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11月考试化学.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考试化学
一、单选题:共7题
1.已知:①2CO(g)+O 2(g)2CO2(g) ΔH=-566 kJ/mol;
O2(g) ΔH=-226 kJ/mol
②Na 2O2(s)+CO2(g)Na2CO3(s)+1
2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反应①正反应活化能与逆反应活化能之差为+566 kJ/mol
C.反应 2Na 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 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热的计算。
A.燃烧热单位为kJ/mol,所以CO的燃烧热为283 kJ/mol,故A错误。
B.反应①正反应活化能与逆反应活化能之差为-566 kJ/mol,故B 错误。
C. CO 2(s)比CO2(g)能量低,所以反应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故C正确。
D. CO(g)+ Na 2O2(s)Na2CO3(s) ΔH=-509kJ/mol,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 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2×6.02×1023,故D错误。
2.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g)和2 mol Y(g)发生反应:X(g)+m Y(g)3Z(g)平衡时,X、Y、Z的体积分数分别为30%、60%、10%。
在此平衡体系中加入1mol Z(g),再次达到平衡后,X、Y、Z的体积分数不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m=2 B.两次平衡的平衡常数相同
C.X与Y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1:1
D.第二次平衡时,Z的浓度为 0.4 mol·L-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计算。
A. 在此平衡体系中加入1mol Z(g),相当于加压,再次达到平衡后,X、Y、 Z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平衡不移动,1+m=3,
m=2,故A正确。
B.温度一定,两次平衡的平衡常数相同,故B正确。
C.当反应物的配比等于系数比时,反应物的转化率相等。
故C正确。
D.第二次平衡时,气体物质的量为4mol,Z的物质的量为0.4mol,Z的浓度为 0.2mol·L-1,故D不正确。
3.在体积均为1.0 L的两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 mol CO2和0.2 mol 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CO2(g)+C(s)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 CO 2(g)+C(s)2CO(g)的ΔS>0、ΔH<0
B.体系的总压强p总:p总(状态Ⅱ)<2p总(状态Ⅰ)
C.体系中c(CO):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
D.逆反应速率v逆:v逆(状态Ⅰ)>v逆(状态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
A.该反应的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所以ΔS>0。
c(CO2)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升温平衡右移,ΔH>0,故A错误。
B.加入0.1 mol CO2加入0.2 mol CO2,加压平衡左移,升温平衡右移,不能确定体系的总压强p
(状态Ⅱ) 与p总(状态Ⅰ)的关系,故B错误。
C.加入0.1 mol CO2加入0.2 mol 总
CO2,加压平衡左移,所以体系中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故C正确。
D.升温平衡右移,c(CO,状态Ⅰ)<c(CO,状态Ⅲ),温度:T(状态Ⅰ)<T(状态Ⅲ),所以逆反应速率v逆(状态Ⅰ)<v逆(状态Ⅲ),故D错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 ℃时、用醋酸溶液滴定等浓度NaOH溶液至pH=7,V醋酸<V NaOH
B.饱和小苏打溶液中:c(Na+)=c(HCO3−)
C.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固体,CO32−水解程度减小,溶液的pH减小
D.室温下,对于0.10 mol·L-1的氨水,用 HNO3溶液完全中和后,溶液不显中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类水解。
A.若醋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则醋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醋酸钠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滴定至溶液pH=7,所以V >V NaOH,故A错误。
B.饱和小苏打溶液中,HCO3−少量水解,所以c(Na+)>c(HCO3−),醋酸
故B错误。
C.Na 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固体,Na2CO3+Ca(OH)2CaCO3↓+2NaOH,c(OH-)增大,溶液的pH增大,故C错误。
D.生成物硝酸铵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故D正确。
5.室温下,将一元酸HA的溶液和
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表: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K+)>c(A-)>c(OH-)>c(H+)
mol·L—1
B.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OH-)=c(K+)-c(A-)=K W
1×10−9
C.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A-)+c(HA)>0.1mol·L-1
D.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K+)=c(A-)>c(OH-) =c(H+)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A.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OH-)>c(H +),根据电荷守恒,c(K+)>c(A-)>c(OH-)>c(H+),正确; B.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是KA,根据电荷守恒:c(OH-)=c(K+)-c(A-)+c(H+),错误;C.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HA溶液的体积大于KOH溶液的体积,c(A-)+c(HA)>0.1mol·L-1,正确; D.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K+)=c(A-)>c(OH-) =c(H+),正确。
故选B。
