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滨江公园景观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滨江公园景观策略
———以上高县滨江公园为例
罗斌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滨江公园的景观设施、
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
园内现有的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较少且老旧过时,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
因此,城市滨江公园的重新改造设计刻不容缓。
以江西省上高县滨江公园为例,基于地域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分析挖掘上高县地域文化,并将园内生
态自然景观深入改造,使其成为以弘扬地域文化为主,
兼具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关键字:地域文化;生态;滨江公园;景观改造
计同时提上日程。
3
选题依据
江西省上高县由锦江穿城而过,接受着锦江江水的滋养。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滨江公园作为陆地与水体生态系统交互的生态区,需具备生物多样性高、地域特色显著、景观设施丰富等特点。
经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其特有的文化元素,并与滨江公园的景观改造设计有机融合。
宜春自古儒
风兴盛,兴学重教风气薪火相传,
自唐以来书院林立,讲学传道之风久盛不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上高县位于宜春市中部,因此,书院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滨江公园的景观改造中融入城市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人文景观的精神需求。
4上高县滨江公园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4.1景观设计区域概况
上高县滨江公园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城区锦江北岸,西起青阳大桥,东至镜山大桥,北部为沿江东路[3]。
项目东西全长约1.05km ,项目规划绿地总面积约18.1hm 2,项目段河道常水位为43.1m 。
项目用地为不规则、带幅度的狭长形状,项目场地以城市绿化用地为主。
锦江河道自然环境状况良好,水资源极为丰富。
滨江公园内部地势较为平坦,自然资源多样,河道景观沿岸有较多高大的枫杨,剩余大部分乔木为人工种植的杨树林,仅小部分地区保留着数棵5001相关概念
1.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由于地理区位不同形成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区域的人类因体力和脑力劳动所产生的地方性群体文化。
而狭义上地域文化大致可分为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性的巨大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江西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进一步促进了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
1.2城市公园的概念
古希腊是最早出现城市开放空间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前就存在公共园林,希腊奥林匹克体育场周边搭建的景观园地向当地居民开放,其被认为是城市公园形成的基础。
18世纪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人居环境急剧恶化。
王公贵族私人园地被迫向公众开放,由此拉开城市公园发展的序幕。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需要具备调节城市气候、
维持生态环境、防洪排涝的功能,还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活动和集体性活动的需求,同时具有一定的公共设施,能够直观地反映城市绿化、文化建设的水平[1]。
2选题背景
近年国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进程加快,开发滨水区域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关注度日渐增长。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形式别具一格,改造滨水区域有助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而滨江公园在城市滨水区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滨江公园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其中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运动健康、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高县滨
江公园现已年代久远且缺乏维护,
景观设施受损严重。
因此,政府部门将滨江公园的生态改造和景观规划设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思政专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Z-ZX202008)。
作者简介:罗斌(2000-),男,汉族,江西宜春人,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
计
图1滨江公园元素分析
图
1
63〇
余年的古樟树。
镜山大桥与青阳大桥的中间段主要为
居住住宅用地,其次为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而滨江公园周围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在青阳大桥与镜山大桥之间分布有一类居住用地和城市广场用地。
4.2滨江公园设计原则
本着为上高县建设一条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带,提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原则,同时遵循生态性、安全性、文化性和经济
性原则,为市民打造一处集休闲、
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活动场地,主要的功能为弘扬文化和生态保护,创建生态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滨江景观空间。
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和空间,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景观,让城市地域文化和滨江生态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公园内的人文情怀。
4.3滨江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的设计重点是将公园的功能性与文化性有机结合,为市民打造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通过明确功能分区、丰富场地活动设施,同时,将当地特色书院文化融入景观建筑及景观小品中,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运用主次多入口和分散式停车场的设计,缓解人流、车流拥挤等问题。
采用四级园路设计,使得各景观节点联系更紧密。
