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重上井冈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5年,重上井冈山
作者:赵赓
来源:《祖国》2013年第24期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千百万人所咏诵。
这是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不朽名篇。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
一
1965年,离开井冈山已36年的毛泽东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
很想去看看……”5月19日,陪同毛泽东外巡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打电话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并井冈山管理局,准备22日接待毛泽东上山。
5月21日上午10时许,毛泽东结束了在长沙的21天生活,由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陪同去江西考察。
第二天,即5月22日,毛泽东离开茶陵县城,车队绕道行驶,进入江西省永新县。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杨尚奎时任第一书记,因事不在职)和副省长王卓超早已赶到永新县城迎候。
灰色吉姆穿过崇山峻岭,转了几十道弯,终于第一个跃上海拔1343米的井冈山的高峰黄洋界,随后的20余辆小车呈蛇形排列在吉姆后头。
车刚停稳,毛泽东就下车了。
井冈山管理局局长彭国球、副局长孙晋雨按事先的电话约定早已守候在这里迎接。
72岁的毛泽东与井冈山管理局领导同志握手后,便主动地向随行人员介绍:这就是黄洋界!然后,手持从北京带来的竹拐杖,快步走向山顶,观赏黄洋界巍峨险要的地势和当年的哨口遗址。
毛泽东站在黄洋界上极目远望,山风飒飒,护士长吴旭君送来风衣,汪东兴给毛泽东披在肩上。
毛泽东朝前走了几步,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前。
这块碑上一面刻着毛泽东1928年秋写的那阕《西江月?井冈山》词,一面刻着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张平化和刘俊秀仰视着碑文,激情地读了起来: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听着当年写的井冈山的诗词,毛泽东心潮澎湃,他大声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
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你们知道这一仗吗?”接下来他讲道:“1928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进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好险哦!守军凭险抵抗,反复较量,终于把敌人赶下山,才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接着,毛泽东深情地指着架设在哨口的一门大炮,向人们介绍道:这门大炮是南昌起义军带上井冈山的,至于黄洋界上的三发炮弹,人们都说前两发受潮,第三发没有受潮,所以“炮声隆”,其实也受潮了,只是打前两发时,使炮膛加热,为打响第三发提供条件,“从这点上说,前两发的功劳不能抹杀哟!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井冈山管理局同志见毛泽东谈兴正浓,便将随身带来的黄洋界讲解词呈给他看。
毛泽东看到其中有一段叫《毛泽东的空山计》,高兴地笑了起来。
毛泽东竟兴致勃勃地摇着头轻声哼起来: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经验少,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神不定,我在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革命。
管理局同志告诉毛泽东:“去年‘末代皇帝’溥仪也上井冈山瞻仰革命遗址,他兴奋地唱了这段《空山计》京剧,还赋了两首诗。
”
毛泽东说:“共产党把皇帝都改造好了,我请他到中南海作客,吃了一次饭,坐在我身边,我劝他结婚成家,他很感动。
我还用稿费帮助他改善生活,他不好意思收下。
你们说,他在井冈山赋诗二首,我也想在山上填词二首。
”大家听后热烈鼓掌。
二
车队在黄洋界足足停了40分钟,毛泽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时太阳开始下山,车队直奔茨坪。
井冈山上以茨坪为中心,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立有五井碑。
来到大井,毛泽东凝望五井碑片刻,若有所思。
1927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茨坪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毛泽东到了这里后,茨坪便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湘赣边界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都曾设在这里。
东南山脚下,有一栋简陋的小民房,那就是毛泽东旧居。
1928年11月间,毛泽东在这小屋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考虑到毛泽东和随行人员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時也想表达井冈山人民的一片心意,第一天晚餐桌上特地摆上了茅台酒、米酒酿、水果、香烟和丰盛的菜肴。
汪东兴发现后,立即纠正,并批评:“不是说好了嘛,主席每餐四菜一汤,每天两元五角钱伙食标准。
一路上都没有喝酒,你们也将烟酒、水果都撤掉。
主席的随行人员按每天一元五角的标准就餐,一分钱也不能多。
”
汪东兴一再叮嘱:“主席吃得很简单,他不准铺张。
”于是,按照汪东兴的要求,每餐只是四小碟菜,外加一小碗汤,每餐饭菜由服务员用一个双层竹篮子提过去。
毛泽东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辣椒、青菜那是不能少的,他还喜欢吃泥鳅、小鲫鱼。
敬老院有一位老赤卫队员,知道当年的毛委员爱吃小竹笋,特地拔了一些送来。
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说:“很久没有吃过小竹笋了,小竹笋味道好,我有这个菜就行了!”
