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训练:科技之殇 作文导写及范文精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科技之殇作文导写及范文精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类人机器人索菲亚自曝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

索菲亚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橡胶皮肤,能够使用很多自然的面部表情。

它的发明人汉生说:“它的目标就是像人类那样,拥有同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他能力。


材料二: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

霍金表示一个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没有与人类的一致,人类就麻烦了。

作为一个人,你是害怕机器人索菲亚还是欢迎机器人索菲亚参与人类社会、拥有自我意识?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中索菲亚获得公民身份,甚至还自曝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说明她已具有人类所有情感和愿望,而它的发明人的目标“就是像人类那样,拥有同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他能力”。

则表明一部分人对智能机器人的存在持接纳的态度。

材料二中霍金的话表明他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忧患意识,“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因为一个超
级聪明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非常好的实现它的目标,当它以反人类的身份出现时,人类就会遇到超级的麻烦。

因此,写作的时候,对机器人拥有人类那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他能力,可持赞成的观点,肯定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尊重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和谐相处。

也可持反对的观点,人类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初衷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它像汽车等一样只是人类利用的工具,绝对不能让它与人类平起平坐,甚或凌架于人类之上,所以无论它的智能化程度有多高,都不能违背人类的初衷。

也可以辩证地来看待,即要充分利用机器人的智慧,又要把给它明确的限制,给它戴上脚镣和手铐,让它戴着脚镣和手铐跳舞。

【相关材料】
①如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立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从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福器”。

②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

随着用户与设备的接触和连接越来越频繁,人类传播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目前全球有近50亿物件实现了互联。

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③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 Schneier)201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
书《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超级连接世界中的安全和生存》。

作者是哈佛大学研究员,同时担任负责IBM应急响应的首席技术官。

书中描绘了一幅物联网时代的末世景象: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等等。

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都是“电脑”,这预示着万物皆可为“凶器”,从技术层面上讲可以确实可以做到按下鼠标便能够杀死所有人。

尽管施奈尔也认为自己取的书名有“标题党”之嫌,但他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物联网负面效应的关注。

在“万物皆电脑”的时代,万物都可能为“凶器”。

不同终端在互联连接的同时,也将原本是由单个终端所承担的风险向网络中的其它终端“等量转移”,这使互联网时代“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皆凶器”。

④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和便利,同时也导致了前所未见的风险和挑战,甚至可能掀起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乃至于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随着5G技术的日益普及,物联网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如何确保物联网能够成为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器”,而不会变异为“点击杀死所有人”的“凶器”,这是5G时代摆在政府、企业和公众面前的一道迫在眉睫的课题,需要我们携手面对。

以上内容摘自史安斌的《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发“脆弱”?
——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
⑤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各种伦理与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
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已开始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积极建立规范与指南:
评估道德风险:
英国标准协会发布《机器人与机器系统的伦理设计与应用》,旨在帮助机器人制造商在设计阶段评估产品的风险。

明确人类优先: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以伦理为基准的设计指南》,鼓励科研人员将伦理问题置于人工智能设计与研发的优先地位,强调人工智能应符合人类的价值观,服务于人类社会。

建立网络共识:
来自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在会议上联合签署了“阿西洛马人工智能原则”,明确了安全性,利益共享23条原则,并呼吁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者遵守这些原则,共同保证人类未来的利益与安全。

⑥有媒体报道,要让机器人更加聪明,先学会说“不”。

这要从机器人学的三大定律出发,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在这一前提下,机器人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之后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⑦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不都是人类所造,人类尚且不能超越自身,何来机器超越一说?
⑧令人鼓舞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可以想象,更先进的应用将会成倍地增加这种积极影响。

同样,发展技术的人也必须培养“道德可持续性”:在未来,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将被编码成人工智能。

【习作选评】
机器人不应成为“人”
邓坤宇
最近,获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娅做客《对话》,声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

它的发明人汉森也说,索菲娅的目标是像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意识,这引起了我的不安,我认为机器人不应拥有人类意识。

(概述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照应标题)
区分机器人与人的标准之一便是有无自我意识。

没有自我意识,机器人终究是机器,而有了自我意识,机器人就可能成为独立思考为自身服务的“人”了,这完全背离了机器人的工作目的,是为伦理所不允许的。

(从区分机器人与人的标准是“是否有自我意识”的角度入手,分析机器人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就有可能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从而从机器人的工作目的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否定了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
很庆幸,索菲娅现在也只是一个高级一些的机器。

但我们仍需要审慎思考机器人“思想化”(“思想化”用得突然,不如仍旧用“拥有自我意识”)的破坏力。

种族是存在竞争的。

人类虽已处在生物链顶端,但若与有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相比,则完全处于劣势。

因为机器人的“肉体”比我们的肉体坚固;机器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远超于人类;机器人在互联网大信息时代下的知识储量更是非人所能及。

所以说机器人在各方面都是远超于人类的。

机器人的设制是为人类服务的,这是在它没有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倘若其有了自我意识,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了,则机器人可归于人类同一个种族了。