根据公园用地性质,将项目区划分为6个功能分区:以古樟树为中心的区域,重视开发人文景观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规划为生态游览区;在远离交通主路口的区域,营造半开放式的交流氛围,规划为静谧交流区;交通路口区域人流量
大,位于公园核心位置,规划为中央广场区;状元洲与大观塔景区隔江眺望,
历史文化悠久,发展上高县特色书院文化,规划为文化体验区;以上高县体育馆相邻区域地形平坦、日照充足,规划为老年活动区和儿童游乐区;由于场地北侧为城市主干道,南侧临近水域,因此采用开放式入口形式,提升游览路线的灵活性。
4.4景观功能分区
4.4.1中央广场区。
中央广场区位于滨江公园中心区域,临近沿江东路和建设南路岔路口,周围人流量大。
中央文化广场主体由青石板铺成,可举办大型文娱、庆典活动。
广场两侧屹立着刻有儒家文学的景观灯柱,设有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文化代表,人物
雕塑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刻写其思想主张及历史影
响,雕塑以时间顺序排列,展现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雕塑在鲜艳的花坛衬托下更显得洁白无暇,高贵典雅。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两侧的景观灯柱亮起暖色灯光,与后排的人物雕塑形成呼应,游人既可学习儒家文化知识,也可在背景音乐中翩翩起舞。
阳光草坪分布在广场北侧,大面积的草坪让游人亲近大自然,精神得到放松。
公共厕所具备无障碍卫生间,给特殊群体提供极大便利。
停车场地面铺装材料采用草格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周围种植大量灌木可以吸收机动车尾气。
4.4.2文化体验区。
文化体验区位于滨江公园南部的
状元洲,园路鸟瞰似鲤鱼形,
有着鲤鱼跃龙门的寓意。
音乐喷泉位于场地中央,喷泉造型由砚台抽象演化,整体采用花岗岩材质,象征知识的源泉,寓意上高浓厚的历史文化。
四周座椅造型由竹简演化而成,更具文化特色。
东侧为江西省第一状元卢肇的人物雕塑景观,雕塑基座上刻写卢肇的生平事迹。
上高县书院中最负盛名莫属清代近圣书院,古建筑设有东西两部分。
西部重建近圣书院,既可供游人参观游览,也可弘扬书院
文化相关知识,东部则为读书自习教室供市民使用,建筑匾额上题字“文风昌盛”。
书院文化景墙分布在环岛
园路内侧,东部一侧雕刻历代的江西科举状元榜,西部一侧雕刻现代的高考状元榜。
观景平台通过台阶达到登高的效果,一江两岸美景一览无余。
4.4.3静谧交流区。
静谧交流区位于滨江公园场地的
西北侧,采用动态与静态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方式,
运用景观造园中动静态相结合以及欲扬先抑的手法,打造半开放式的景观空间,使其具备休闲、洽谈等功能。
既满足了游客对于私密空间的需求,也保证了观赏、游览的功能。
通过宜春著名诗人陶渊明反映出本地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文化交流广场以象征陶渊明的景石雕塑为中心,东侧文化景墙刻有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
北侧绿地则设计两处草庐,古朴的风格与陶渊明的隐居思想相一致。
园路两旁设有铜质的书籍情景雕塑群,依次雕刻谢灵运、赵汝鐩、僧惠洪等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4.4.4老年活动区。
老年活动区位于滨江公园场地的
东南侧,江西冬季寒冷、春秋潮湿,
该区四周无高大建筑物遮挡,日照时间长,可满足老年人对户外阳光的需
求。
景观设施融入大量无障碍设计,
例如,无障碍台阶
、图2滨江公园彩色总平面
图
图3中央广场区剖面
图
1
64〇
盲道等,展现其包容性。
运动广场采用防滑的陶土砖铺装材料,广场地形中间略高,下雨后不易积水。
在主园路两旁设有健身器材,丰富老年人的锻炼方式。
主园路与运动广场之间设有书香长廊连通,书香长廊南侧设置两组意象景观置石,展现状元卢肇少年时刻苦学习诗书的场景,且与状元洲的人物雕塑遥相呼应。
休闲桌上设有嵌入式的象棋棋盘,有效解决棋子丢失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了闲聊、娱乐的活动设施。
4.4.5儿童游乐区。
儿童游乐区位于滨江公园场地东侧,以安全性为基本原则。
充分利用其微地形,设计成沙坑、滑梯和蹦床等儿童活动设施,增加探索性和可玩性。
利用周围灌木植被设计生态护栏,明确儿童的活动范围,活动区中心配备大型遮阳伞,四周为高大乔木,可遮阳避雨。
景观小品则利用枯木桩雕刻,通过形象的雕塑讲述寓言故事,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北侧设计为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场地内采用柔软的塑胶材质进行铺装,防止儿童滑倒,减少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植物配置以安全性为主,主要为无刺花树和花灌,打造可观、可闻、可触的植物景观带。
上高县滨江公园的植被主要体现地域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原生植物和本地乡土植物为主,对于原有植物大部分保留,小部分进行移植。
同时,采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种植方式,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
园内栽植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它们常被用来表示文人君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格,增强公园文化内涵。
同时,根据分区的不同主题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进行搭配,使得该区域整体空间更加协调。
例如,生态游览区尽可能采用开花植物,如八月桂、广玉兰、女贞等,让四季皆有景可观;文化体验区书院周围种植小琴丝竹,竹子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既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也是君子的象征;静谧交流区座椅旁种植春兰,兰花代表着幽静与典雅,其馥郁芬芳的香气能使人心境平和。
公园整体景色考虑其四季变换的效果,创造“三季有花,季季有景”的绿化效果。
常绿乔木以雪松、樟树、广玉兰、八月桂为主;落叶乔木以毛白杨、垂柳、槐树为主;灌木以木槿、迎春、月季花为主;草本植物以翠菊、油菜花、牵牛花、美人蕉为主,湿地滨水区域以睡莲、香蒲、苦草等水生植物为主。
通过乔木、灌木、草本的有机融合,让公园景观层次更为丰富。
图4老年活动区剖面
图
图5儿童游乐区剖面图
4.4.6生态游览区。
生态游览区位于滨江公园场地的南侧。
大部分为湿地,为减少河流上游工厂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强化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需优化滨水植物的配置,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滨水区设计步石、亲水平台、木栈道等功能景观。
步石在花丛中穿过,让游客沉醉在花海中,同时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
再设计与场景相适应的诗词文化景观,例如,菊花丛中写有陶渊明的诗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江边有着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湿地区域铺设透水砖面层,防滑的同时利于雨水的下渗,园路两旁的植草沟,对雨水能起到滞留和净化的作用。
亲水平台四周护栏由钢丝绳及玻璃组成,远看栏杆若隐若现,既为不同年龄段游客带来沉浸的观景体验,也保证了游人的安全。
木栈道与周围的植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游人置身于湿地中感受大自然。
5植物配置
图6滨江公园总鸟瞰图
6生态专项设计
6.1水环境生态规划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进行分类评价,上高县锦江段水质总体为Ⅲ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氨氮,重金属污染包括铊废水污染、酚废水污染等。
