稿中应保存所有必要的审计证据。
4 有效性。
系指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证据对审计结论支持充分,避免资料的重复索取和引用。
5 简洁性。
系指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力求突出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内容。
四一般原则
1审计工作底稿基本内容
1.1 审计工作底稿应同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被审计单位名称:即财务报表的编制单位,若财务报表编报单位为某一集团的下属公司,则应同时写明下属公司的名称,被审计单位名称可写简称。
举例:被审计单位为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审计工作底稿中可写为:新时空天津分公司。
2)审计项目名称:即某一财务报表项目名称或某一审计程序及实施对象的名称,如具体审计项目是某一会计科目,则应同时写明该会计科目。
举例:如审计人员负责审计利润表中管理费用科目,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项目名称为:管理费用。
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指某一资产负债类项目的报告时点或某一损益类项目的报告期间。
举例:如审计人员负责审计20X7年度财务报表,则资产负债类项目审计时点为:20X7年12月31日;损益类项目审计期间为:20X7年1-12月。
4)编制人姓名及编制日期:即审计人员必须在其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名和签署日期。
签名时可用简签,但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5)复核人姓名及复核日期:即审计人员必须在其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名和签署日期。
签名时可用简签,但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相关要求同上)。
若有多级复核,每级复核者均应签名和签署日期。
6)审计目标及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审计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如何利用审计资料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目的。
举例:取得(或编制)管理费用按项目各月明细表,加总并进行月波动分析,复核发生金额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重大不合理现象存在。
7)审计过程记录:即审计人员的审计轨迹与专业判断的记录。
审计人员应将其实
施审计而达到审计目标的过程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8)审计标识及说明:审计标识是审计人员为便于表达审计含义而采用的符号。
为便于他人理解,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说明各种审计标识所代表的含义。
审计标识应前后一致。
9)审计结论:即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对某一审计事项所作的专业判断。
就内控测试而言,审计结论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及是否可以信赖所作的判断;就实质性程序而言,审计结论是指审计人员对某一审计事项的余额或发生额的确认情况,以及是否达到该事项的前述审计目标所作的判断。
10)索引编号:即审计人员为整理利用审计工作底稿,将具有同一性质或反映同一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工作底稿分别归类,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控制所作的特定编号。
11)其他应说明事项:即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判断,认为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记录或说明的其他相关事项。
1.2 审计工作底稿中由被审计单位、其他第三者提供或代为编制的资料,审计人员应在审计目标中注明资料来源,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将审计轨迹连同专业判断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并包括上述1中的基本内容。
2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
2.1 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在内容上应做到:资料详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
2.2 审计工作底稿应使用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建议编制人使用蓝色笔书写,复核人使用黑色笔书写;上年审定数、审计标识、索引编号用红色笔书写。
2.3 审计工作底稿应有工作编号。
工作编号应在审计工作底稿右上角,按照审计档案隔页板规定的号码编排,中间不得断号。
2.4 工作编号按照审计档案隔页板的规定采用加“1”的方式连续编号,除特殊情况外(如多页的同一文件、补充特殊文件或工作底稿等),不得使用横线、斜线等编制工作编号。
举例:如应收账款工作底稿共96页,其各页工作编号为H1000,H1001,H1002,H1003,……,H1095,H1096。
如客户提供的应收账款明细表为10页,其第一页工作编号为H1001 1/10,第二页工作编号为2/10,……第十页工作编号为10/10。
2.5 审计人员(包括编制人、复核人)应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中签字,包括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或编制的工作底稿。
如为多页同一文件,只需在第一页签字即可,但该文件必须连续编号。
2.6 审计人员签名简写应以表格形式在审计档案前列明,所有签字应用手工签署,不得打印。
2.7 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使用各种审计标识符号,但应以表格形式在审计档案前说明其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
本所规定的通用审计标识符号参见附件一、通用审计标识符号。
2.8 审计工作底稿中应按照审计隔页板编制区域(Section)主表,审计具体会计科目应编制科目主表。
主表格式参见附件三、审计工作底稿模板。
2.9 审计工作底稿中科目主表应至少包括:所审计科目名称、上一年度审定数字、本年度未审计数字、预留审计调整及重分类空间、本年度审定数字、上一年度审定数字与本年度未审计数字比较、上一年度审定数字与本年度审定数字比较。
2.10 审计工作底稿中科目辅表(即其他审计工作底稿)应做到:
2.10.1 记录执行审计程序的过程。
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应先阅读审计程序,以便将某些工作合并及相互配合。
2.10.2 审计工作底稿应力求简洁、简明、合理、正确并完整,但无需重复抄写。
2.10.3 对所获得资料应注明来源,例如数字来自账簿、合同等;事实来自其他文件或来自经管人员的说明。
2.10.4 在审核抽查时应对选择之资料及选择方法进行说明。
2.10.5 审计工作底稿应预留空间以便在复核后按照指示进行补充,并应与主表、其他辅表进行索引。