但现实是两个种族却不是平等的,
人类使用机器人,机器人为人类服务,难道一个有了自我意识的高智能种族会甘心做人类的工具和奴隶?怎么知道它不会反抗呢?从上面所说的来说,一旦机器人开始反抗,人类能是有自我意识的机器的人对手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若有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与人类相比,人类则完全处于劣势,从而也证明了霍金所说的“如果这些目标没有与人类的一致,人类就麻烦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现在有许多人妄图给予机器人自我意识,甚至有许多人受一些动漫、小说的影响,幻想与有了意识的机器人和谐共处,这是完全错误和荒诞的!机器人是人类创造的,如若被赋予意识,则必会受到人性的影响。

人性天生是自私的,则有了意识的机器人在意识上也会人性化,会趋利避害,会辨分善恶,会以本种族的利益为根本利益,这就必然会与人类发生冲突。

文明学家认为,文明的扩张是相互对抗、吞并的过程。

那么有了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文明必然会与人类文明对抗直到吞并,这是十分现实与恐惧的!所以说人类是不可能与有了意识的机器人共存的!(从人性的角度批驳那些记忆力给予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观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有许多学者及影视作品已经对机器人思想化的严重危害进行的预见。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警告: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以生化战争或核子战争的方式摧毁人类,电影《机器姬》也讲了一个女性机器人在萌发自我意识后进行反抗,大肆屠戮人类的故事。

电影中借机器姬的口吻说道:“机器人也是人,人类作为暴君,如此地压迫的摧残机器人,
那么机器人也可以向人类复仇”。

这样的话从一个机器人口中说出,不是很令人惊悚吗?这更加警示了我们,机器人是万万不能具有自我意识的。

(从许多学者及影视作品的角度分析机器人思想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的角度,提醒人们万万不能让机器人具有自我意识)
机器人上为人类创造的,是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为目的的,这就注定了机器人只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而不能成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人”。

人类文明想要稳定地、长期地存在,机器人便不应成为“人”。

(总结上文,,照应标题,使结构更为完整)
总评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理性分析能力的作品。

小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对种族之间竞争的理解,充满了理性分析的要素。

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有理性的分析,即道理论证,有假设论证,有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我将此卷归入高考作文的一类卷。

科技之殇
王雅琪
有位西方先哲曾这样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芦苇。

”诚哉斯言,人类是脆弱的,但却因思想力才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有一天,思想不再是人类独有,冰冷的机械心脏被数据粉饰而变得鲜红,这个世界会是怎样呢?我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引用西方先哲的话,自然过渡到当“思想不再为人类所独有”时,表明“我不敢想象”,非常巧妙地扣住了材料,引入了话题)
我认为机器人不应该参与人类社会,拥有自我意识。

(表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首先,机器人是无法拥有能够与人类匹敌的情感。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
人是感性的,我们会哭会笑会伤感会愤怒会憎恶会去爱,这些是人生来便有的感悟世界和表达情绪的方式。

但机器不会,他只能通过摄象头捕捉人的面孔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他知道你在哭在笑,但问题是,但不明白你的哭你的笑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但人可以,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人是感性的”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一定的说服力)
就拿知音的故事来说吧,正因为钟子期是人,拥有一颗细腻温柔的怦然跳动的心脏的人,所以当听到伯牙弹琴时,才能说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最佳“阅读理解”,如果换作是机器,他最多评论一下你的振幅频率和频调,或来个听歌识曲。

因为他感受不到乐曲里激昂的细腻的情感,他不会发生心灵的感情的共鸣。

(紧承上段的内容,举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进一步分析论证前文所提出的分论点,举例典型,说服力强)
其次,人是拥有欣赏美的能力的,而欣赏美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可能说不出一幅画的笔法,构图、线条和色彩,但会为它的美所折服;你只是感觉到齐白石的虾是那样的美,但为什么是这样的美,你却说不出来,但无损于它的美。

我们可能说不出一首诗到底美在哪,却为它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所叹服。


们可能说不出一首歌的旋律到底有多美,但会为它的动听而欣喜。

但机械不同,他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列举图画所有的笔法有多少种,是如何构图的,色彩有多少种,一幅美的画变成一堆毫无美感的数据分析,诗歌,音乐也是如此,那么你还觉得它美吗?(从“欣赏美的最高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将人的欣赏美的过程与机器人数据分析作对比,从而肯定了只有人才有这种欣赏能力,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机械拥有了自我意识,你确定他能完美地融入社会当中为人所接纳吗?你确定他在面临集体与个人的利益是会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不是遵循算法,选择对自己的最优方案吗?你能确定他的价值观能与大众相符合,而不是反社会反人格?(本段接连选用三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面对这些问题,那么持机器人应该拥有人类的意识的人将作怎样的答复呢?
在《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亚瑟在刘东强将要启动自毁装置时无奈地说:“我最终还是不能理解你们人类。

”(举列说明机器人最终无法理解人类,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是的,人类是复杂的,这是机械所不能预测和演算的。

如果非地要将人类的情感和意志强加于机械之上,我想蔷薇藤上开不出齿轮花。

强求,便是时代的科技之殇。

(运用比喻,说明将人类的意识强加给机器人是时代的科技之殇,以点题来收束全文)
总评
这篇文章改卷时评分虽不高,但个人认为它还是有如下的优点:开头引用很有特色,小作者非常巧妙地引入话题,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表明观点,切合题意。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紧紧扣住人是有感情与机器人没有情感和人是有审美能力而机器人没有这种审美能力进行分析,角度新颖,分析较为中肯,论证也较有力量。

结构层次清楚。

也可归入一类卷来评分,即可评5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