6.已知NaHSO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 3−+H2O H2SO3+OH-①
HSO 3−H++SO32−②
向 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金属 Na,平衡①左移,平衡②右移,溶液中c(HSO3−)增大
B.加入少量NaOH 溶液,c(SO 32−)c(HSO 3
−)、c(OH −)c(H )的值均增大 C.加入少量Na 2SO 3固体,则c (H +)+c (Na +)=c (HSO 3−)+c (OH -)+12c (SO 32−)
D.加入氨水至中性,则 2c (Na +)=c (SO 32−)>c (H +)=c (OH -)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电离。
A.加入少量金属 Na ,2Na+2H +
2Na ++H 2↑,c (H +)减小,同时c (OH -)增大,所以平衡①左移,平衡②右移,其中平衡②右移是主要的,溶液中c (HSO 3−)减小,
故A 错误。
B.加入少量NaOH 溶液,c (OH -)增大,同时c (H +)减小,对上述平衡的影响主要是使平衡②右移,c (HSO 3−)减小,c (SO 32−)增
大,所以c(SO 32−)c(HSO 3−)、c(OH −)
c(H +)的值均增大,故B 正确。
C.电荷守恒:c (H +)+c (Na +)=c (HSO 3−)+c (OH -)+2c (SO 32−),故C 错误。
D.加入氨水至中性即c (H +)=c (OH -
),电荷守恒:c (Na +)+c (H +)+c (NH 4+)=c (OH -)+2c (SO 32−),可得c (Na +
)+c (NH 4+)=2c (SO 32−),故D 错误。
7.在常温下,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0.1 mol ·L -1pH =7.82 的 NH 4HCO 3溶液中:c (HCO 3−)>c (NH 4+)>c (OH -)>c (H +)
B.0.1 mol ·L -1Na 2S 溶液中:c (OH -)=c (H +)+c (HS -)+2c (H 2S)
C.浓度均为 0.1 mol ·L -1的NH 3·H 2O 溶液和 NH 4Cl 溶液等体积混合:c (NH 4+)+c (H +)
>c (NH 3·H 2O)+c (OH -)
D.0.1 mol ·L -1Na 2S 溶液与 0.1 mol ·L -1NaHS 溶液等体积混合:2c (Na +)-3c (S 2-)=3c (HS -)+3c (H 2S)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类水解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A.0.1 mol ·L -1pH =7.82 的 NH 4HCO 3
溶液中:HCO 3−的水解程度大于NH 4+,而且它们的水解程度都很小,所以c (NH 4+)>
c (HCO 3−)>c (OH -)>c (H +),
故A 不正确。
B.0.1 mol ·L -1Na 2S 溶液中存在平衡:H 2O H ++ OH -,S 2-+ H 2O
HS -+ OH -,HS -+ H 2O H 2S+ OH -,所以c (OH -)=c (H +)+c (HS -)+2c (H 2S),故B 正确。
C. 电荷守恒:c (NH 4+)+c (H +)=c (Cl -)+c (OH -)。
一水合氨
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所以c (NH 4+)>c (Cl -)>c (NH 3·H 2O),因此c (NH 4+)
+c (H +)>c (NH 3·H 2O)+c (OH -),故C 正确。
D.0.1 mol ·L -1Na 2S 溶液与 0.1 mol ·L -1NaHS 溶液等体积混合:2c (Na +)=3c (HS -)+3c (H 2S)+ 3c (S 2-),故D 正确。
二、综合题:共2题
8.(1)已知反应 2HI(g)H 2(g)+I 2(g)的 ΔH =+11kJ/mol ,1mol H 2(g)、 1mol I 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 、151kJ 的能量,则1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_________kJ 。
(2)Bodensteins 研究了下列反应:2HI(g)H 2(g)+I2(g)在 716 K 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
②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正=k正x2(HI),逆反应速率为v逆=k逆x(H2)x(I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k逆为__________(以K和k正表示)。
若k正=0.0027 min-1,在t=40min 时,v正=_________ min-1。
③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如图所示。
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依次为_____(填字母)和_____(填字母)。
【答案】(1)299 ( 2)①K=(0.108)2/(0.784)2②k正/K 1.95×10-3 ③A 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1) 设所求为x,Δ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11kJ/mol,2x-436-151=11,x=299,所以1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299kJ。
(2)①K=c(H2)c(I2) /c2(HI) =(0.108)2/(0.784)2。
②K=k正/k逆,则k逆=k正/K。
v正=k正x2(HI)=0.0027 min-1×0.852=1.95×10-3min-1。
③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平衡右移,反应重新达到平衡,v正增大,x(HI)减小,v逆增大,x(H2)增大,相应的点依次为A和E。
9.NH4Al(SO4)2是食品加工中最为快捷的食品添加剂,用于焙烤食品;NH4HSO4在分析试剂、医药、电子工业中用途广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Al(SO4)2可作净水剂,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2)相同条件下,0.1 mol·L-1NH4Al(SO4)2溶液中c(NH4+)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0.1 mol·L-1NH4HSO4溶液中c(NH4+)。
(3)均为 0.1 mol·L-1的几种电解质溶液的pH 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其中符合0.1 mol·L-1NH4Al(SO4)2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罗马数字),导致 NH4Al(SO4)2溶液的pH 随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0 ℃时,0.1 mol·L-1NH4Al(SO4)2溶液中 2c(SO42−)-c(NH4+)-3c(Al3+)=_______ mol·L-1。
