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 内含物
3.类囊体
高等植物的类囊体垛叠成基粒,其意义有 二:
膜的垛叠意味着捕 获光能机构的高度 密集,更有效地收 集光能,加速光反 应;
膜系统是酶的排列 支架,膜垛叠就犹 如形成一条长的代 谢传递带,使代谢 顺利进行。
(二)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3) 营养元素
➢ 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是叶绿素合 成过程中酶促反应的辅因子。缺少这些元素时就会引起缺 绿症。
➢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其中尤以氮的影 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 低的标志。
缺N
CK
萝卜缺N的植株老叶发黄 缺N老叶发黄枯死,新叶色淡,生长矮小,
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 主 要 有 四 类 , 即 光 系 统 Ⅰ ( PSI ) 、 光 系 统 Ⅱ ( PSⅡ ) 、 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它们参与了光能 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由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称类囊 体膜为光合膜(photosynthetic membrane) 。
两者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于叶绿素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 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图)。
叶绿素的结构特点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 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 植醇,phytol)“尾巴”。卟 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个甲烯 基(-CH=)连接而成。
卟啉环的中央结合着一个 镁离子。镁离子带正电荷,而 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 ,因而具有极性,是亲水的。
物免受伤害.
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繁衍 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 内含物
3.类囊体
➢ 叶绿体被膜(chloroplast envelope) 由两层单位膜组成,被膜上无叶绿素, 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 光合作用的微环境。
类囊体膜超分子蛋白质复合物
蛋白复合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
➢PSⅡ主要存在 于基粒片层的堆 叠区, ➢PSⅠ与ATPase 存在于基质片层 与基粒片层的非 堆叠区, ➢Cytb6/f复合体 分布较均匀。
蛋白复合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在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 称为光合色素。
(2) 温度
➢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 影响。
➢ 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 2℃,最适温度约 30℃,最高温度约40℃。
➢ 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 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 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大于合成,因而夏天绿叶蔬 菜存放不到一天就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 叶绿素解体慢,这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带在400-500nm蓝紫光区。
➢ 叶绿素最强的吸收区有两 处:波长640~660nm的红光部分 和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叶 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尤 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 素的溶液呈绿色。
➢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
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又称为基 质片层(stroma lamella),伸展在基质 中彼此不重叠;
基粒类囊体(grana thylakoid),或称基粒 片层(grana lamella),可自身或与 基质类囊体重叠,组成 基粒。
基粒 基粒类囊体
基质 基质
基质类囊体
囊腔
示意基质类囊体与基粒类囊体
叶 醇
叶绿素a
(二)植物的叶色
高等植物叶子所含各种色素的数量与植 物种类、叶片老嫩、生育期及季节有关。一般 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 比例约为3:1,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为3:1, 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约为2:1。由于绿色的叶绿 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 的叶子总是呈现绿色。
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片衰老时,叶绿素较 易被破坏或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 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至于红叶, 因秋天降温,体内积累了较多糖分以适应寒 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 素苷(红色),叶子就呈红色。枫树叶子秋 季变红,绿肥紫云英在冬春寒潮来临后叶茎 变红,都是这个道理。花色素苷吸收的光不 传递到叶绿素,不能用于光合作用。
➢ 外膜(outer membrane) 非选择性膜,分 子量小于10000的物质如蔗糖、核酸、无 机盐等能自由通过。
➢ 内 膜 (inner membrane) 选 择 透 性 膜 , CO2、O2、H2O可自由通过;Pi、磷酸丙糖、 双羧酸、甘氨酸等需经膜上的运转器才 能NAD通P+过、P;Pi蔗等糖物、质C则5`不C7能糖通的过二。磷 酸 酯 、
Rubisco),占基质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还含有淀粉粒(starch grain)和嗜锇滴 (又称脂质球或亲锇颗粒,是脂类的贮 藏库)。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 内含物
3.类囊体
由单层膜围 起的扁平小 囊。根据类 囊体堆叠的 情况,将类囊 体分为二类:
