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孰与我大:夜郎国的兴衰考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孰与我大:夜郎国的兴衰考据
夜郎兴衰
流夜郎闻不预
李白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有《李太白集》。
【注释】
流:流放。
夜郎:古国名,中心在今贵州一带。
酺:聚众饮酒,往往须由政府批准。
北阙:京师的皇宫。
太康:安乐祥和。
南冠君子:指囚徒。
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见钟仪南冠作楚囚事。
遐荒:荒凉遥远的地方,指夜郎。
汉酺:汉代赐酺,这里指唐朝事。
钧天乐:仙乐,指唐朝赐酺时所奏乐。
安史之乱后,大诗人李白以''从逆''罪被肃宗流放夜郎,后遇赦返回。
其间李白写的不少诗篇中都提到了夜郎。
夜郎当时是唐朝的一个郡。
那么,夜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它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哪些印记?
夜郎古国
夜郎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居住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湖南西北及四川南部等地区。
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
西汉初,竹王多同自立为侯。
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
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
元
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
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
西汉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共存在了三百多年。
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
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已足够证明。
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国都之谜
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夜郎古都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有很多种说法。
贵州的牂牁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
而江边茅口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古驿道、古驿站,江畔硕大的王子坟、古烽火台等,也被认为具有夜郎王侯的气势和风度。
另外,当地民众还发现过不少西汉时期的遗物,如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还有在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和王妃遗骸、陪葬的陶釜,这些都证明茅口和夜郎古文明之间的密切关联。
广告一位股市天才悟出 MACD 的内部精髓,看懂精准切入起爆点湖南省沅陵县也被很多人看作夜郎故都。
沅陵历史上就是文化昌盛之地,且与贵州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
而据考证,李白诗中的''夜郎''有可能就在沅陵。
另外,夜郎国的建立者称竹王,可能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由此有人认为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的中心。
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当地还可看到可能是王府的残墙断壁旧址。
古城池约有2平方千米大小,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
内有两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也就是夜郎王族)长期居住。
1949年后民间在耕地时发现过多处保存完好的夜郎古墓,还挖出过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
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分布在很多处,除了上面提到的沅
陵、广顺、茅口等地外,有关的说法还牵涉到贵州、云南、湖南省的十几个地方。
于是有人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至于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因此不断变迁、经常变化。
''夜郎自大''
提到古夜郎国,不能不让人想到''夜郎自大''这句成语。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
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见识浅薄与无知傲慢。
''夜郎自大''成语到清代的时候已广为流行。
如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曾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
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成书于光绪年间后期的晚清讽刺小说代表作《孽海花》也说:''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当然,汉代夜郎国地处边陲,而且独居一方,势力颇大,由于搞不清天下地理形势,提出''汉孰与我大''这样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演变成为现在的成语,恐怕也超出史书的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