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人音版创作选修教案 王大娘补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娘补缸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以及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具有学习、了解民歌的兴趣,能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等方法,学生能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初步具有用音乐要素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 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让学生能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掌握鱼咬尾、起承转合的音乐创作方法以及民歌的音乐特点。

2.新设计
1、从戏曲导入拓宽知识面;
2、对比聆听、示范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设计学生表演、演唱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文化素养高,对于知识的理解较好;
2、学生的音乐知识匮乏,音乐体验较少,表现能力较差。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通过对作品《王大娘钉缸》和《沂蒙山小调》的赏析,感受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鱼咬尾、起承转合的音乐创作方法以及民歌的音乐特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课
师:同学们,首先给大家播放几段旋律,听完后请告诉我它们属于哪个地方的什么艺术形式? (播放京剧、秦腔、粤剧各一段旋律))
生回答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仅能听出来是戏曲,还能听出具体的剧种,可见大家对其音乐风格已有所了解和辨别。

是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风格上的形成都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等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民歌也不例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原,共同领略中原民歌的韵味。

(板书课题——中原韵)
【设计意图】从戏曲导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不同地方的戏种迅速让学生辨别,学生知道了风格的形成和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等是分不开的,同时用戏曲导入对艺术形式也是一个拓展,说明各个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

活动2【讲授】新授《王大娘钉缸》
师:大家学过地理,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山东。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两首作品来感受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1、初听《王大娘钉缸》
师:在欣赏第一首作品之前我们先一起演唱《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生演唱(播放音乐)。

师: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聆听《王大娘钉缸》,看这两首歌有无相似之处?(板书地域、作品名称、知识点、中原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演唱熟悉的《好汉歌》,学生能深切体验歌曲,有参与并能活跃课堂气氛;聆听陌生的《王大娘钉缸》,动静结合,生熟结合,对比导入作品和音乐知识的学习。

生:这两首歌曲很像。

歌词都由唱词和衬词组成,衬词部分旋律相似。

(PPT出示衬词部分的旋律、节奏相似)
大家都知道《好汉歌》属于创作歌曲,而《王大娘钉缸》属于河南民歌,那么问题来了,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板书知识点创作歌曲与民歌的区别)
①音乐知识——创作歌曲与民歌的区别(PPT出示) 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民歌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的集体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
而主要依据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2、再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我们四组同学分别就歌词内容、句式结构、歌曲旋律以及音乐情绪谈谈你们对作品的感受、认识?
【设计意图】旨在学习、了解了作品常识和音乐知识后,再欣赏时是带着对作品的认可、欣赏,能更确切、深刻的感受我们伟大的民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民歌的兴趣。

鉴赏作品
歌词内容:由歌词和衬词两部分组成,真实地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朴实。

句式结构: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歌曲旋律:旋律线条平稳,没有大的起伏,音区跨度不大。

音乐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特别是衬词给人明显这种感受。

②音乐知识——地花鼓。

这首民歌是流传于河南邓县一带的一种叫“地花鼓”的民间歌舞曲;地花鼓多为一旦一丑共同表演;表演内容大多是反应劳动和爱情生活;唱腔大多反应民歌小调,比较自由。

3、表演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男女跟伴奏演唱,女唱歌词部分,男唱衬词部分。

由2个同学进行表演。

(挑着担子用丑角的代表性动作配合表演,体会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演唱,进一步体验作品的风格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活动3【讲授】新授《沂蒙山小调》
B、鉴赏作品《沂蒙山小调》
接下来要欣赏的这首作品是山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民歌,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作为文艺的宣传武器揭露了反抗日组织黄沙会的丑恶面目;这首歌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演出中,贯穿全场,目的是对全民全运的淳朴召唤。

它的名字叫《沂蒙山小调》。

(板书作品名称、地域)
1、教师范唱作品,回答问题。

问:作品由几个乐句构成?和语文诗歌中哪个常见写作结构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一能展示教师基本功,二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堂气氛再推一个高潮。

问题为下面音乐知识做铺垫。

生:作品由4个乐句构成。

“起-承-转-合”。

师:对,在我们语文诗歌写作结构中,有一个常见的章法术语叫“起-承-转-合”,它在音乐中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

音乐中的起—音乐主题的呈现;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是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2、刚才同学们听出来我演唱的是三拍子的《沂蒙山小调》,活泼有动感,那么大家接下来再听一段由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我们四组同学分别从旋律、拍子速度、风格、句式结构上对作品再作品鉴。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有目的的再次聆听,一对作品加深印象,二能进一步深入的品鉴作品。

鉴赏作品《沂蒙山小调》
旋律:旋律舒展,每个乐句尾部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尾音分别落在
re do la sol,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

拍子、速度:四拍子、稍慢。

音乐情绪: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虽然是小调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句式结构:结构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

3、接下来我们再听由著名歌唱家费玉清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并看谱小声哼唱歌曲,体验歌曲舒展的旋律,“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豪放的情绪,同时看歌曲前句的最后一个音跟后句开头的音有什么特点?
音乐知识——创作手法之“鱼咬尾”
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民间音乐创作手法中“鱼咬尾”的特点。

(画鱼咬尾图式<板书:可由学生画,也可教师画>)
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
活动4【活动】提问式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两首作品,感受、体验了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那么民歌的音乐特点有什么呢?
结束语:同学们,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让我们热爱音乐,热爱我们的民族吧!做一个似中原民歌般醇厚、质朴的人。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今年首上高中,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

高中新教材、新课程包括高中学生对我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包括开学初的第一堂课,要怎么去抓住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接下来的每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怎么去梳理教材,怎么去教,怎么教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我通过教学----反思----再到教学,通过教研活动,听课学习等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就针对本学期的一堂公开课进行反思:在本学期的市视导中,我开了一节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第二单元《醇厚的中原韵》——民歌篇一堂公开课:民歌一向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且比较不感兴趣的知识,不仅是学生,包括我自己,本身对曲艺的了解也是相对较少的,要怎么去开这堂课呢,首先不断的研究课本、教参,立足于课本的知识,找到突破口;再者了解学生:学生对民歌的知识了解的少之甚少,如果讲得太深他们能理解,能掌握吗,所以我决定了,这堂课还是要从基础知识说起,通过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民歌首先要有认识,了解,然后再通过视频、音频内容掌握我国比较著名的民歌,之后再回到学生比较熟悉的本地民歌,。

最后,从理论知识学习的角度入手,告知学生曲艺艺术的历史,曲艺艺术的发展,让学生对民歌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

在整
堂课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做到有目的学习,除了视觉上、听觉上的感受外,还准备了一份本堂课的重点习题,让学生边学,边记边掌握。

使得整堂课更有条理性,逻辑性,学生也能够学到,掌握到最基础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