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极昼极夜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
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区时的计算方法: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
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例题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时区是区。
答案:19时44分西5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 青云花园(38°N)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豪华典雅。
小区由西区、
东区及环绕区组成。
西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 80米高,楼距约60米;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布有车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
当地人
们购买踊跃。
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其告上法庭。
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用户冬季室内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
开发商百般狡辩,但住户们拿
出了强有力的证据,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及上述材料,你能说一说住户们拿出了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吗?
(2)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从考虑让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的角度,你认为住宅楼群应怎样布
局为好?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
一年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在一年中,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最小。
只要在冬
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阳光能够照射到室内,那么在其余的时间里,房间内都会得到
太阳光的照射。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A楼高为M,楼距为N时,B楼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对于青云小区(38°N)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时(冬至日)应为:
α=90°—纬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楼距应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区的楼距实为60米,显然是由于青云花园
的楼距太近(或者说楼层太高)造成了低层住宅的光照不好——这
就是住户们打赢这场官司的有力证据。
实战演练:
1、下图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
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应为( )
A.7日4时B.8日8时
C.7日8时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安大略湖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照2.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点A。
(2)A地日期为_____月_____日。
(3)A地地方时应在_____时_____分至_____时_____分之间。
3.读右图,回答1~3题:
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
A. 1020、1012.5
B. 1017.5、1020
C. 1017.5、1015
D. 1015、1012.5
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
A. 南风
B. 西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3.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汇而
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暖流
C. 寒流
D. 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
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 2月
B. 5月
C. 7月
D. 10月
解析:(1)首先要确定图中两条虚线哪条是晨昏线?哪条是日界线?根据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
速度较慢”这一信息,分析出该图所示是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的7月初,那么北极附近地区应
为极昼,所以不与极点相交的那条虚线是晨昏线;另一条与两极点相交的虚线则为日界线。
(2)解答第一问:根据日界线的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是新的一天的知识可以确定甲地是8日;再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以确定另一条虚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设为Q点)应是一日中的6:00整(因为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所以每天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那么甲地比Q点偏东30个经度,即2个时区,应早2个小时,因此甲地应为8:00;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B。
(3)解答第二问:这一问涉及了世界地理中的四个不同地区,因此首先要明确这些地区所在
的经度范围,即所在时区;再根据甲地所在经度及时区推导出各地的时间,最后再分析判断题
中叙述是否正确。
安大略湖位于北美洲中部,经度约为西经80度,所在时区为西5区,此时应是17点,“夕
阳西下”的说法是符合当时情境的,所以A答案是正确的。
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大致在东经10度左右,即东1区,此时应是7日夜里的23:00。
而“烈日当空”应是正午12:00的时候,因此B答案的说法不正确。
澳大利亚东岸地区大致在东经150度附近,应与甲地时间相同,不可能是“夜幕深沉”的
时候,所以C答案不正确。
泰晤士河畔在0度经线附近,即位于中时区,此时应是7日夜里的22:00,不可能是“曙光初照”之时,因此D答案不正确。
答案:(1)B (2)A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具体考查考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题时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纬的度数,根据题意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如下图)。
并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地方时再根据东西半球规律的划分和全年昼
夜等要求在赤道上画上A点。
A点的日期显然是7月1日,然后在赤道上划出20°W的位置,A的范围是20°W—0°,故顺理成章地计算出A地的地方时是10时40分—12时0分。
本题看上去较难,但如果考生掌握
了经纬网构成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其实也不难。
答:(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
(2)7、 1
(3)1040 120
解析:对等值线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地理考试中最能够区分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
能力的内容。
该组题选用了气压的等值线,比起等高线来更为抽象,提高了对能力考核的力度。
第1题
侧重于思维能力的检测。
即在一个气压的“鞍部”出现新的封闭的等压线,只能也必定有两种
情况:在那里出现了一个更低的气压区域,或者出现了一个稍高的气压区域,而且,所要求判
断的等压线的值,与相邻的等压线的关系只能是等值,或是相差一个“梯度值”(相当于等高线图中的一个等高距)。
即考生首先要确定图中的等压距为 2.5hPa,M点处的等压线位于两条1015.0hPa等压线之间,并确定M点处的气压值应在1015.0hPa+2.5hPa。
由此,正确选项只能是C。
该小题难度为0.205,属试卷中较难题目。
另一种判断方法是,等值线图的一个原则是,任何两条相邻的等值线相距一个等值距。
M点处的等压线与1015和1017.5两条等压线相邻,其取值只可能是1017.5、1015两种情况。
第2题该题是地理学中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综合的特质。
文科考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有一种惧怕理科知识内容的倾向,这正是能力不足的地方。
该题立
意在于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天气现象是非常复杂的,题目要求考生判断出不可能出现的风向。
图示时刻N地位于北低南高近似于平行的两条等压线之间。
由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此时N地的风向可能为各种偏南风和西风,而不会出现东北风。
该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594。
多数考生作出了正确选择。
第3题该题考查了中国气候中最基本的知识。
放在这里实际上只是检测考生对地图熟悉的程
度。
考生通过读图应能够识别出图幅中大部分地区为我国东部沿海,四月份因海陆气团交错产
生的雨带应位于南部沿海,而④地在华南的雷州半岛以北,所以,应选择答案D。
该题难度为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