(4)室温时,向100 mL 0.1 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 0.1 mol·L-1NaOH溶液,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分析图中 a、b、c、d四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点,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l3++3H2O Al(OH)3+3H+
(2)小于
(3)①Ⅰ NH4Al(SO4)2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升高温度使其水解程度增大, pH减小
②10-3
(4)a c(Na+)>c(SO42−)>c(NH4+)>c(OH-)=c(H+)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盐类水解。
(1)NH4Al(SO4)2可作净水剂,其原理是Al3++3H2O Al(OH)3+3H+。
(2) 相同条件下,0.1 mol·L-1NH 4Al(SO4)2溶液中,NH4++H2O NH3·H2O+H+,Al3++3H2O
Al(OH)3+3H+,Al3+水解产生的少量H+抑制NH4+的水解。
0.1 mol·L-1NH4HSO4溶液中,NH 4HSO4NH4++H++SO42−,强酸性溶液中的大量H+抑制NH4+的水解,所以0.1
mol·L-1NH4Al(SO4)2溶液中c(NH4+)小于0.1 mol·L-1NH4HSO4溶液中c(NH4+)。
(3)①其中符合0.1 mol·L-1NH4Al(SO4)2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Ⅰ,导致
NH4Al(SO4)2溶液的pH 随温度变化的原因是NH4Al(SO4)2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升高温度使其水解程度增大,pH减小。
②20℃时,0.1 mol·L-1NH4Al(SO4)2溶液中,电荷守恒:2c(NH4+)+3c(Al3+) +c(H
+)=2c(SO42−)+c(OH-),c(H+)=10-3mol·L-1,c(OH-)=10-11mol·L-1,2c(SO42−)-c(NH4+)-3c(Al3+)=c(H+)-c(OH-)=10-3mol·L-1。
(4)NH4+水解促进水的电离,NH3·H2O电离的OH-抑制水的电离。
a点H+与OH-恰好完全反应,d点NH4+与OH-恰好完全反应,a、b、c、d四点c(NH4+)逐渐减小,c(NH3·H2O)逐渐增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点。
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Na+)>c(SO42−)>c(NH4+)>c(OH-)=c(H+)。
三、实验题:共1题
10.测定平衡常数对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已知:I2能与 I-反应生成I3−,并在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I 2+I-I3−。
通过测平衡体系中c(I2)、c(I-)和c(I3−),就可求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Ⅰ.某同学为测定上述平衡体系中c(I2),采用如下方法:取V1mL 平衡混合溶液,用
c mol·L-1的Na 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消耗V2mL 的Na2S2O3溶液。
根据V1、V2和c可求得c(I2)。
(1)上述滴定时,可采用________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该同学设计方案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方案可行。
能准确测定溶液中的c(I2)
B.不可行。
因为 I-能与 Na2S2O3发生反应
C.不可行。
只能测得溶液中c(I2)与c(I3−)之和
Ⅱ.化学兴趣小组对上述方案进行改进,拟采用下述方法来测定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室温条件下进行,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已知:①I-和I3−不溶于 CCl4;②一定温度下,碘单质在四氯化碳和水混合液体中,碘
是一个常数(用K d表示,称为分配系数),且室温条件下K d=单质的浓度比值即c(I2CCl4)
c(I2H2O)
85。
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使用的玻璃仪器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试指出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为________。
(任写一条)
(4)上述测定过程均正常操作,下层液体中碘单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若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则会造成所测浓度________ (填“等于”、 “大于”或“小于”)该值。
(5)实验测得上层溶液中c (I 3−)=0.0049 mol ·L -1,结合上述有关数据,计算室温条件
下反应 I 2+I -I 3− 的平衡常数K =__(用具体数据列出计算式即可)。
【答案】(1)淀粉;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后颜色不再改变
(2)C
(3)分液漏斗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或分液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或打开上口活塞,使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等)
(4)0.085 mol/L 小于
(5)49000/51(或 961) L · mol -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Ⅰ(1)上述滴定时,可采用淀粉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后颜色不再改变。
(2) I 2与Na 2S 2O 3反应造成c (I 2)减小,反应 I 2+I -I 3−的平衡不断左移,故选C 。
Ⅱ. (3)操作Ⅰ是分液,使用的玻璃仪器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或分液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或打开上口活塞,使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等)。
(4) I 2 + 2Na 2S 2O 32NaI +
Na 2S 4O 6, 2 1
c (I 2CCl 4)×10mL 0.1 mol/L ×17mL
c (I 2CCl 4) =0.085mol/L 。
若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终读数变小,V [Na 2S 4O 6(aq)]变小,则会造成所测浓度小于该值。
(5)K d =c(I 2CCl 4)c(I 2H 2O)=0.085mol/L
c(I 2H 2O)=85 ,c(I 2H 2O)=0.001mol/L ,
c (I -) =c (KI) -c (I 3−) =(0.01-0.049)mol/=0.051 mol/L 。
K =
c(I 3−)c(I 2)c(I −)=0.0049mL•L −10.001mL•L −1×0.051mL•L −1
=49000/51(或 961) L · 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