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论文忍冬种质资源评价)
金银花与山银花均是收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但是直到2005年版《中国药典》山银花才作为单独的中药材被收载,而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収载山银花开始,一直作为金银花入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山银花与金银花的区别,为达到金银花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避免不法商贩把山银花当成金银花种植、入药,应该了解金银花与山银花区别,掌握鉴别方法,建立质量标准体系,避免混杂,为合理开发利用金银花和山银花资源奠定基础。

(1)金银花与山银花来源不同:见表1
《中国药典》1963年版规定,金银花原植物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1977年版药典增加了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 conj DC.3个植物来源为法定金银花植物来源,2000年版药典规定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Rehd.4种植物为金银花药材的法定植物来源。

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金银花与山银花又有了明确的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和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表1 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来源比较
Table1 Original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
名称科属来源部位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山银花忍冬科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冬科红腺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冬科华南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冬科黄褐毛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2)金银花与山银花性状不同:见表2
表2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状差异比较
Table2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
药材来源
花蕾花冠
色泽花冠
萼筒萼齿叶气味
名长
/cm 直径
/mm
被毛

银花忍冬2~3
上部3
下部1.5
黄白
色或
绿白

密被
短柔

花萼绿
色,先
端5
裂,裂
片有毛
卵状三
角形或
长三角
形有毛
上部叶两面
均密被短糙
毛,下部叶
常平滑无毛
气清
香,味
淡、微

山银花灰毡
毛忍

3~
4.5
上部2
下部1
绿棕
色至
黄白

疏生
毡毛
椭圆形
无毛
三角形
疏生毛
革质,下面
被极短糙
毛,并散生
暗桔黄色微
腺毛,网脉
明显隆起
气清
香,味
微苦、

红腺
忍冬
2.5~
4.5
0.8~2
黄白
色至
黄棕

近无
毛或
疏被

椭圆形
无毛
三角状
披针
形,有
缘毛
混杂的叶片
背面可见细
小的黄色腺

气香,
味淡
华南
忍冬
1.6~
3.5
0.5~2
灰棕
色或
红棕

密被
灰白
色毛
椭圆形
有毛
披针形
或卵状
三角
形,有

纸质,卵形
至卵状矩圆

味淡,
微苦
黄褐
毛忍

1~
3.4
1.5~2
浅黄
棕色
或黄
棕色
密被
黄色
茸毛
倒卵状
椭圆形
无毛
条状披
针形,
有毛
纸质,上面
疏生短糙伏
毛,中脉毛
较密
气清
香,味

(3)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见表3
金银花的显微结构:腺毛多见两种,一种头部呈倒圆锥形,顶部平坦,侧面观约l0个~33个细胞,排成2~4层,直径48~108μm .腺柄2~5个细胞,长70~700μm;另一种头部呈类圆形或扁圆形.侧面观约6~20个细胞,直径24~80μm。

腺柄2~4个细胞,长24~80μm。

单细胞非腺毛也有两种,一种厚壁,长约45~990μm,直径l4~37μm,壁厚5~l0μm,微具疣状突起,有的具角质螺纹;另一种为薄壁非腺毛.极多,甚长.弯曲而皱缩。

花粉粒类球形,直径60~92μm,黄色,表面有细密短刺及圆颗粒状雕纹.具3个萌发孔沟。

山银花的显微结构: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和黄褐毛忍冬。

灰毡毛忍冬:腺毛较少,头部大多圆盘形,顶端平坦或微凹,侧面观约5~16细胞,直径37~228μm;柄部2~5细胞,与头部相接处常为2~3细胞并列,长32~240μm,直径15~51μm。

厚壁非腺毛较多,单细胞,似角状,多数甚短,长21~240μm,体部直径8~19μm,壁厚3~10μm,表面微现疣状突起,有的可见螺纹,呈短角状者体部胞腔不明显;基部稍扩大,似三角状。

草酸钙簇晶,偶见。

花粉粒,直径54~82μm。

红腺忍冬:腺毛极多,头部盾形而大,顶面观约8~40细胞,侧面观约7~10细胞;
柄1~4细胞,极短,长5~56μm。

厚壁非腺毛长短悬殊,长38~1408μm,表面具细密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结晶。

