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习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终止的是()
A.西晋成立
B.魏灭蜀
C.西晋灭吴
D.曹操病故
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⑧D、①②⑤⑥⑧
3.“杯弓蛇影”这一典故与以下哪次战役有关()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4.你同班4位同窗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然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增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同意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改革方法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操纵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纳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公布均田制
6.以下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缘故是()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显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全然缘故是( )
A.顺应历史进展的趋势B.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增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9.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混居、相互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相互学习,补短扬长,一起进展D.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压迫斗争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从经济进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进程
B.汉化的进程
C.农业化的进程
D.封建化的进程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移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以下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那么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假设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方法?
(3)今天鲜卑族再也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别离站在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判。
三、合作探讨题: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进展,摧毁了大量的生产力。
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都不能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形,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份乃至还不能不采纳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老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久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A 6D 7A 8A 9C 10C 11D
12.(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利用汉语。
学习和同意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操纵。
(2)实行官吏俸禄制,重办贪污;迁都洛阳等(3)站在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闻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的改革方法,增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增进民族融合的方法,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致使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公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纳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专门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纳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能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形态,乃至还不能不采纳汉族的语言。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久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