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115例中风病例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分为血塞通组(A组)、红花黄色素组(B组)、血栓通组(C组),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A组、B组、C组治疗中风的成本分别为1030.4元、1876.0元、1545.6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07、21.18、17.17,B 组、C组相对于A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64.25、110.32。
结论注射用血栓通较注射用血塞通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
标签:中风;中药注射剂成本-效果分析;药物经济学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目前,临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负担重。
中药注射剂在清除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等方面有明确疗效,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拟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3种中药注射剂用于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其成本-效果比,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本院神经内科中风患者出院病历。
根据文献[1]诊断为中风病,并经头颅CT确诊的有效病例115例。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消化道出血和血液病,孕妇和哺乳者,药物禁忌症者。
其中,注射用血塞通组(A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40岁;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组(B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45岁;注射用血栓通组(C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31岁。
3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A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LB05,200 mg/支)2支,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B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1142,50 mg/支)2支,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缓慢滴注;C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100709,150 mg/支)3支,加入0.9%氯化钠250 mL 中静脉滴注。
3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同时常规性给予溶栓药、抗凝药、脑保护剂等针对性治疗。
1.3 疗效标准
3组病例均于1个疗程后,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价疗效。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有效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组间差异用t 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评价(见表1)
2.2 药品不良反应
A组有1例恶心呕吐,B组有1例头晕,C组有1例头痛,停药休息后均好转。
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成本-效果分析
药物治疗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形成本。
本次入选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床位费、日常护理费、化验检查费均一致,故可通过计算患者直接成本中的药品成本,比较2种药物的临床成本-效果比。
药品成本:A组31.8×2×14=1030.4元;B组67×2×14=1876元;C组36.8×3×14=1545.6元。
本研究采用总有效率作为效果,3组治疗方案的效果分别为85.37%、88.57%和90.04%。
成本-效果分析采用成本(C)与效果(E)的比值表示每获得1份效果所需要的成本,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
对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时,还会采用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它是在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另一种方案所增加的成本和效果的比值(ΔC/ΔE),比值越小,增加一个效果所需要追加的成本越低,则该方案实施的意义越大。
以效果最差的一组作为基准两两比较,得出增量成本-效果比。
3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每获得1个单位的效果,3种方案的成本分别是12.07元、21.18元、17.17元。
A组成本虽然最低,但有效率也最低。
经ΔC/ΔE分析,在A组基础上,每增加1个效果,B组和C组需要的成本分别是264.25元和110.32元。
C组ΔC/ΔE值最低,有效率较另两组高,所以,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C 组是较好的方案。
2.4 敏感度分析
在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时,有许多变量是不确定的,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研究结果的改变。
在公立医院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药品取消进销差价,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本研究假设所用药品价格均下降10%,进行敏感度分析,发现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相似,见表3。
表明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信,C组仍是较好的方案。
3 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中药注射剂中,注射用血栓通成本-效果比较低(17.17元),总有效率最高(90.04%);在A组基础上,增量成本-效果比也是最低的(110.32元)。
因此,运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是较合理和经济的方案。
但由于中风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因此,在治疗上还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经济用药。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