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解读】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和课本知识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下图中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请根据图回答1~3题。

1、工业化初期,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是
A .柏林
B .伦敦
C .旧金山
D .匹兹堡
2、由图中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A .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 .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 .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 .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C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 .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
【例2】4、根据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1
图2 A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6±0.2℃
B .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阶段级起飞阶段阶段化阶段展环境质量
C.近百年来气候变暖加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D.20世纪以来赤道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课堂限时训练】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下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5、图4中有机污染源在
A.1
B.2
C.3
D.4
6、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A.M
B.N
C.O
D.P
7、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
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8~9题。

8、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
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9、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0、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⑵、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⑶、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⑷、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巩固训练】
读表“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图“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1~12题。

(双选)
表四大牧区超载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
地区超载起至年份(年)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11、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
B.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C.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D.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1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B.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C.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D.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13、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
⑵图二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反思】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答案
1-5BDADB 6-9CAAD
10⑴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⑵B、D、E ⑶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
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⑷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11-12BC CD
13⑴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⑵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