上高滨江公园锦江段地表水断面水质综合指数(CWQI)常年位于3.8~4.5区间,其水质在赣西地区相对较差,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
针对上游工业园区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水,设置净化流程,通过截留、沉淀、去除生化需氧量、湿地过滤等步骤,且经水质检测达标后再排入河道。
生态净化系统是保持锦江水质的关键,水生植物自身具有庞大的根系,能够在其不断生长的同时直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所需的养料。
运用植物对污水中的总磷、氨氮以及重金属污水持续净化,净化效果明显的植物有:美人蕉、花叶芦竹、梭鱼草、荇菜和黑藻。
将苦草在水底大面积种植,为微生物提供生长
的
165〇
(上接第162页)单的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
这些器材应该设置在开放的空间中,以方便居民使用。
④设置休息和观察区域。
在住宅小区中设置休息和观察区域,例如花园、草坪、座椅等,可以让居民们在运动后有地方放松和休息。
这些区域应该设置在运动场地和健身步道的周围,以方便居民使用。
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一小时健身”概念,可以鼓励居民们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通过设计多功能运动场地、健身步道、户外健身器材,以及设置休息和观察区域等,可以为居民们提供更多的运动选择和机会
4结语
总之,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理念的应用,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合理的路径规划和空间布局,让居民在生活中不断与环境互动,获得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收稿:2023-05-02)参考文献:
[1]黄雨静.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下的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分析[J].佛山陶瓷,2023,33(01):167-169.
[2]谢晓景.探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点及布局形式——
—以云峰公馆C区为例[J].建筑与预算,2022(10):56-58.
[3]董继波.基于中式主题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君汇·活力城景观设计项目为例[J].福建建材,2022(01):47-49.
[4]陈先玲.浅谈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原则[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20): 90-91.
[5]李昕宸.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谢婧(1987-),女,福建永定人,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
附着空间,微生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有机氮进行直接分解和转化[4]。
通过水生植物和生物共同构建锦江水生态净化风景线。
6.2雨水径流设计
滨江公园的设计中有旱地喷泉、木制亲水平台和滨江栈道等亲水设施,园内对于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通过植物、沙石和土壤结合净化雨水,满足公园对水质的需求。
在设计中加入透水的铺装材料、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生态设计,对园内的雨水起到滞留、径流和净化的作用,使得水质满足园内景观用水标准。
根据园内不同功能分区,雨水径流设计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
高地绿化区设计植草沟收集雨水,通过绿地植被过滤和净化径流雨水,提升滨江地区水质。
而沿江下沉地区设计为湿地,径流雨水经过湿地水生植物起到滞留、净化的作用。
6.3生态铺装设计
滨江公园的生态铺装设计主要体现在材料方面,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回收材料。
公园内有废旧建筑及景观小品,将拆除后的部分废弃石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制成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废气材料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
结合美学和实用的设计理念,广场与部分三级园路的铺装为透水砖材质,滨江步道选用透水塑胶材料,并在北侧加入植草沟进行设计,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净化效果。
公园北部道路采用透水沥青面层,通过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量,有效缓解雨天路面积水问题,对雨水起到净化、存储等作用,促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7结语
早期城市滨江区域的建设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精神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滨江公园所存在的问题愈发显著,已无
法满足现代城市
居民的需求。
以宜
春市上高县滨江
公园为实践对象,
本着“以人为本、
生态优先、弘扬地
域特色文化”的理念。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挖掘和传承上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提炼和筛选,将上高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滨江公园景观当中,展现滨江景观区域的特色和风格,丰富上高县滨江景观空间的精神文化内涵。
同时,滨江公园也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保护与滨江景观紧密结合,通过植物合理配置改善锦江的水质,恢复滨江区域的生态环境,使滨江公园焕发新的活力。
为新时代下的上高县滨江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当下的城市滨江景观建设提供设计思路。
(收稿:2023-04-12)参考文献:
[1]刘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研究[J].居舍,2019(20):106.
[2]雷鸣.宜春市秀江东路滨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科技广场,2007 (12):62-66.
[3]宋洁瑾.上高县滨江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5(05): 40-41.
[4]任宣谕.基于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
[5]李嘉辉.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6]王靖.现代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思路[J].现代园艺,2023, 46(06):72-74.
[7]牛紫萱,陶然.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标识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3,46(05):187-189+183+139.
图7生态铺装设计示意
图166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