华南忍冬:腺毛较多,头部倒圆锥形或盘形,侧面观20~60(~100)细胞;柄部2~4细胞,长50~176(~248)μm。

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32~623(~848)μm,表面有微细疣状突起,有的具螺纹,边缘有波状角质隆起。

黄褐毛忍冬: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较长大,头部倒圆锥形或倒卵形,侧面观约12~25细胞,柄部微弯曲,3~5(~6)细胞,长88~470μm;另一种较短小,头部顶面观约4~10细胞,柄部2~5细胞,长24~130(~190)μm。

厚壁非腺毛平直或稍弯曲,长33~2000μm,表面疣状突起较稀,有的具菲薄横隔。

表3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显微结构比较
Table3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 between Lonicera japonica and Lonicera
药材名来
源腺毛非腺毛草酸钙结晶花粉粒
金银花忍

腺头分两种:①倒圆
锥形,顶端平坦,
10~33个细胞。


头部近圆形或扁圆
形,4~20个细胞。

腺柄:2-5个细胞。

由1~2细胞组成,
分两种:①长而平直
稍弯曲,表面有微细
疣状突起。

②短,有
些具单或双螺旋。

薄壁细胞中含
细小草酸钙簇
晶,10~37μ
m
众多,黄色,
球形或三角
形,外壁有雕
纹,3个萌发
孔沟。

山银花灰




较少。

腺头圆盘形,
顶端平坦或微凹,侧
面观5~16个细胞。

腺柄2~5个细胞,
微具疣状突起,有的
可见螺纹。

厚壁单细胞非腺毛长
21~240μm,多数呈
角状突起。

草酸钙簇晶较
少,约15μm
类圆形,有三
个萌发孔,表
面有棒状突
起,并有细网
纹,直径38~
56μm




极多。

头部盾形而
大,顶面观8~40细
胞,侧面观7~10细
胞。

腺柄1~4细胞,
极短,长5~56μm,
具细密疣状突起。

厚壁非腺毛极多,少
数弯曲呈钩状,长短
悬殊,长38~1408μ
m
有的胞腔内含
草酸钙簇晶或
砂晶,6~40μ
m
近球形,表面
密集颗粒状及
乳突状纹饰及
较稀疏的刺




较多。

头部倒圆锥形
或盘形,侧面观20~
100细胞。

柄部2~4
细胞,长50~248μ
m,有微细疣状突
起,有的具螺纹,边
缘有波状角质隆起
厚壁非腺毛单细胞长
32~848μm,表面具
细疣状突起,有的具
双或单螺纹。

毛茸足
部周围的表皮细胞隆
起。

草酸钙簇晶
6~43μm
近球形,内孔
椭圆形,表面
凹凸不平,有
刺及稀少的颗
粒,基部直径
约1.2μm
黄褐毛忍冬分为两种:①头部较
长,头部倒圆锥形或
倒卵形,侧面12~
25细胞;柄部微弯
曲,3~6细胞,长
88~470μm②较短
小,头部顶面观4~
10细胞,柄部2~5
细胞,长24~130
(190)μm。

疣状突
起较稀,有的具菲薄
横隔
厚壁非腺毛单胞长
33~2000μm,直径
10~24μm,壁厚
3~10μm,表面具较
稀的疣状突起,有较
密的单或双螺纹。

草酸钙簇晶
6~56μm
近球形、长球
形或扁球形,
具3孔沟,表
面突起密集。

表面具均匀分
布的小刺,刺
间具网状纹理
(4)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研究表明,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化学成分均可分为有机酸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皂苷类、环烯醚萜类等几大类。

有机酸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其他有机酸还有肉豆蔻酸及棕榈酸。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组成的缩酚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在波长327nm处有最大吸收,易溶于甲醇、乙醇,溶解于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可达4%,不稳定,容易水解;异绿原酸为一混合物,主要有绿原酸(3-咖啡酰奎尼酸)、隐绿原酸(4-咖啡酰奎尼酸)、新绿原酸(5-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A(4,5-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B(3,4-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C(3,5-二咖啡酰奎尼酸),其中以绿原酸(3-咖啡酰奎尼酸)和异绿原酸A(4,5-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较大。

