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原创)
哲学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 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
唯特
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物征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哲学框架结构(复习)
《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全书基本框架】
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学 任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指导
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单元:哲学一般知识
框架结构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内容 的 基
何者为本原 (第一性)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2)这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3)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人类造福. • 所以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相结合.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 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三个代表” 主题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二、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区别: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相互依赖:离不开联系 相互影响:功能及变化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系 方法论 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观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 方法论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最新共28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最新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总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系统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谛美生活到处有哲学好生活的向导对于世界观的学说生活智慧与时代百哲学的基本问题精舸神争流的思想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在我们身旁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哲学的本意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实的哲学的作用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什么可知论有无同一性不行知论与生活的关系为何对哲学的影响根本看法古代朴实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客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探究世界的本认识运动质掌握规律意识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作用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依据自己所拥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基本因素的客观性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靠于物质运动是物质固运动的含义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拥有客观性和广泛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自然界长久发展的产物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买卖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经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活动拥有目的性人可以能动意识活动拥有主动创建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建性人可以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拥有指导作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拥有调理和控制作用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含义全部从本质出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发,脚踏实地全部从本质出发、脚踏实地的详细要求辩实践的含义实践拥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色唯社会历史性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根源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实践是查验认识的真谛性的独一标准义在实践中追求真谛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和发展真谛真谛是详细的有条件的认识拥有频频性识论追求真谛是一个过程认识拥有无穷性1 认识拥有上涨性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世界是广泛联系的广泛性唯联系的客观性物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辩证整体与部分的差别与联系法坚持整体与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联部分的一致系用联系的观看法看问题掌握系统优系统的特色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唯世界是永发展的广泛性物辩恒发展的发展的本质事物的行进和上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消亡证法前程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前程是光明的的发用发展的观道路是波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波折的展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唯做好量变的准备,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促使事物质变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辩证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唯矛盾广泛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物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遍性辩和特别性矛盾特别性原理及表现证矛盾广泛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法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实坚持两点论与要点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用对峙一致的论的一致核看法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要点论相一致心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含义、地位坚持对详细问题作详细剖析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辩证否认观的内容与建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认与创新意识社辩证否认观要求建立创新意识会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进步 2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过去社会历史堕入唯物主义的原由社 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辨证关系会发 生产关系必定要适应生产力情况的规律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上层建筑必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情况的规律规寻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向总趋向:行进的、上涨的,发展的过程是波折的觅社 总趋向的实现门路会 人民民众是社会物质财产的创建者 的真 社 人民民众是历人民民众的含义人民民众是社会精神财产的创建者谛会历 史的创建者人民民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史的 人民民众是历史创建者的原由主体民众看法和 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历 民众路线党的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史 坚持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的意义 唯价值的含义物 价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表现主 值与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论主假如看他的贡献义价 价值观的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拥有导向作用 值观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拥有导向作用自觉依据社会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价 建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依据社会发展难得客观规律值 实 发展的客观规律判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现 断人 与 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生 价 自觉站在最广大上价 值 人民的立场上建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值选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创建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价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值创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造 在个人与社会的一致中实现价值正确办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实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现需要坚强拼搏、发奋图强的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3。
生活与哲学 知识框架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夸大客观精神,如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先导作用。
1-3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的反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要求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保护自然。
Array辩证唯物论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4、5课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和利用规律。
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哲学框架图――《生活与哲学》
哲学框架图――《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常用原理方法论框架图辩核心概念: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证1(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依据、按照、从…出发、实际分析等)唯2( 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物3(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论4(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辩核心概念:实践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与谬误—认识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唯证物唯实践观: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社会历史性。
主物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认识。
义主真理观:3(?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唯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论物?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义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神创论。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观的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意义】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意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返回>>
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的一般知识 第一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二、三单元
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六课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七至十 课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社会历史观
第十一课
历史唯 物主义
价值观
第十二课
一般到个别
第四单元
人生观
整本书知识构架
1、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2、三大关系: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
联 系
整体和部分
系统优化的 方法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唯 物 辩 证 法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发 发展的趋势 展 发展的状态
矛盾的普遍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量变与质变
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要求 一分为二,全面的的看问题 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对立统一原理
矛 矛盾的特殊性 盾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法
《生活与哲学》
【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
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 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 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 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唯 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 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观决定历史观, 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 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无限性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 联系观点
物 辩 证
发展观点
总的特征和 基本观点
法
(
辩 矛盾观点 证
根本观点
法
) 创新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 观随意性,臆造联系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
整体主导
系 整体和 地位,统
物质与 意识的 辩证关
辩系
证
唯
物 按规律 论 办事和
发挥主 观能动 性辩证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人的意识具有主观 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视意识能动作用, 树立、克服
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 证 唯 物 论 图 示
2008年12月5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根据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酝酿14年的燃油税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专家 指出,实行燃油税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 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观 点
部分的 联系
率着部分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 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
部分起决定作用。
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
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方式
发展的普遍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辩证否定观 含义、特点、 辩证否定观:含义、特点、实质
哲学 依据 创新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 创新意识 ( );既要尊重书本、权威, );既要尊重书本、 权威, 既要尊重书本 又要立足实践 与时俱进, 实践, 又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
辩证法的革命批 判精神
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 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 方法论: 敢于突破_____;注重研究 方法论:密切关注 ;敢于突破 ;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观点: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的观点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概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 分歧( 、 ) 论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联系的 联系的 特点 联 系 观 : 观 、 、 联系观点 联系观点 物, 要求我们 物 联系 把握 物, 主观 联系, 们 根 物 联系, 物的 , 立 的联系 要求我们 分 和把握 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 联系 、 : : :系统是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联系和 体 、 、内 、 、 立全 立全 观 ,立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 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联系、 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的联系, 的联系, 一 、 点
毛泽东思想:精髓、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 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本质 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主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JI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N-不可知论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物质决定意识。
厂主义 基本r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主义基本r 主观唯心主义 形态L 客观唯心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f 毛泽东思想: 精髓、活的灵魂唯物主义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 r 可知论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V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主题、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主题、提出意义唯物 基本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特征《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 I规律g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唯物辩证法k矛盾f实践认识和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厂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的规律价值观■人生观I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h彳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 q人的价值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广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Y改造世丫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会错误意识会含义————仁普遍性规律14方法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特点■—:客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J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必修4《生活与哲学》发展观知识框架和知识归纳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发展观
知识框架和知识归纳
关于发展观的哲理总结:
1.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2. 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3. 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同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④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 贞止的哲学足白己时代的 真止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时代社 个 秸神上的ffi 华(原因)P I6 ■ 反映 反作
ffT °
会变革的先导(农现)p!7
r 毛泽东思想
“二个代表”杠眷发展也哲 学 概 论 r 含义:思维和存“的关系问題 的 基 本 制 题 内容一 原因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n L 思维和%在令无同性 r 从生活实首先遇到且无法冋避• -从哲怅研究看:幷先遇到II 必须I 叫存, r 唯物主义 L 唯心】•义 -T 川知论 L 不可知论 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
〜一脉相承,场时俱进
F 阶级基础
般
到
个
别 r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马克思匸义哲学 基本特征 L 科学性和革命件的统
产生条件一一门然科学杲础 社会科学基础 马克思】义哲学足时代发展的必然产 勳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其产生 加哲学史上的伟人变革。
咐物辩i 正的口然观和历殳观的统 上个基本特征都统
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