他特别交待厨房工作人员,四菜一汤的量不要多,够吃就行,吃不了的菜不要倒掉,留到下餐再吃。
到井冈山第二天,毛泽东问宾馆工作人员:“井冈山当年的红米现在还有没有?”当听说还有红米,他非常高兴。
此后,每天中餐都为他蒸一小碗红米饭。
三
在井冈山逗留期间,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常和人谈起当年井冈山的斗争,一谈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
他工作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凌晨两三点钟房间里的灯还亮着。
他不断地向当地
干部了解这里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问及这里的水利情况、公路建设以及茨坪各项新建筑。
听了人们的介绍以后,毛泽东高兴地说:“几十年了,井冈山变化很大。
”
毛泽东特别怀念袁文才和王佐两位革命烈士,肯定袁、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并特意抽出时间专门接见袁、王二位烈士的遗属。
当他跟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见面时,未待有关人员介绍,他就认出来了,叫了一声“袁嫂子”,谢梅香老人眼泪“哗”地流出来了。
他见谢梅香哭,自己也很难过。
当年,他在闽西,听说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神总不安宁,他跟袁、王的感情是很深的。
30多年过去了,千言万语难以诉说。
毛泽东紧紧地握着谢梅香那双颤抖的手,神情格外凝重。
毛泽东还特别叮嘱随行工作人员,轮流到大小五井、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参观后要向他汇报。
井冈山管理局领导同志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大纲呈上给他审阅,他阅后很满意,说:“是这样的。
”
5月27日,毛泽东在汪东兴、张平化等人的陪同下,手持井冈山的竹杖,向井冈山宾馆的后山登攀。
他爬上山坡,高兴地举起手杖,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
”毛泽东谈笑风生,健步向前。
井冈山陪同的同志告诉他:“毛主席,那边没有路了,不能去了!”毛泽东微笑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相信这里的山没路,有山必有路。
”说着,他挥起竹杖拨开荆棘继续往前走,给随从人员踩出一条小路。
晚饭后,毛泽东经常由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等陪同外出散步,一边漫步,一边漫谈。
毛泽东深情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6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6年。
”对这次重上井冈山的生活安排,他说:“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
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
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
从5月22日到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共住了7天。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井冈山是一座好山,风光好,风景好,空气新鲜,是健身、休息的好地方,我们已经住了7天了,该走了!”
这七天时间,每到夜阑人静之时,毛泽东总在宾馆寓所里来回踱步,沉吟不已。
他以忆往昔、抒豪情的海阔心胸、浩然情愫,结合自己重上井冈山所见所感,填写了两首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四
5月29日早上,毛泽东下山去南昌,他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跨进了宾馆会计室,找到了会计雷良钊。
“小雷,毛主席今天要走了,请你结一下伙食费。
”
“什么,结伙食费?”雷良钊好像没听清他的意思,瞪大了双眼。
“是的,毛主席有交待,他的账一定要按生活标准收,每天两元五角钱,一路上都是这样的。
”吴连登平静地笑道。
当了6年会计、业务上非常拔尖的雷良钊惊呆了。
在吴连登一再严肃地催促下,他这才拿起了账本。
平常只需5分钟便可结清的账,今天他用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算好。
在写错了4次之后,还是吴连登提醒他:“交款人就写首长吧!”雷良钊这才在号码为“006482”这一联发票上写下了“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计17.50元”等字样,发票开具时间为1965年5月29日。
五
5月29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从山下赶来聚集在宾馆门前的坪场上,等待毛泽东的接见。
这些人里有当年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暴动队员,也有烈士遗孀和子女。
上午9点钟,毛泽东来到坪场上,人群中立刻响起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毛泽东边鼓掌边招手,缓步走到人群中,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当毛泽东来到革命老人谢槐福面前,他停了下來,深情地望着这位革命老人。
从1927年至1928年间,毛泽东曾多次在他家住过。
数九寒天,红军未来得及筹办棉衣,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着单衣。
红军发了棉衣后,毛泽东却把自己领到的一件棉衣送给了穷得没有衣服穿的谢槐福。
此刻,谢槐福站在毛主席身边,心情无比激动,仿佛仍感受到那件棉衣的温暖。
此时,从茨坪、拿山、罗浮,从井冈山各个山村赶来见毛主席的群众正在公路边等候着。
毛泽东走出小坪场,步下台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千百名群众欢呼雀跃,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在群峰间久久回荡。
毛泽东向人群频频挥手告别致意,显得依依不舍。
在震耳欲聋的群众惜别声中毛泽东下了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