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观复资料
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
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
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
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老子注》、《周易注》。
(2)向秀和郭象。
他们主张“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万物是突然自生自得的。
”(3)裴頠的崇有派,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故始生者,自生也。
”“自生而必体有”(他们的自生是在现有物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三派,前两派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三派是唯物主义的。
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
比如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求超脱现实。
这些都是深受“贵无(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
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使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1、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和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自从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能动地利用环境。
到了近代,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越来越大,“人化自然”的能力加强了。
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
(2)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和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西汉的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二是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三是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3、农耕自然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首先在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唯物论者王充,无神论者范缜,主张“公天下”的黄宗羲,反对“独治”的顾炎武,唯物论思想家王夫之等等,。
2、在区域上,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比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都被包容在中国文化里,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京剧就是融合了多种戏剧的产物。
3、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
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
4、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中国的佛教既有儒道文化的成分,又有外来佛教文化的痕迹。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和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农耕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
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和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和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
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的农业经济几千年一直稳定发展没有中断过。
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中华的农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带黄河中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和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和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
”作为农
耕民族的国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2、爱好和平,追求和谐
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
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
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
《论语》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和国不相攻,家和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
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3、持续性和延续力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人及以后的汉人,栖息于由大河灌溉的辽阔而肥沃的原野间,自结束流动性的渔猎生活后,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
定居农业的优越性诱使他们对于土地产生一种特别执著的感情。
他们这样赞美大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汉民族养成一种“故土重迁”的习惯,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
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
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
受此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的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
《易传》所谓“可久可大”,《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和延续力是十分明显的,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到唐代义疏到宋明理学,有着一条传统的横线延续。
4、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一方面,北方民族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了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了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
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和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5、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
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
《易传》中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
”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便是循环论的表现。
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和统一,崇尚中庸。
“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
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
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
这种人生智慧,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7、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依存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集权政治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由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特色形成的。
中国农业社会比较分散,为抵御外敌,维持社会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权政体,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
在中国古代,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
和集权主义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义。
一个集权政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要由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生产出来。
民众安居乐业,农业宗法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社稷家国才得以保全。
一个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必然产生尚农、重农的社会共识,统治者要求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体民恤民。
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仁政”、“王道”学说,
都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
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两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中存在的。
4、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其生产方式的基本状况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
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
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
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
原因何在?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明
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
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
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
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
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末出现,这是一种新的事物,代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具有进步性;但具有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且微弱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特点:1经济基础:中国中央君主集权制根深蒂固,皇帝直接掌控全国土地和人口;中国广大自耕农民以自产谋生又极度贫困,既缺乏消费欲,又没有购买力,消费市场无法形成;中国消费品生产主要面向高级消费,丝绸、金银加工、高档瓷器等基本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市场范围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有限;中国国内市场低靡商人普遍缺乏资本无力开展对外经营,小农经济倚赖土地没有海上开拓的欲望,具体表现即闭关自守;
2出现范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江南地区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
3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5、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所谓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宗法制度产生时间
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
三是宗庙祭祀制。
6、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文化上的影响
首先,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正价值是:①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相当浓厚,使得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上至群臣,下至百姓,②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注重道德修养,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重人情,轻国法,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
③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因为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里,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关系。
例如古代安土重迁风俗就是由此形成的。
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负价值:①“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和“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使得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以及狭隘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容易自我满足;③重人伦、轻自然,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④“克己复礼为仁”压抑和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意志。
这些成为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
其二,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价值:①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即所谓的“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②封建的超经济强制的条件下,权力是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对政治权力的谋取必然成为谋取经济利益、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负价值:①个人自信心的缺乏,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理,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②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盲目的崇拜,造成“官本位”现象严重;③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秦朝的“文字狱”以及文人的影射传统,严重束缚了国人的思想;④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抑制和摧残。
例如,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讲过类似民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但是在其后的社会生活中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提
倡,当然也就得不到贯彻实施。
第三,宗法和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像西方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这种价值取向突出的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这一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并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形式有了更多的变化,在变化中延续。
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三)总结
总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脚步和科技的发展,在工业化大潮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诸多的挑战,只有打破旧体系,努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文化社会。
7、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起源的关系
一、中国人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