金银花中所含有机酸类成分
山银花中有机酸类成分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 绿原酸
2 异绿原酸
3 新绿原酸
4 咖啡酸
5 1-O-咖啡酰基奎宁酸
6 4-O-咖啡酰基奎宁酸
7 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
8 绿原酸甲酯
9 灰毡毛忍冬素F
10 灰毡毛忍冬素G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 绿原酸
2 异绿原酸
3 咖啡酸
4 棕榈酸
5 肉豆蔻酸
6 原儿茶酸
7 绿原酸甲酯
8 绿原酸乙酯
9 咖啡酸甲酯10 4-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1 4-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2 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3 3,5-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4 3,5-二咖啡酰奎尼酸丁酯
15 3,4-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
16 3,4-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
17 5-阿魏酰奎尼酸甲酯
黄酮类:金银花中目前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木犀草素、忍冬苷、木犀草素7-0-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和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

目前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黄酮类成分12个(I~Ⅻ) ,分别是木犀草素(I)、槲皮素(Ⅱ)、苜蓿素(Ⅲ)、苜蓿素-7-0-β-D-葡萄糖苷(IV)、木犀草素-7-0-β-D-半乳糖苷(V)、芦丁(VI)、金圣草素-7-O-新橙皮糖苷(Ⅶ)、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Ⅷ)、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Ⅸ)、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X)、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XI)、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Ⅻ)。

木犀草苷是木犀草素与糖结合形成的苷类化合物,属于黄酮苷类。

它是金银花中的标志性成分之一,是否含有木犀草苷是区别正品金银花和同科山银花的主要化学指标,也是正品金银花与山银花在疗效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金银花中所含黄酮类成分
山银花中黄酮类成分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 木犀草素
2 榭皮素7 金圣草素-7-O-新橙皮糖苷
8 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 木犀草素
2 木犀草素-7-O-α-D-葡萄酸苷
3 木犀草素-7-O-新橘皮糖苷
4 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
5 木犀草素-7-O-α-D-龙胆儿糖苷
6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7 榭皮素-3-O-β-D-葡萄糖苷
8 榭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9 榭皮素-3-O-α-L-鼠李糖苷
10 忍冬苷
11 金丝桃苷
12 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
13 3-甲氧基榭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14 伞花耳草素
15 榭皮素
16 芦丁
17 7-O-β-D-半乳糖苷
18 苜蓿苷
19 金圣草素-7-O-陈皮糖苷
20 苜蓿苷-7-O-新陈皮糖苷
21 异榭皮苷22 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23 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
24 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25 芹菜素-7-O-芸香糖苷
26 芹菜素-7-O-樱草糖苷
27 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
吡喃葡萄糖苷]
28 芹菜素-7-O-龙胆二糖苷
29 芹菜素-7-O-槐糖苷
30 野漆树苷
31 海南大风子素
32 黄芪苷
33 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
34 金圣草黄素
35 圣草酚-7-O-葡糖糖苷
36 灰木相思黄酮
37 madreselvin A
38 madreselvin B
39 金莲木黄酮
40 4’-O-甲醚-金莲木黄酮
3 苜蓿素
4 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
5 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
6 芦丁9 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
10 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
11 榭皮素-3-O-β-D-葡萄糖苷
12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
挥发油类:据不完全统计,金银花中已鉴定出的挥发油成分已有200多种,主要有芳樟醇、棕榈酸、双花醇、异双花醇、香叶醇、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二氢香苇醇、二十四碳酸甲酯、十八碳二烯酸乙酯、棕搁酸乙酯、β-苯乙醇、苯甲醇、α-松油醇、丁香油酚等。

在金银花的挥发油成分中,鲜花和干花的成分稍有差异,鲜花挥发油成分以芳香醇为主,含量高达14 %以上,而干花挥发油成分以棕榈酸为主,一般占26 %以上,芳樟醇含量仅在0.39 %以下。

可能与芳樟醇是低沸点化合物,在干燥加工过程中损失有关。

山银花挥发油包括芳樟醇、棕榈酸、亚油酸、香叶醇、一松油醇以及辛烯醇等。

皂苷类:以往认为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作用是绿原酸类、黄酮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金银花中的三萜皂苷及其它一些成分也有很强的生理活性。