2.11 在审计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底稿或表格均应进行查核并根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及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审计结论应包括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和识别的控制缺陷或错报。
常见审计结论参见附件二、通用审计结论范例。
2.12 以上规定的内容和规定的方式外,编制人、复核人不得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个人喜好增加内容或以其他方式编制。
3 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关系
3.1 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保持清晰的索引关系,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
3.2 交叉索引编号均应以红色笔标明,必须双方同时注明。
3.3 主表和明细表之间必须进行索引。
索引时按照左进右出的原则进行。
3.4 按照有关会计报表项目、会计科目或具体审计项目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记录的内容与数据,应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直接对应,并注明来源。
各审计工作底稿间相互引用之事实或数字,应分别注明交叉索引编号。
举例:增值税销项税金测算系利用被审计单位利润表中主营业务利润(收入)数字,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如引用该数字,应在数字旁以红笔列明其来源于利润表。
3.5 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应保证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审计结论、审定数字与MAPS、审定会计报表、审计报告附注和审计意见中的相关结论和数字相互索引和一致,并注明交叉索引编号。
4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4.1 审计工作底稿应建立分级复核制度。
初中级审计人员(审计小组成员)编制的工作底稿应由高级或项目负责人(小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复核;高级或项目负责人(小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编制的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经理复核;项目负责经理编制的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合伙人复核。
项目负责经理及项目负责合伙人对重要审计工作底稿也应予以复核。
4.2 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必须进行复核。
复核人在复核时应做出必要的记录并在每张审计工作底稿中签名。
4.3 在复核时,复核人对已执行的审计程序和完成的工作记录如发现问题,应形成审计问题记录表(Review Notes),并指示编制人予以答复、处理并形成相应的审计记录。
4.4 审计问题记录表(Review Notes)在编制人答复完成并经复核人员复核后,应报上一级复核人复核处理结果,该审计问题记录表(Review Notes)不应保留在审计档案中。
5 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和保管
5.1 审计工作完成后经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应按照审计档案隔页板的顺序排列,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审计档案。
5.2 审计档案中应保存有效的审计工作底稿,除特殊情况外,与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无关的资料如被审计单位账页、凭证、单据等复印件不应放入审计档案中。
5.3 事务所审计系统所规定的控制类文件,如审计控制表、审计计划策略书、提请合伙人注意事项、审计报告等必须经过适当的批准并保存在审计档案中。
其中审计报告首页应有经逐级复核签字的蓝章印记;审计报告页应为有签字盖章的复印件;审计报告后附会计报表和附注应按照上述3.5要求著明交叉索引编号及复核标示符。
5.4 审计档案应当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
永久性档案应与当期档案分开装订,以便更新。
5.4.1 永久性档案是指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
5.4.2 若永久性档案中的某些内容已发生变化,应当及时予以更新。
5.4.3为保持资料的完整性以便满足日后查阅历史资料的需要,永久性档案中被替换下的资料一般也需保留。
5.4.4被替换下的资料应汇总在一起,与其他有效的资料分开,作为单独部分归整在永久性档案中。
5.4.5 当期档案是指记录内容经常变化,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
5.5 审计档案的保管参见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和借阅制度》。
6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和查阅
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和查阅参见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和借阅制度》。
五附则
1本指南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2本指南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2
附件一
通用审计标识符号
审计标识符号含义
β期初余额与上年审计后报表期末数相符
G/L 与总账核对相符
S/L 与明细账核对相符
B/S 与资产负债表核对相符
P/L 与利润表核对相符
TB 与试算平衡表核对相符
FS 与已审会计报表核对相符
PBC 客户提供资料
V 与原始凭证核对相符(发票、入库单、出库单)
R 与文件依据核对相符(合同、协议、会议纪要)
√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致
C 已发询证函
¢已收回询证函
S/S 未达事项已经发生
L 记录在正确的期间
∧直栏数字加计(竖加),复核无误
< 横栏数字加计(横加),复核无误
χ直横栏数字交叉加计(横加竖加),复核无误
▲重点符号
N/A 无此情况,不适用
& 关联单位
附件二
通用审计结论范例
举例一:(控制测试工作底稿)
审计目标:
测试本期间内以下控制的运行是否有效。
采用审计抽样检查销售合同是否经过批准,签订人是否经过适当的授权,即在权限列表之内,对于超出一定金额的销售合同,是否经由上一级授权人员批准。
审计过程:
(略)
审计结论:
没有发现销售合同未经管理层适当批准的情况。
在本期间内该项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举例二:(细节测试工作底稿)
审计目标:
测试应收账款的存在及计价和分摊。
选取单项应收账款余额超过XX元的项目进行函证,对于收到的回函,检查对方确认的金额是否与账面金额一致;如果有不符实向,分析产生不符事项的原因、考虑该事项是否构成错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审计过程:
(略)
审计结论:
测试结果没有发现误差。
基于以上获取的审计证据,在应收账款的存在及计价和分摊方面,没有重大错报。
举例三:(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目标:
分析应收账款实际周转情况,考虑坏账准备的计价和分摊。
审计过程:
(略)
审计结论:
基于以上的分析,应收账款的实际周转情况与预期数据之间没有重大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