植物体内不同光合色素对光波的选择吸收是植物在长期进化 中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这使植物可利用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进行光合作用。
四、叶绿素的形成
(一)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1)原料:
谷氨酸(或α—酮戊二酸)
5 - 氨基酮戊酸(ALA)
(2)不需要光的阶段
ALA
原叶绿素酸脂
(3)需光阶段
原叶绿素酸脂 光 叶绿酸脂a H+
2. 蓄 积 太阳能
3. 环 境 保护
光合作用制造了生 物所需的几乎所有 的有机物,是规模 巨大的将无机物合 成有机物的“化工 厂”。
光合作用积蓄 了生物所需的 几乎所有的能 量,是一个巨 大的“能量转 换站”。
维持大气中 光合释放氧
氧气和二氧 形成臭氧/O3 化碳浓度保 层,它滤去 持基本稳定; 紫外光使生
➢ 推测各色素分子在 蛋白中的排列和取向有 一定规律,以使光能在 色素分子间迅速传递。
二、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将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之间,就可以看到光谱中 有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了,光谱上出现了暗带,这就是叶绿体 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最强的 吸收区有两个:
640-660nm的红光 430-450nm的蓝紫光
叶绿素
(a:b = 3:1
)3
三
1
大 类胡萝卜素 (胡萝
类
卜素:叶黄素=
1:2)
藻胆素
(一) 叶绿素(chlorophyll)
1.叶绿素的结构
叶绿素包括a、b、c、d四种,高等植物含有叶 绿素a、b两种。
叶绿素是双羧酸酯,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 个被叶醇所酯化 。
叶绿素a(chla)呈蓝绿色, 叶绿素b(chlb)呈黄绿色。
光谱很相似,但也稍有不同:叶
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
素b的高,而蓝紫光区的吸收峰
则比叶绿素b的低,也就是说,
叶绿素b吸收短波长蓝紫光的能
主要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上端显示地球上入射光的光谱。
力比叶绿素a强。
类胡萝 卜素的 吸收带 在 400500nm 的蓝紫 光区, 它们基 本不吸 收黄光, 从而呈 现黄色。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习要点:
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叶 绿体结构、功能及叶绿体色素的种 类及其光学特性。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指光养生物利用光能把无机 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它是一个生物氧化还原的过程。
光能
CO2 + HH22AO* 绿色植物 (CH2O) + O2A*2+H2O
人们常根据这一原理用醋酸铜处理来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特点
由8个异戊二烯形成的四萜,含有一系列的共轭双键,分子的两 端各有一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己烯,也即紫罗兰酮环,类胡萝 卜素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 C40H56)和叶黄素 (lutein,C40H56O2)两种。
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和中 央镁离子易被光激发而引起电 子得失,使叶绿素具有特殊的 光化学性质。
细菌
2.叶绿素的化学性质
叶绿素是一种酯,因此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与乙醇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
卟啉环中的镁离子可被H+、Cu2+、Zn2+所置换。用酸处 理叶片,H+易进入叶绿体,置换其中的镁离子,形成褐色的 去镁叶绿素,使叶片呈现褐色。去镁叶绿素容易再与铜离 子结合,形成铜代叶绿素,颜色比原来更鲜艳稳定。
光合作用的原料
要
产
物
点
反应场所
动力
CO2 和H2A(H2O或H2S ) CH2O、2A和H2O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
光能
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该过程有 以下几个反应特点:
H2O 被氧化成分子态的氧; CO2 被还原成糖; 在反应过程中完成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变。
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1. 把无机物转 变成有机物
2.类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
类胡萝卜素除了有吸收传递光能的 作用外,还有在强光下逸散能量,保护 叶绿素免受伤害的功能。
➢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 和类胡萝卜素在类囊体 膜中以非共价键与蛋白 质结合在一起。
➢ 一条肽链上可结合 若干色素分子,组成色 素蛋白复合体,
根系细长,分枝(蘖)减少。
棉花缺Mg网状脉
苹果缺Fe,新叶脉间失绿
小麦缺Cu叶片失水变白
柑桔缺Zn小叶症伴脉间失绿
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控制,如水稻、 玉米的白化苗以及花卉中的斑叶不能合成叶绿素。 有些病毒也能引起斑叶。
吊兰
蟆叶海棠
金边富贵竹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内 含物
3.类囊体
叶绿体被膜以内的基础物质称为基质, 以水为主体,内含多种离子、低分子的有 机物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等。基质是碳同 化的场所。含有还原CO2与合成淀粉的 全部酶系,其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 化/加氧酶(ribulose bispho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 条件。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 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 素又会受光氧化而破坏。
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黄白色, 遮光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 色。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 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 称为黄化现象。
也有例外情况,例如藻类、苔藓、蕨类和松 柏科植物在黑暗中可以合成叶绿素,其数量 当然不如在光下形成的多;柑橘种子的子叶 及莲子的胚芽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形成叶 绿素,推测这些植物中存在可代替可见光促 进叶绿素合成的生物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