1990年陈敏等从金银花中分离出一个新的含有六个糖基的三萜皂苷。

1993年茅青等也分离得到三个三萜皂苷。

娄红祥等也分离出三个三萜皂苷。

陈昌祥等从金银花花蕾中分离得到了六个化合物,其中有新化合物,命名为新常春皂苷F。

Kwak 等首次从金银花地上部分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三萜皂苷-忍冬苦苷C。

近年来, 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皂苷类成分8个(Ⅰ-Ⅷ):分别是灰毡毛忍冬皂苷甲(Ⅰ)、灰毡毛忍冬皂苷乙(Ⅱ)、灰毡毛忍冬次皂苷甲(Ⅲ)、灰毡毛忍冬次皂苷乙(Ⅳ)、川续断皂苷乙(Ⅴ)、常春藤皂苷元- 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6→1) - O-β- 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Ⅵ)、常春藤皂苷元-3-O-α- L-吡喃鼠李糖- ( 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Ⅶ)、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 (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Ⅷ)。

柴兴云等从华南忍冬中分离得到7个皂苷类成分, 与Ⅰ~Ⅶ号化合物结构相同。

贾晓东等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出Ⅰ、Ⅱ、Ⅲ、Ⅳ、Ⅷ。

1989年茅青等人分离到三种以常春藤皂苷元构成的皂苷:黄褐毛忍冬皂苷甲(fulvotomento-side A)、A-常春藤皂苷(A-hederin)和无患子皂苷B(sapindosideB)。

陈雨等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1个单萜苷类成分、2个香豆素苷类成分和1个三萜皂苷类成分。

金银花中所含三萜皂苷类成分
序号名称
1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β-D-吡喃
木糖基-( 1→6) -β-D-吡喃葡萄酯
2 3-O- a-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 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β-D-吡喃木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酯
3 3-O- 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 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 [β-D-吡喃木糖基-(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4 3-O- 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 α-L-吡喃鼠李糖基
-hederagenin-28-O-β-D- 吡喃木糖基- ( 1→6) -β-D-吡喃葡萄糖酯(Ⅰ)
5 3-O-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hederagenin-28-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β-D-吡喃木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Ⅱ)
6 3-O- 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hederagenin-28-O- 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 [β-D-吡喃木糖基-(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Ⅲ)
7 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
葡萄糖酯
8 3-O-β-L-吡喃葡萄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
9 3-O-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
10 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2) - 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1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
12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3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4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木糖基-( 1→6) -β-D-吡喃
15 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2) - α-L-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
16 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7 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2) - α-L-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8 3-O-α-L-吡喃鼠李糖基- ( 1→2) - α- 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6) ] -β-D-吡喃葡萄糖酯
19 木通皂苷
20 常春藤皂苷元-3-O-α-L-阿拉伯糖苷
21 新常春皂苷
22 忍冬苦苷A(loniceroside A)
23 忍冬苦苷B
24 忍冬苦苷C
25 齐墩果酸
26 熊果酸
27 lonicera A
28 lonicera B
29 bourneioside A
30 bourneioside B
31 3a,16adihydroxyferna-7,9(11)-dien-12-one
32 ferns-7,9(11)-diene-3a,16adiol
33 ferns-7,9(11)-diene-3a,16a,19a-triol
34 3a,16a-dihydroxyfern-8-ene-7,11-dione
35 3a,16a-dihydroxyfern-8-ene-11-one
36 葡萄糖酯
37 a-常春藤苷
38 无患子苷B
山银花中苷类成分
序号名称
1 灰毡毛忍冬皂苷甲
2 灰毡毛忍冬皂苷乙
3 灰毡毛忍冬次皂苷甲
4 灰毡毛忍冬次皂苷乙
5 川续断皂苷乙
6 常春藤皂苷元- 28-O-β-D-吡喃葡萄糖基( 6→1) - O-β- 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
7 常春藤皂苷元-3-O-α- L-吡喃鼠李糖- ( 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8 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 ( 1→6)-β-D-吡喃葡
萄糖酯苷
9 黄褐毛忍冬皂苷甲(fulvotomento-side A)
10 A-常春藤皂苷(A-hederin)
11 无患子皂苷B(sapindosideB)
环烯醚萜类:1969年Souzu和Mitsuhashi发现kingiside和morroniside。

