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1 “城市中心论”对革命的严重危害
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

他们未能深刻理解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低估了农民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到国民革命失败后敌人牢牢控制着中心城市的状况,总是期望通过城市暴动来冲破白色恐怖,从而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他们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实践击的粉碎。

2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所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伟大作用,切实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中心,逐步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政权。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于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从理论上作出了较系统地阑述。

第一、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第二、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主张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体现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它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出的依据
1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93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此后,毛泽东在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中,批判了他们脱离中国实际,盲目照搬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主张。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为全党所接受。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策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实和完善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系统地阑述了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a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b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c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
2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

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一基本国情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

b、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c、中国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

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

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4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看来,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看来,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立足于中国国情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完全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指导实践。

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

中国的国情依旧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地区问题颇多。

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问题。

2加强理论创新
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摒弃传统的本本主义和僵化的教条主义。

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一味的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
取全国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顽固的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控制农村;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一意孤行,只认定以往理论的指导作用,极力排斥新鲜理论的创新加入,没有发展的方法论,不能够指导他们走向胜利。

目前,我们解决农民问题,也是如此。

旧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新的理论一定要产生,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的理论指导思想。

3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看来,重点在于进行土地改革。

这是正确的。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

而这个条件需要共产党创造出来。

土地是农民的最根本的生
活保障,农民是根据地的主体力量,因此,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必定出现在共产党的议程之内。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民(农村)问题。

4抓住机遇,处理问题
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

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
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

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
勇敢尝试分布开。

由此,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问题时,我们何不反思,现今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人民对于党的拥护,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在这时集
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农民问题,也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