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对中国各种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相当于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隋唐时期,服务于大一统集权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重新受到重视,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进士科与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两个主要科目,明经科则重经义,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进士科重诗赋,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宋朝时中国科举制的改革时期,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基本上沿袭了唐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儒家文化的高度重视上,在科举项目中加重了儒家经籍的考试内容。

明朝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思想依然是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应试士人的必读书目,儒家思想因科举制重新控制着知识阶层的大脑,并以强大的文化优势引领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尚,形成一种民族凝聚力,在中央集权的领导下,在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下,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保证了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第二出现一大批文人学士,促进学校的产生
在科举制度下,考试是最基本途径,考试的内容为儒家经典与诗词歌赋,只有寒窗苦读才有走进大殿的机会,在科举制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中唐的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刘晏等大批才学之士涌入仕途,宋代则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程颐、沈括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

“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在唐宋之后的科举选官制度中得到真正体现再加上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教育,重视历史文化知识与语言文学的艺术性,因而也就造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传统品质。

科举制还极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各类书籍需求也增大,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

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
第一、“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到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科举制耗费大量知识分
子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可是只有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题名,大部人直到暮年依旧名落孙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艺术家的产生,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明代将八股文作为标准的考试文体,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完全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只是巩固王权统治的政治手段
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时代来自科举的官僚,是为皇帝服务的,依附于皇权,科举制不仅在官员素质上为集权政治提供保障,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思想控制工具。

科举制度是维系大帝国统治的工具,历代帝王都注重对知识阶层的思想控制,儒家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发展需要,所以也成为科举制统一知识分子思想的标准,进而限制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

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

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造成人们对读书学习的异
常态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便是这种畸形读书观、学习观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长期阴魂不散,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

统治者利用这一点给知识分子充分洗脑,只为自己王权服务,科举制弊端越来越突出,最终废止。

虽然对科举制的评价有利有弊,但科举制在延绵1300多年间,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许多积极影响,为削弱权力阶层对权力的绝对世袭和垄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普通平民提供了机会,对古今中外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借鉴价值。

懂得,真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