1993年Sugiyama等发现secologanoside-7-methlester。

1981年Bianco和Passacantilli发现7-表-马钱苷(7-epi-loganin)。

1988年Kawai等发现vogeloside和epi-vogeloside。

1995年Machida 等发现马钱苷(loganin)、seeologanin、secologanin dimethyl acetal、璋牙菜苷(swereside)。

2000年Kawai等又发现两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secoiridoid glycosides-loniceracetalides A and B。

2003年LiPing [24]等用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确定了五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7-epi-loganin,loganin,sweroside,secoxyloganin和7-epi-vogeloside)的结构和一个裂环环烯醚萜糖苷。

贺清辉等从红腺忍冬藤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5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经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马钱子苷、獐牙菜苷、secoxyloganin, vogeloside, secologanin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

虽然金银花与山银花中都存在挥发油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等化学成分,但是这些成分的含量存在着差异,同时,同一类化学成分的种类不尽相同。

作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它们在有效成分上的差异就成了主要的区别特征。

据2010版《中国药典》记载,按金银花的干燥品计算,其绿原酸含量不得少于1.5%,而木犀草苷含量则不得少于0.050%;按山银花干燥品计算,其绿原酸含量不得少于2.0%,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的总量不得少于5.0%。

(5)金银花与山银花在DNA指纹图谱上的差异:目前,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上作为金银花流通使用的品种复杂,各地又在长期生产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金银花品系。

2000年于燕莉等[122]率先应用RAPD技术鉴定金银花的2个品种,但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1年李萍等用SDS法提取忍冬不同居群、外类群细毡毛忍冬和山银花的总DNA,进行5S-rRNA 基因间区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不同居群的忍冬碱基序列有差别,通过测序可以鉴别:山银花和忍冬间遗传距离较大[123]。

2005年杨飞等[124]运用RAPD技术,对5个金银花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构建了这5个金银花品系的DNA指纹图谱,2007年向增旭等[125]
利用RAPD技术对金银花6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金银花种源间的RAPD条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运用RAPD技术建立金银花品系的指纹图谱是可行的,同时DNA指纹图谱的建立则为金银花的品系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证明。

虽然关于山银花的DNA指纹图谱分析鲜见报道,但是金银花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其在金银花品系鉴定中的作用为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区别提供了一种方法,它们在DNA指纹图谱上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金银花和山银花为近缘植物,药材的形状外观、性状相似,鉴别有一定困难。

目前对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质量控制方法,除了法定标准规定外观、性状进行鉴别,多以金银花所含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等为指标,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金银花与山银花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并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成分同时测定的指纹图谱研究。

(1)鉴别
目前对金银花和山银花的鉴别,主要是根据其外观、性状进行鉴别,但在实际工作中,药典所记载的二者的性状, 用于鉴别有一定困难,也有学者从显微方面加以区分,虽具有方便、简单、有效的优点, 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丁野等应用薄层色谱方法和HPLC鉴别方法,建立区分忍冬和灰毡毛忍冬的色谱学方法。

林永强等以灰毡毛忍冬皂苷乙为指标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定性鉴别方法,以区分金银花与山银花及其制剂。

[6-9]
(2)检查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O%;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3)含量测定
(4)指纹图谱研究
金银花和山银花有多种化学成分,虽然目前对其质量控制多测定绿原酸含量,但绿原酸并非其唯一的有效成分,另含有木犀草苷和其他有效或活性成分。

由于受气候及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有可能
不同,仅靠绿原酸与木犀草苷这两种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质量。

指纹图谱旨在根据其模糊属性,宏观地反映药材的整体信息,目前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包括中药材在内的植物药质量的有效手段。

