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
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

“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

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从低谷向高峰攀爬、回归和复兴,其艰难可想而知。

可是,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

那些急于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人们,往往对中国书法不能轻易地在中西之间广泛交流而自卑、自责,甚至自嘲、自贱。

实际上,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书法最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是中国书法特立独行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书法将来为中国文化争得最大荣誉和最广泛尊崇的文化个性。

这也是中国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后申遗时代最应该坚守的文化特质。

中国书法的文化光荣不仅在于它几千年的文明史,更在于它今后几百年几千年对全世界的文
化吸引力、征服力。

所以,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路径,并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

(摘编自向云驹《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而且也是全人类的责任。

B.如果中国书法的主体、主流、主干能够根植于传统,那么当代书家就会人才辈出,书法自然就会流传不绝。

C.书法包含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坚持“非遗”原则,杜绝书法的艺术创新。

D.后申遗时代,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是无视文化个性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国书法保护和传承的论题,然后具体分析了其保护和传承的做法,最后归纳强化了观点。

B.文章列举大量的事实,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的客观原因。

C.第六段先破后立,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文化个性,并指出坚守这种文化个性将增加对世界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力。

D.文章将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既具体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深人分析了重攀高峰面临的诸多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既赢得了荣誉,又让我们肩负起保护、传承的重大责任,由此可见荣誉和责任是并存的。

B.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坚定维护其历史传承,重视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路径。

C.作者认为中国书法想要走向世界,就要坚守其特立独行、最为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为中国文化赢得荣誉。

D.作者认为当下许多非大家的书法作品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致使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书法史无光,书法家蒙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
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朱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我并不是想帮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春节过后没多久,我带着一大包行李去外地上学。

我的女朋友到车站去送我。

公交车站离火车站大约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

我一下车,就见一个女孩,拿着一个写着“求助”的纸招牌,在向前面一个人诉说着什么。

那人不耐烦地挥着手说“去去去”,并不看女孩一眼,只顾走自己的路。

看到我和女友,那女孩向我们走过来。

女孩大约十四岁的样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小脸冻得红扑扑的。

女孩对我说她母亲半年前病故了,靠卖苦力养活全家。

父亲两个月前也病倒了,家里欠了一大笔债。

开学时间就要到了,她的学费还没有筹够。

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没有办法,她只好求好心人来帮忙。

我疑心她是骗子,不想给她钱,但我又怕女朋友说我小气,于是我指着自己的行李说:“你帮我把这包背到车站,我就给你五块钱。


女孩连忙说道:“谢谢!谢谢!”说着,从我手里接过行李包,吃力地背在身上,兴奋地走在前面。

女友一拉我的衣服,说:“你怎么忍心叫这么个小女孩帮你背包。


我一愣,没想到女友会这么说,生怕地会因此生气,于是灵机一动说:“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


听了我的话,女友笑了。

小女孩回过身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又说了一声“谢谢”。

到了车站,我去排队买票,女孩背着包站在我旁边。

我说:“你把包放下歇一会儿。

女孩说:“不用,你给我那么多钱,我得多背一会儿。

”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感动了。

买好票,我给了她十元钱。

她不要,说:“说好是五块钱的。

”我劝她收下,说算是帮她了,女孩想了想说:“那你把地址给我,将来我有钱了,一定会还你的。

”我说不用还了,女孩坚持要我的地址,我于是写下来给她了。

这件事过后我就没放在心上。

多年以后,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一个姑娘到办公室找我。

她穿得虽然很朴素,但很得体。

她问:“你还记得我吗?”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她是谁,只好摇了摇头。

她说:“你还记得八年前在火车站给你背包的那个小姑娘吗?”
我想了想,终于想起那个瘦小可怜的小女孩,看看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脸的真诚,真的和那小女孩很像。

我问:“你就是那个小女孩?”
她点了点头说:“是。

”然后告诉我,她找到我父亲家,我父亲告诉她我在这里上班,她就找到我办公室来了。

她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如果不是女友在场的话,我也许像前面那个人一样粗暴地对她说“去去去”,我其实没有真心想帮她。

我告诉她不用还了,那算不了什么的。

地说:“不!你错了,那对我非常重要!因为你让我明白了,我其实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挣钱的。

你不知道,那时我真的有了做乞丐的想法。

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她接着告诉我,从那以后,地靠给人打零工挣够了学费。

现在,
她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她是特意来向我表示感谢的。

我没想到,当初我的一次并非出自本心的善举,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

我对她说:“你如果真心想感谢我,就去多帮助一些像你当初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吧,也许你的帮助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地愉快地答应了。

从那以后,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人认为,“女朋友”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女孩到办公室找“我”之前的那次求助经历,与“我”对她的帮助形成强烈的对比。

C.“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

”这句话改变了女孩的一生,却不是“我”的真心话。

D.“我”对女孩的帮助是违心的,女孩对“我”的感谢是真诚的。

E.“我”的无意之举帮了女孩,而女孩的致谢才真正教育了“我”。

2.联系全文,回答:在帮助他人前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孩得到了哪些帮助?结合本文,探究我们该不该帮助陌生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笑而受之。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
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
“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
..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
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
傅.赍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指“父母兄弟”,现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为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出身卑微,无以为生。

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

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C.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

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D.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

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捭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
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
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的结句,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此时身居夔州,心念长安,听猿下泪,自伤羁旅,表达其内心凄清哀怨之叹。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任选两联加以分析,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扶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7)别裁为体亲风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戏为六绝句》)
(8)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宪问》)
7、《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

80字以内。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
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元命苞》载,仓颉穷天地之变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日本幼儿开发协会理事长、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说:“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


《江南时报》报道:“宥时候卜知道腦子哩菑想什麽……”“莓天想埝祢巳宬S“1.种沼惯”……这些字并不是乱码,类似文字已在一些网络游戏和个人博客中呈蔓延之势。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