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秋《惠山泥人印象》组曲的创作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遇秋《惠山泥人印象》组曲的创作特征
邓君
【摘要】李遇秋是国内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手风琴作品创作领域的佼佼者。
《惠山泥人印象》是作曲家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参观感慨万千后写下的一组手风琴套曲。
李遇秋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中国民族风格,为后人的创作树立了良好表率。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1页(P61-61)
【关键词】李遇秋;惠山泥人;印象
【作者】邓君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惠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据传已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
惠山泥人的制作成本不高,对制造工具要求少,且大多与生活中的风俗礼仪紧密结合,一直以来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创作形式。
李遇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1984年,他在江苏无锡参观完了惠山泥人厂后,有感而发,凭借精湛的作曲技术和独特的个人感受,创作出手风琴作品《惠山泥人印象》组曲。
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创作时期正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之际,也正是中国作曲家开始和外界同行接触,新的创作思想、创作技术和传统的技法碰撞。
李遇
秋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中国民族风格,在国内手风琴界产生了极大关注。
组曲分四首独立小品,并对应四个不同的泥塑艺术作品,分别是《六子戏弥勒》、《天女散花》、《阿福》、《京剧脸谱》。
《惠山泥人印象》组曲选取了惠山泥人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几个创作类型来进行音乐上的描述。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憨态可掬的儿童形象深受民众的喜欢。
作曲家观看到的阿福,形象为一个盘腿坐着的泥塑胖娃娃,其头部和脸部刻意夸张的比较大,面部圆润,饰以粉白、粉红等颜色,双耳垂肩,眼睛微眯,嘴角微笑翘起。
头上梳着两个辫子,两边还戴着两支花做为装饰,胸前挂着硕大的长命锁。
可以说大阿福的造型特征包含着老百姓们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期待。
六子戏弥勒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形象。
六个神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小孩围绕着大肚弥勒四周,有的鼓腮撅臀,有的吹喇叭,还有的在弥勒旁正说着悄悄话。
弥勒佛则在中央侧面而坐,笑容满面,自在逍遥,一副老少同乐的神情。
京剧脸谱一直是惠山泥人热衷创作素材,脸谱形式多样,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极具视觉效果,多年来还扛起出口创汇的重任。
天女散花属于传统戏曲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端庄、古典的仙女手提花篮飘在云彩之上,正向大地抛散鲜花。
传统的西方古典和声,由三个音及以上按照三度关系排列起来的按照内在的逻辑法则进行连接,这一成熟体系已经存在几百年之久。
至20世纪初,新的创作思想、新的创作技法层出不穷,给音乐界带来极大震撼的同时也注入了汩汩清泉。
李遇秋在《惠山泥人印象》中既采用了传统的功能和声,如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同时也借鉴了西方20世纪出现的新的和声技法。
如二度结构和弦、四五度结构和弦、复合结构和弦等特殊结构和弦。
同时还融入了中国风格的和声进行模式及和弦构成模式。
例如,《天女散花》最开始的四小结左手声部的和弦为三个音按四度叠置而成。
此处为乐曲的开始,右手三连音节奏急促,重复五次,与左手声部的四度叠置和弦混
合营造出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境。
《阿福》第46-49小节,手风琴的右手声部为四
度叠置音程连续进行,左手声部为连续的五度叠置音程进行,整体结合来看,像一个五度叠置的和弦。
这几个小结出在乐曲即将结束之时,五度叠置和弦的音响效果相对比较空灵,用在此处为结束增添了一丝独有的韵味。
在组曲中,为了强调音响的民族特点,很多地方经常出现琵琶和弦。
琵琶和弦顾名思义,四个音叠置成一个和弦,两个外声部的音为纯八度,根音上方有一个纯四度音,高音下方有一个纯五度音。
这与琵琶的定弦是一致的。
《天女散花》的127-134小节,重复出现琵琶和弦,空旷、飘渺的音响效果勾画出仙女在云中飞翔的
情景。
同时,为了模仿戏剧伴奏中的打击乐,增强音乐的戏剧性。
二度叠置和弦也经常被作曲家使用,连续使用连续的二度叠置和弦,构成了“音块”式和弦,音响效果尖锐、极不协和。
例如在《京剧脸谱》80-83小节,右手声部连续的二度叠
置和弦模仿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效。
《惠山泥人印象》里四首乐曲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上。
《六子戏弥勒》主调为E宫调,《天女散花》采用E羽调,《阿福》和《京剧脸谱》分别使
用F徵调和A商调。
《京剧脸谱》在调式方面比较特殊,虽然整体为G宫系统的
A商调式,同时,中间许多部分多次频繁转调,经常呈现出西洋大小调特征。
手风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在中国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历了萌芽、发展、兴旺再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杨文涛、李伟明、王域平等人一直在为手风琴创作民族化的研究与探索努力。
但李遇秋在手风琴作品创作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凭借其从孩童时期走南闯北开始,积累了大量各地的民间音乐素材。
戏曲、说唱、号子等传统的民间音乐在他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也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深厚的民族风情。
■
【相关文献】
[1] 李遇秋.手风琴独奏精品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高洁,汪毓和.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2,05.
[3] 申波.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发展轨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