所以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多指标的指纹图谱来综合分析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熊艳等[56]通过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以绿原酸、木犀草苷、芦丁为指标,流动相:乙腈-0.4%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流速:1 ml/min。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是我国药典规定的金银花和山银花药材的质控指标,芦丁具有抗氧化、降低毛细血管脆性与通透性等多种活性,所以认为选择上述3种物质作为指标物质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品质。

胡海山等[57、58]用AgilentTC-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254nm波长下对样品中6个组分用50%甲醇在80℃水浴浸泡提取1h,建立了金银花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法同时测定金银花中3种有机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3种黄酮(芦丁、木犀草苷、槲皮素)的方法。

周萍等[59]用AgilentTC-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254nm波长下对15批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的金银花进行测定,建立了金银花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孟晓岩[60]等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0.4%的磷酸水溶液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50nm, 同时测定金银花中5种有效成分(绿原酸、咖啡酸、芦丁、木犀草苷、槲皮素)的含量。

张璐等[6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山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川续断皂苷乙的方法。

采用Column XB-C18为色谱柱,用乙腈-0.5%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绿原酸和川续断皂苷乙。

何兵等[62]以AkzoNobel Kromasil C18色谱柱,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测定波长326nm。

建立金银花提取物中7种活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 及异绿原酸C) 含量及指纹图谱同时检测的方法。

Li Famei[63]采用MTPERSIL BDS C18色谱柱,用甲醇-0.2%磷酸溶液,10%的氢氧化钠调节PH至3.5,梯度洗脱,测定波长254nm,建立二元HPLC对10批金银花药材水提取和乙醇提取的指纹图谱分析。

Chen ChunYun [64]建立HPLC-DAD-ELSD法同时测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环烯醚萜类、多酚类、黄酮类、皂苷类主要成分。

采用DAD检测器分别于240nm测定环烯醚萜类化合物,330nm 测定酚酸类化合物,360nm测定黄酮类化合物;ELSD检测器测定皂苷类成分。

On Nuri Seo[65]采用HPLC-MS方法检测金银花三个部位的多酚化合物,用70%的甲醇提取,首次分离得到7个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和四个黄酮类化合物,且金银花叶的抗氧化活性要高于花和茎的。

Yue Song[66]建立毛细管HPLC-ESI/MS定性定量分析金银花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Xing-Yun Chai[67]采用乙腈/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建立HPLC-ELSD同时定量测定金银花中的7个皂苷类成分。

Jun Chen[68]建立毛细管HPLC–DAD/ESI-MS同时测定金银花中主要的黄酮类、环烯醚萜类和皂苷类成分。

采用Zorbax SB C18色谱柱,乙腈/0.2%乙酸-0.2%乙酸流动相,梯度洗脱,波长250nm和350nm。

Mei-Ting Ren[69]建立HPLC-ESI/TOF MS 同时鉴别和定量分析金银花中活性化合物。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被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可全面标示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比例,能有效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
谱法也成为目前金银花质量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绿原酸类有机酸成分被认为是金银花清热解毒的药理基础,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等,其中绿原酸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炎作用,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在金银花类药材中含量较高,因此常以绿原酸作为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标准,但由于绿原酸类成分在储存过程中其异构体之间会相互转换,特别是绿原酸的含量会有所下降,单以绿原酸一种成分来衡量其质量有一定片面性。

且金银花中所含化学成分复杂,除绿原酸类有机酸外,还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皂苷类、环烯醚萜类等成分。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也较广泛,除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外,还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生育、抗血小板聚集、抗过敏、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

其中黄酮类是金银花中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有效成分,环烯醚苷类化合物作为众多植物药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降糖降脂、保肝利胆、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等多种活性,因此研究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原酸并不能代表金银花的全部药效,仅以绿原酸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金银花和山银花均含有绿原酸,两者的区分以绿原酸为鉴别检测对象,意义不大。

2010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区分的更加严格,增加了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山银花中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等专属性较强成分的测定。

但没有规定区分金银花和山银花两者化学成分的鉴别方法,这就给两者的区分带来了困难。

胡海山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金银花中6种成分,3种有机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3种黄酮(芦丁、木犀草苷、槲皮素)。

孟晓岩等建立国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对金银花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何兵等建立金银花提取物中7种活性成分( 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及异绿原酸C) 含量及指纹图谱同时检测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