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使学生体验美的形象,激发审美的情感,促进务真、向善、求美的价值观的形成。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难点:1.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研讨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练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关于桥的课文,今天,我们从桥下走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的园林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现在,就让叶圣陶先生带着我们走进苏州,走进那里的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集》。

三、文本链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叶圣陶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

叶圣陶在序文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后来这篇序文就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原文的第1自然段,篇名也改成了“苏州园林”。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共同特征来写?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教师提示,可从每段的中心句入手)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
1.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整体: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以图画美。

(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以景致美。

局部:
(1)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3)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五、课文精读
1.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印象由两个“到过”而来。

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学习第2自然段。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之处?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学生画出书中的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下文也是按这个顺序来说明的。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第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

“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第7~9自然段)从细部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景色的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2.讲析第二部分。

(1)提问:第二部分可分几层?与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第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

这两部分之间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第3~6自然段)。

①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一部分的文字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一部分的文字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②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

也就是说,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③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

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

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这句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④学习第6自然段。

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第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

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2自然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紧紧围绕第一部分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3.讲析第三部分。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并体味文意。

一、复习提示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尽管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也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不仅如此,读者还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能有如此效果,这都得归功于作家选取了不同的艺术角度、具有精湛的语言功底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吧。

二、巩固理解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
第一段:结合“标本”(指榜样、模范、典范)、“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2.课文第3、4、5、6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2自然段是总说,第3、4、5、6自然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3.课文第7、8、9自然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个自然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4.结尾有何特点?
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5.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

从全文看:整体——局部。

从部分看:主——次,大——小。

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都有显示。

6.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探究升华
应怎样写说明文,如何才能写好说明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课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

我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应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学以致用。

四、写作特点
1.说明方法多样化。

在这篇序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作比较。

作者常常在与其他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在介绍布局的时候,把苏州园林跟宫殿、一般住房进行比较,这样一比较,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

(2)打比方
作者把整个苏州园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如:“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又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在作者文字说明的指导下,园林和画,游览者和园林似乎已融为一体,而我们,也深深地陶醉在这一幅幅画中。

(3)分类别
作者在总述园林特色的七个自然段(第3~9自然段)文字中,就是从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颜色等方面层次分明地介绍了各个侧面,使我们对园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体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图片的角度和线索。

2.情文并茂。

文中词语表现力极强。

如“重峦叠嶂”写出了园中假山突兀,层层叠叠的景象;“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的繁茂,且颇有“红杏出墙来”的诗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则突出了园林生意盎然的典雅风韵,只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意境,情文并茂,意蕴深远。

五、板书总结
苏州园林
完美的图画⎩⎪⎨⎪⎧大处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处注意⎩⎪⎨⎪⎧角落画美门窗图案
屋室装饰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浓厚,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